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讲座]中国佛教对现代文明的省思(上)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尊敬的黄院长、各位老师、同学们:

很高兴今天能够再次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同大家见面、结缘,探讨一些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那么今天就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中国佛教对现代文明的省思》。

我们大家都知道,现代文明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发展作用是非常大的,同时也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还在继续向前发展、推进。同时另一方面,我们对古老的文明、传统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强,对传统文明回归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

现代文明在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已经不知不觉被人类自己所创造的现代文明所左右,任何一个人已经摆脱不了现代文明对我们的影响力。如何让人在现代文明的体系之下能够活得更加快乐,能够保持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平衡?这需要智慧、慈悲,需要宗教解脱与超脱的思想。

根据玛雅文化的分类,人类一共有五大文明:第一是根达亚文明,第二美索不达亚文明,第三穆里亚文明,第四亚特兰蒂斯文明,第五就是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主要是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所发明的成果与物品,用科学技术来操作世间上面各种各样的事物,使用电脑、手机、电视及微信、微博等新的媒体。这些信息、数据,跟科学、技术、历史、文化、人生、社会,乃至民族、宗教、国家都交织在一起,很难区分开。这样,人大部分的时间,大部分的生活状态,都会受到现代文明的技术以及技术所产生的成果的影响乃至左右。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如何来提高内心的力量,如何能够更清楚、更明白来应用现代文明给我们所带来的利益、方便与快速,同时不让现代文明给我们造成负面的、消极的、不利的乃至有害的作用?这需要去规避,需要去防范,这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讲开悟,“大彻大悟”,科学技术的创新发明实际上也是人心灵的开发,也就是开悟,只是悟的内容不一样,悟的层次不一样。科技主要悟在物质领域、技术领域,是偏重于物质方面的开悟;而宗教更多是精神领域的开悟,精神世界的开发乃至是爆发,这种力量也非常强。

现在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大家通过信息、媒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些联系有文字方面的,有声音、图像方面的,可以讲是全方位的。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把方方面面的信息,国内、国外的全部都串联起来、联系起来。这些联系实际上是靠一些大的网站作为联接点,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搜索引擎,像百度、谷歌、搜狐等。我们大部分人、大部分单位,跟其它人、其它单位、其它组织发生联系,都跟这些搜索引擎有关系。不知不觉,互联网上这些比较大的搜索引擎,大的文献,对我们信息的获得,信息的来源影响就很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通过一些比较大的互联网的点,那我们要去联系别人就比较困难。

人是一种习惯的动物,很多人都是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别人怎么生活,自己跟着怎么去生活——我们非常容易去模仿别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但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处在一种无明状态。“无明”是佛教的词语,所谓无明,就是我们内心中没有弄清楚,没有弄明白,仅仅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道这种行为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目前这种现状和问题是怎么产生的……都不知道,全然不知。人就是过着这样一种生活:大家怎么过,我就跟着怎么过。

佛教对现代文明的省思,我将从四个部分来说明:

一、现代文明的现象得失

(一)现代文明主体特质

刚才谈到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它的知识。我们现在往往运用它对宇宙、对自然进行开采,用以满足人的欲望,也就是在鼓励人欲望的膨胀、对外在的索取。但是,人的欲望是无有穷尽的,对外在索取得越来越多,慢慢地,就会造成整个自然界不堪重负。

人不仅仅要考虑到自己,还要考虑到他人,考虑到大家;不仅仅要考虑到现代,还要考虑到后代,考虑到世世代代;不仅仅要考虑到人自身生活的方便、快乐、幸福,还要考虑到其它物种是否能够生存,是否能够跟我们人一样发展。

(二)总说得失

在整个现代文明体系发展之下,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对物质的占有欲越来越大,不仅没有得到约束,相反不断在膨胀、加剧,不管在西方还是东方。那应该怎么把科学技术应用到人类的全面发展上,才是正确的呢?所谓全面发展,不仅仅包括物质上面发展,也应该包括精神领域的发展,包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这些也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导向滞后,就会造成人精神的空虚,道德的沦丧、生态的失衡乃至局部地区的战争——这些突出的问题,可以讲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存在,这都跟人精神素质的偏低乃至低劣,人类自身建设的提高不够,不能适应科学技术以及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有关)。

现代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有方向,精神文明也应该有一个发展方向才行。如果精神文明缺乏发展的方向,人类就会迷失,不知道路往哪里走。那么,现代文明就非常容易导致人追求私利,偏重于物质文明的满足,这样就会造成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对立,人类自身生活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反省的力量、觉悟的能力越来越弱,内心的正面能量越来越缺失,没有力量来思考整个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造成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严重失衡。现在不少人得焦虑症、抑郁症,精神世界扭曲,甚至轻生,走到绝路,这些问题也可以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三)分说弊病

