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讲座]中国佛教对现代文明的省思(下)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三、现代文明的可能出路

(一)治标

1.开展对话;2.推进和谐;3.扶持道德。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一般来讲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翻译佛经,刻经塑像;第二个阶段,提倡参禅、念佛、修行;第三个阶段就是人生佛教的阶段,就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国际交流。现在是三个阶段中的第三个阶段,当然也包括前面的两个阶段——我们对经典的研究与修道,也都在进行。

佛教在印度的时候,出家人完全是修行,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出家人专事修行。中国是大乘佛法,要普渡众生,要给社会人群服务,所以庙里边也有很多活动。

佛教对世间的看法,从时间上面来说,春夏秋冬;从空间上面来讲,东西南北;从人生来讲,有生老病死;从世界来讲,有成住坏空;从我们内在来讲,有生住异灭;从我们的身体来讲,地水火风。所以,佛教对这个世界看法有自己的一套认识体系以及名言,这样,我们对外在,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会跟一般人不同。如果我们没有接触过佛教的话,头脑中就不会有这样一个符号的影响。

佛教中说:要榨油必须是油的因,如花生、黄豆,才能够榨出花生油、豆油;如果拿沙、石头去榨,是榨不出油,因为沙不是油的因。有因才会有果,所以正确的因是非常重要的。佛教为什么讲因果呢?就是非常注重因。

佛要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普渡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都要求、教诲(我们)不着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缘起的、幻化的现象,我们要从念头上来观察——就是常讲的“起心动念”,我们起了什么心,动了什么念头,要去观察,直接从内心的本源当中来观察:我们的内心是虚妄的心,还是清净的心,还是虔诚的心?我们内心是不是有力量?同时,要让我们了解到“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达妄本空,就是万事万物,乃至我们所有的念头,本质上是空的,它让我们了解到要解行并重;知真本有,内在的佛性、内在的智慧宝藏,本来我们内心就具足,只要把我们的妄心,把我们内心的烦恼去掉,我们内心的佛性、内心的如来藏就能够显示,我们不需要在外在去求,更多要在我们内在当中去求,内在来发明。

我们所谓解脱,就是解脱生老病死,求其生不可得、求其老不可得,求其病不可得,求其死不可得。生老病死也是空的,不可得,也是假相。没有人生下来以后不会老,没有人生下来以后不会生病,也没有人生下来以后不会死。所有人,只要出生,都会有老、病、死,这是规律,人生的规律。只是说我们生下来后怎么样好好地活,活得更加有意义,活得对其他人、对众生、对整个社会、国家更加有用,那我们内心要有更强大的力量。

佛教告诉我们,佛教徒要能够做到世间法和佛法完美结合,世间法和佛法都能够很好的平衡,这个就需要一种观照的能力。比如人既有感情的部分也有理性的部分,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在世间上面是感情和理性,出世间就是慈悲和智慧,慈悲和智慧建立在感情和理性的一个基础之上。如果缺乏了智慧的观照、缺乏了慈悲心,可能佛法和世间法就容易造成混淆。同样如此,如果我们缺乏了做人最基本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得非常麻木,就不容易受一般人所欢迎。至少我们都要有善意,对人有一个很好的回应。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很好的来认识和运用佛法,把佛法的精神、教导运用到我们道德建设中去。

(二)治本

1.消除思想偏见。世间万物都是因缘所成,它的出发点与每个人以及每个人的心有关系。如果我们内心清净、平等,外在也会清净平等。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内心不清净、不平等,那外在就可能有种种缺陷。所以,如果人内心中是慈悲喜舍、悲智运行,那我们对国土的建设、对环境的净化,乃至人间净土的建立就会慢慢越来越好,这种作用就会越来越大。我们中国古代儒家所谈到的一些道德,乃至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学者谈到的一些哲学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今天来讲也有很大的作用,因为这些知识都是解脱的知识。我们现在既需要科学的知识,也需要解脱的知识,就是怎么来解脱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困惑、自己内心的伤害,怎么来解脱人与人之间种种不合谐的关系。我觉得,只掌握科学知识很不容易来解脱这种种内心的问题,那么宗教,尤其是我们传统的宗教,传统的一些大德、哲学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对现代人会很有帮助。

2.明立道德根本。整个人类、整个世间,应该有一个做人的基本法则。自然有自然的法则,比如刚才谈到的春夏秋冬,春天做什么,夏天做什么,秋天做什么,冬天做什么,它有法则;人类社会也只有固守做人的法则,整个人类的大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如果人与人之间很多法则不一样,那就有可能导致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别人、其它人认为是错误的;反过来,有可能别人认为是正确的,我们认为是错误的。所以我觉得,做好人、做好事,从人道主义出发,从人类最本源的思想出发,从世间上面最基本的,没有附加种种主观色彩(的想法)出发,来建立道德的价值体系,非常重要。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有两条(基本观点),第一条:世间都是众缘和合而存在,共业所感。所谓“共业所感”,就是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互相影响,作用力会互相影响,也就是人不能离开世界,世界也不能同个人所分离;第二条,佛教里面的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能够相续的,行为的作用力是能够相续的,就是你过去做了好的行为,它作用的力量能够导致现在、未来好的结果,反过来,现在一个不好的行为,会引发后来乃至后世不好的结果。我觉得佛教里这两种理论:一个是共业所感,一个是自作自受,对整个道德体系的建立是有帮助的。