那么它具体的表现,我觉得有这几个方面:

1.贫富分化持续。现在,如果掌握更多的技术,有更多的社会关系,就非常容易获得更多的物质和财富;另外一方面,如果缺乏了这些社会关系和技术,知识不够,就会越来越贫穷。

2.道德严重滑坡。“物竞天择”的竞争思想,(让人)不去管道德的问题,追求外在的东西,不顾内心的世界,不顾他人内心的感受——痛苦和快乐,就容易导致个人的物欲建立在损害别人利益、使别人痛苦的基础之上。实际上,这些都不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模式,不是整个人生的价值。这都是道德滑坡或者产生危机的根源性的问题。

3.战争冲突难息。局部地区的冲突,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些战争,都是因为能源、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所引起的。

4.环境日益破坏。臭氧层的破坏,北冰洋的融化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过度物质化所导致的。

5.身心劳累。从人生来讲,就造成人的工作、生活压力无比巨大,身心过度劳累。

6.灵性埋没。人内心中的灵性被埋没了,良知良能发挥不出来。人觉悟的层面、善良的层面,内心中的灵感发挥不出来,被埋没了。

7.职业枯竭。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在从事不同的职业时,不顾职业道德。

8.疾病增多。各种各样的疾病流行,很多病过去都没听说过。

9.意义丧失。缺乏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也就是没有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人仅仅是在知识的体系中、技术的范围里来做分析,分辨、解释、说明,很难真正用智慧来观察人生,观察世间,很难用慈悲心、同情心来与人相处。佛教里讲慈悲,“慈”就是给大家快乐,“悲”就是希望大家远离痛苦。这种心就是最善良的心,希望大家都得到快乐、幸福,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去除痛苦。慢慢的,这种心就越来越缺乏,乃至丧失掉了,所以人的智慧也就越来越缺少。

智慧跟知识不一样,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知识是书本上面的,经验的积累,有人懂很多很多知识,但是让他做判断、做决定,他就没办法。智慧的特点就是能判断: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就是智慧的能力。有知识没智慧就判断不了,反过来说,可能有时候人的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越难以做判断、下决定,他觉得这样也不妥,那样也不行,这样也不完善,那样也不圆满,就迟迟难以在该做决定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定。智慧就不是如此了。有智慧的人非常清楚:自己一个人,自己家里面的人,自己一个单位的人应该做些什么事,这些事由谁去做,什么时候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条件把它做好,把它做成。因为他本身有一个目的、价值,也就是做这件事的意义,然后再去结合各种各样的条件,就能够把这件事办成。

如果一个人缺乏正确的目的、价值,那我们所做的事就很难说有多大的意义,乃至说没有意义,甚至有反面的意义,那自己做的时候就很不愿意去做。或者说自己都不知道做这件事有什么用,别人更不了知,那这个事情就很难做成。

二、现代文明的弊病根源

现代文明弊病的根源,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第一个层面是表层的原因,第二个中层的原因,第三是深层次的原因。

(一)表层原因

从表层的原因来讲,有五个方面:1.科学技术恶用;2.国际霸权主义;3.消费享乐主义;4.个人中心主义;5.教育目标偏失。

个人中心主义就是一切从人本身的利益出发。西方的文化中,中心的思想就是个人的权利,把这个看为至高无上,也就是一切都从自己的权与利出发,来谋求生存,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后导致不惜侵害别人。佛教讲众生平等,要从凡夫修行到圣者、圣人。圣人,就是一个觉悟的人,一个解脱烦恼的人,一个具有佛法正见的人。我们有了正见就不会有邪见,就不会有偏见。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缘的,贫穷也好、富贵也好,都是有因有缘的,因缘果报。富贵有富贵的因缘,贫穷有贫穷的因缘,只有把贫穷的因缘去掉才能够真正改善人的生活,才能够让人生活美满,过得幸福。

佛法就犹如太阳、月亮一样,“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就是要启发我们的觉悟,人不觉悟就有贪心、嗔心、痴心。“痴”,也就是无明烦恼。“痴”字,外面一个“病”,里头一个知识的“知”,就是我们的知识有毛病,知识生病了,是有害的知识,对人类本身是有害的,这些有害的知识恰恰我们不能拥有。如果我们沾染上了这些有害的知识——教人怎么去做坏事(的知识),对社会、对人类都不好。为什么有这些对世道人心不好的知识观念出现呢?根源就是人的心有问题,人心的自私自利。