3.净化烦恼恶业。净化烦恼,人才不会造恶业。实际上,人的祸福贤愚——愚蠢也好,贤慧也好;多福也好,多祸也好——都是跟智慧和烦恼有关系的。如果智慧多,人生的状态就会越来越好;如果烦恼多,人生的状态就会越来越不理想。

(三)综合

1.弘传东方文化。东方的文化注重管理人的内心,让我们自己的内心觉悟。先管理好自己,对人要包容,对事要圆融。实际上,科技文明走到今天,也是在找出路,我觉得东方文化能够作为现代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坐标。

2.特弘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对整个人类社会,对所有众生的一种关切,它的价值在这个时候更能够显示出来。大乘佛法,它能够做到无我相、我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大家不需要在很多表面问题上去计较,就容易建造一个大同世界,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全球化”的方向去发展,就不会产生种种纷争,不会做消极的(事),去损害别人,只会积极地去利益别人,所有的(行为)都是善行、善心、善念,并且这些善念、善心、善行都是有标准的,都是非常规范的,同时人都能够很好的来约束自己。所以,在未来的人类社会中,要建立世界的和平,取决于人类精神品格的自我完善。如果人类精神品格有缺陷,那世界的和平就很难说。在这方面,佛教能给整个人类提供一种精神信仰,同时为人类文化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归宿。

3.建设人类心文化。我提出“人类的心文化”,因为现代文明、科技文明主要研究的是“物文化”,物方面的知识;同时西方(社会)因为信(仰)神,(是“神文化”);神文化、物文化的作用是很大的。东方文化注重人内在的反省、内在的觉悟,塑造圣贤品格,是非常注重内心的觉悟以及自己的身心体验,我觉得这种文化在未来更会受到大家的重视和欢迎。

四、中国佛教的应有作为

(一)加强自身建设;

任何一个行业,自身建设是最关键的,自身的建设搞好了才有能力去服务社会。过去中国佛教一直以来都是以自己的修行为主,并且在封建社会佛教所影响的人都是周围的群众。现在全球化的一个时代,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来的人四面八方,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所面对的人群就不是一个地方的人,更不是说就是当地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有。这样的话,庙里的人才以及人才的素质,包括寺庙的管理,都要跟得上去,否则我们在宗教的管理、弘法和传播方面就非常容易落后。从1993年开始,中国佛教协会就提出了加强信仰、加强自身建设(的目标),主要体现五个方面:一是信仰建设,二是道风建设,三是人才建设,四是组织建设,五是教制建设。这五大建设里面最主要的是人才建设。

(二)复兴传统文化;

我们一般讲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为代表。过去,儒、释、道是比较鲜明的,儒教文化是儒教文化,道教文化是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是佛教文化。现在整个时代的提法不太一样,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包括儒、释、道三家。过去儒家谈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思想都是非常好的,八条目。格物致知,先把这个事物的道理弄清楚以后,人又诚意又正心,然后修身,把家治好,治国,那么天下才能太平。儒家从对事物的认识一直到如何世界太平,已经有一套思想和实践的体系;佛教也有一套佛教的说法,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在具体的实践方面,比如佛教讲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门,就是行菩萨道的时候要用这四个方法。首先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就是布施给别人财、物;法施就是如果人需要知识、需要文化,思想有困惑,就给他传播知识,培养、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他如果精神方面、思想方面有痛苦,要帮助他摆脱;无畏施,如果人身体有残障,需要器官移植,也鼓励,信徒们去做这方面的工作。爱语,就是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说的话人家喜欢听,容易接受,并且都是好的、对别人有用的语言。非常爱惜自己的言语,不乱说话,说的都是有价值、有利益的话。利行,自己的行为对大家都是有利的。同事,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也就是融入对方。不同团体,不同岗位,不同级别,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才能够把问题认识清楚,才能够知道对方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如果站在我们的角度,可能不容易理解和体会到别人的难处。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要行菩萨道需要用这四种法门、方法。

(三)开展国际交流。

这方面也非常重要。从1995年开始,中国、韩国、日本每一年都召开三国会议。去年在我们三亚开,今年在首尔开,11月,明年在日本开,后年又轮到中国。同时我们开世界佛教论坛,从2006年开始,三年开一次。今年我们又要在法门寺召开第二次“世界佛教徒联盟大会”,这也是我们建国以来首次,跟世界佛教论坛还不一样。世界佛教论坛是我们中国独立召开的一个论坛,请大家来参加。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是一个组织,一个世界性的佛教组织。今年是第一次在我们国家(召开)。前几天我刚刚去泰国,就是同世佛联总部来筹备这次大会,今年十月会在法门寺开,前一段有关媒体也做了一些报道。这些也都是佛教所进行的国际交流的一些内容。

佛教的好的思想,大悲心、菩萨的大愿力,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各种会议,用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来服务人群、来造福社会。一个人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个宗教也好,他应该是“活的”。所谓活的,他应该是有活动,人需要活动,宗教也需要活动 ,一个组织也需要有活动,他才是建全的,才是健康的。人如果缺少活动,活动少了,就可能生病。一个组织也是如此,如果一个组织什么活动都没有,那这个组织实际上就名存实亡。宗教也是一样,只有焕发出、释放出正能量,对世道人心有益的能量,那么这个宗教对社会、对世界才是有益的;反过来,如果放出的能量是有害的、不利的,那可能这个教派、这个宗教就生存不下去。我觉得这种原理都是相通的。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宗教,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固化的,不会有这种事物,都是在存在、变化、发展、活动的过程当中。

今天到社科院研究所跟大家交流,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很好的因缘。感谢大家!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