所以佛教讲人要有菩提心,就是没有烦恼的心。人要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心无量、悲心无量、欢喜心无量、舍心无量——所谓“舍心”就是平等心,对所有人都是一种平等心,这就是佛法的一种观点、一种境界。在世间的范畴里,我们有主观与客观,有世间层面的善与恶,可能观点是对立的。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有时候为了各自的发展就会产生对立,再严重下去,各种可能性都会发生。佛教让我们明心见性,认识到我们的本心,认识到我们内心当中的种种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从习惯性的生活、工作中,从整个社会习惯的价值体系中苏醒过来,不断积累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去掉有害的知识,这样就不会形成一些错误的思想。人的思想正确与否都是不断在累积,如果每次累积的都是好的信息,那我们的思想就会越来越健康;如果累积的信息都是负面的、有害的,那人的思想就会越来越有问题。

因为人的第六意识心会有分别、执着,乃至种种颠倒,我们就非常容易去看别人的问题,看别人的缺点,乃至于去说别人的问题、缺点和毛病,但我们不容易去发现、说明、弘扬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也就是我们内心里的问题。如果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去宣说、弘扬,那么一个单位也好,整个社会也好,人的关系就会和谐。反过来,可能我们比较容易去炫耀自己的长处、优点,不容易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而往往经常会盯住别人的缺点或毛病。这样就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扭曲和种种不必要的误解、误会。所有的这些都需要用更高层次的生命境界去观照、去透视,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处在非常低级的、动物的、欲望和感情交织的状态。(只有用)佛教慈悲、智慧的精神和力量,我们才有办法来看破世间种种错误的信息符号的累积。实际上一个人无论是哪一个行业,他同时也是社会上面的人,也是一个组织里的一员,在组织里大家都需要互相配合、合作,这样才有办法把一件事情做成、办好。

人往往都在一种迷茫力量的驱动下来到人间,生活、工作,无法抗拒。比如说从小就上学,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毕业以后工作,都是一种惯性思维。别人都这么做,我们就跟着这么做,内心里是一种迷茫的力量在主导、驱动,这种力量是无法抗拒的,不这么活就不行。这种力量用佛教的话来讲叫做“业力”,世间共业。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氛围,不同的组织也有不同的氛围,个人的力量往往很难去超越,但是可以去观察,只有观察了之后才能逐步去改变,这就是觉悟和不觉悟的问题。我们觉悟以后,很多问题在我们身上就不会引发痛苦;如果不觉悟,可能在任何环境下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遇到很多痛苦。所以就要弄清楚什么是快乐,什么是解脱。让我们快乐多一点,痛苦少一点;智慧多一点,烦恼少一点,这就要悟。“悟”是觉悟的悟,“吾”字旁边一个“心”,就是自己的心在觉悟。我们出家人包括居士修行都要从自己的“心”开始。

心怎么修行呢?通过用佛法的这套方法让我们的内心悟出来,觉悟起来,就犹如一滴红色的染料、墨水,掉到水杯里,慢慢,过了一段时间,这一滴红色的染料、墨水在水杯里完全融化,染料与水杯里的水完全混合,就分不出来了。它刚刚开始可能有一点痕迹,到后来这个痕迹就没有了。这也就是我们刚刚开始学佛法时,可能会有一些佛法的名词、概念,但如果这些名词、概念同自己的生活、工作结合在一起,融化,会怎么样?现在有些佛教的人,乃至其他宗教的人,如果学得不好的话,他认为自己的教育,自己的教派,自己宗教的知见是至高无上的,那我们的行为就跟别人的行为格格不入,就会产生一些宗教极端思想,乃至于有些行为的发生,这都是会有关系的。

佛教让人感悟到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的,都是无常的。因为会变化,所以是无常的。在这无常变化的整个过程中,让我们逐步去感悟,去觉悟。世间也好,人生也好,宇宙也好,都是变化的,都是无常的。所谓变化,就存在着“朝哪个方向变化”(的问题),朝好的方向变化,还是朝不好的方向变化?那我们就要朝好的方向变化,不要朝不好的方向去变化,这也就是我们内心对外境的关系的问题。

我们在一个组织,在一个团体里,大家可能吵吵闹闹,争吵不休。往往就是用自己的主观的思想,用自己的价值和判断去衡量别人。但实际上,第一个人,第二个人,第三个人,也有他自己的角度,也有他的价值判断。在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对事物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往往很难去体会别人做事的意义和价值,总是说要去改变别人,要去影响别人。佛法的观点就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立知,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当中有一种观念,自己有了这种观念,由于我们的我执、法执,再用佛法的观念与自己内心中的观念组合起来,去看待和衡量别人内心当中的观念,这样的话,我们就产生观念与观念的冲突。所谓价值观的冲突,也就是人思想观念的冲突;思想观念的冲突就是每一个人主观知见中我执、法执的膨胀和扩大所造成的。

佛教的大智慧、大解脱,绝对不是消极的,也不是迷信的。无论对善的还是恶的,对好人还是坏人,我们都需要用慈悲心去对待,不管什么人都要慈悲。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用智慧去观照,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圆融。如果缺乏了智慧,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盲点,遇到很多死角,遇到很多疑惑,这就是对我们常常谈到的“因缘果报”了解不清楚。释迦牟尼佛说佛法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人怎么样成佛,怎么成阿罗汉,怎么成菩萨。佛、阿罗汉、菩萨,都是果位,是一个结果,佛法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最后能够成为菩萨,怎么做最后成阿罗汉,应该怎么努力最后成佛。先告诉我们结果,然后来追溯它的原因,就是你是发什么心,是怎么努力,是来自什么行为,最后成了佛,成了菩萨。反过来说,众生堕入地狱的,也有他的因缘果报,都是不同的业力所造成的。凡人有凡人的因缘果报,圣者有圣者的因缘果报。佛就是智慧、慈悲的圆满,觉悟的圆满。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修行、努力,最后都能够成佛。佛教所谈到的“人人都能够成佛”同过去儒家谈到“人人都能够成尧舜,人人都能够成圣贤”,思想是一致的,只是尧舜是世间的圣贤,佛是宗教的圣人。

(二)中层原因

1.纵我制物之道。人放纵自己的物欲,没有建立起精神世界的价值标准和规划。

2.道德基础失据。人为什么要坚守人间的道德,为什么要为善?它的根据是什么,理由是什么?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行善会有好的结果,他才会去传善;反过来,(认识到)作恶会有恶的结果,他才会去恶。这就是佛教中谈到的因果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全部都报。”如果人能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有后果的,自然就能够自律。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内心中不容易有因果律的概念,那么道德的建立就会比较困难,内心对事物的约束就会比较困难。

3.唯物片面追求。片面对物质的追求,也是现在这个社会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大家仅仅以物质的多少为目标,以物质为价值衡量、判断的标准。寺庙是有信仰的人所组合成一个共同体,当然,社会上其他组织也是信仰所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只是信仰不同。如果一个组织有一个正确的、虔诚的信仰,那么它的组织制度建立和落实就会比较容易,因为大家有一个不变的、统一的目标。这样的一个生命共同体,大家就比较容易团结,比较容易和合,整个组织的精神面貌就会比较好;否则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

4.进化论的偏执。我们没有很完整的、很正确地来理解、领会人类进化的问题,偏离一边。

5.科技迷信弥布。我们现在在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信息文明的时代,大家都相信科学技术的能力和作用,相信科学技术对人的影响,而忽视了对更多知识体系,对我们古老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佛教等)的需求。如果人仅仅相信一种技术,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慢慢地越来越机械;如果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素养,有一定的学习领会,有这种内在的精神,那我们内心就会更加有活力,有灵性。这些素养都是需要的。(如何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涵养呢?)一方面,我们要看古代的典籍;第二个方面,也需要有一种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国外常常有白领修行,现在我们国内也经常有这种活动。人就要去放松,需要在一种不同的环境当中去体会,才能够体会得出来。

(三)深层原因

1.二元对立,割裂缘起;2.迷信感官,片面执着;3.不明惑业,造作邪因。

在自然界里,无论是哪种生命的存在,人也好,树木也好,实际上都是息息相关的,人与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人和万物以科学技术来做分析的话,就不是从生命意义的角度上面来分析,仅仅是从物质的层面来分析。所以,人对物质的态度,对他本质意义的认识就非常重要。佛教对万事万物的认识,既可以从“空”方面来认识,也可以从“有”方面来认识。从“有”方面来认识,就是万事万物的现象。现象、假相、抽象,种种的面貌,也就是所有有形有相存在的东西。用佛教的话来讲,它是假相。“假相”什么意思呢?假名存在,一张桌子、一张椅子,我们用中文讲是桌子、椅子,用英文讲又是一个说法,用日文讲又是一种说法。所以《金刚经》里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现相不能执着,不能拘泥于、执着于万事万物的表相,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不能看表相,要看到问题的本质意义,用佛教的话来讲,最深层次的本质意义就是“空”,空间的空。所谓空,也就是变化,变化当中暂时的存在,变化过程当中的组合,变化过程当中的发展,组合、存在和发展。

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空”跟“有”的组合中存在,所以我们既要认识到“有”的意义和价值,也需要认识到“空”的价值及意义,这样才不会导致主观跟客观的对立;才不会导致我们迷失于感观刺激所产生种种片面的执着;我们才能够知道哪些方面是对人类自身发展有利的因跟缘,哪些方面是对人类自身发展不利的、有害的因跟缘。这样,我们就不会去造恶业或少造恶业,多造善业,那么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