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精进佛七开示]2001年学诚法师开示(六)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本文为学诚法师于2001年莆田广化寺佛七法会中对大众的开示。法师教授:“在经典一开始就安立”如是“,其目的,让读诵经典的人需要真实信受,不要起怀疑之心。”]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同修:

“与大比丘僧”

比丘的概念和僧的概念不一样,有人说皈依三宝,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我们没有说皈依比丘、皈依比丘尼、皈依沙弥、皈依沙弥尼,没有这样子的一个说法。僧的概念和比丘的概念不一样,比丘、比丘尼一个一个是单个的单独的一个人,僧就不如此,至少要四个比丘或者说四个比丘尼以上,才能够名为僧。戒律里面把僧分成四种类: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四个人的僧团,他才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关戒律的一些问题、生活的一些问题、修学的一些问题集体来根据戒律做决定、做决断。僧同于僧伽,翻译成汉语名为和合众,和合的大众。

和合有二种:理和、事和。

理和,同证摄灭之理,什么叫同证摄灭之理?意思是说我们这么多比丘住在一个寺院,其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诸位要住在一起?就是为了要修行断烦恼、证果、证道,得到摄灭无为法,这是我们的根本义趣。为了这样子一个目标,诸比丘住在一起,这是最重要的。世间上面有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物以类聚,人以群合”,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人群他们为什么能够纠集在一起?他们有不同的目的。搞学问的人跟搞学问的人在一起,做生意的人他就天天跟做生意的人打交道。信仰基督教的人他们天天在一起做祈祷、做弥撒。我们佛教徒在一起断烦恼、修行、得解脱,这样子就是一个目标很明确、宗旨很明确、目的很明确。出家宗旨时时刻刻不能忘失掉,忘失掉就没有根本的目标,下面做事情很容易出偏差,很容易做错掉,也就是说我们在寺院里面主要是为了断烦恼、修行、解脱。为什么修行解脱断烦恼要很多人在一起呢?因为靠一个人的力量修行有时候就很容易走错路、迷失方向,对治烦恼经验、没有方法,住在丛林里面就不如此,靠大家的力量、同参道友互相策勉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非常巨大的。看到别人勇猛精进、发心,我们自己也就容易发心,我们自己在发心修行过程当中有问题的话也容易找到善知识为我们指导帮助提携。假如我们自己住一个地方,那就没有办法和人家比较,没有比较就不知道是自己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自己修行用功这个路子是不是很正确,在这路子当中遇到障碍和问题怎么办?都是束手无策。所以出家受了比丘戒以后,主要就是要大家住在一起共同来探讨断除烦恼、证解脱、证佛道的路子和方法,怎么样子才能够把内在烦恼习气一点一点去掉,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经验。《楞严咒》刚刚开头,经常念:“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大众和合修行的这种力量是巨大,“大众熏修”就是大众一起修行,“希胜进”,非常的希有、非常的殊胜,这种的进步是非常的殊胜、非常的希有,叫“希胜进”。如果一直这样修行用功下去,十地顿超,一念顿超十地都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这是理和,理和的具体表现变成了事和。

事和有六种:身、口、意、戒、见、利。身和同住,在一个僧团当中,全国各地来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文化程度也不一样、年龄结构也不一样,大家要住在一起的话,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麻烦,遇到困难麻烦就要互相帮助、互相帮忙,自己的身心才会安宁。一个人遇到违缘的时候,遇到逆境的时候别人给我们帮助,比方生病,其他的同参道友照顾我们,我们就能够住的安稳。口和无诤,从早到晚所谈论议论的都是佛法,对方有习气毛病你私下善意的规劝,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谈就会越来越深入,这种缘份会越来越好,就不会发生争执争吵的情况,这叫做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住在寺院天天思惟的是佛法,在闻思修佛法的过程当中彼此的喜悦快乐都是共同的,就叫做意和同悦。见和同解,知见和合,正知正见,每个比丘都应该具足正知正见,知见就犹如人的眼睛一样,走路闭着眼睛就非常危险,很容易碰壁,很容易出问题,就不可能会达目的地。如果我们的眼睛非常明利,我们去一个地方就能够非常快速安全的到达,这是见的作用。“见”知见、正知正见,正知正见的在日常生活当中体现,就是对事情的判断,我们做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子做?为什么要今天做不等到明天做?都有他的道理。遇到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我们都能够很正确来抉择,很正确来处理,这样子的出家众就叫做具足正知见,具足正知见的人,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盲目,那我们觉得有盲目迷惑的话,就说明知见有问题。每一个僧团里面的每一个成员都具足正知正见,那这种力量就非常强大。第五种戒和同修,戒律相同,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戒律是一样的,大家要共同遵守。行为规范是一样的,这些行为上面的要求,每一位都能够很乐意去接受很欢喜去遵守,叫做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在利养上面的分配平等。比如我们过堂用斋的时候,大家饭菜一样的,每个人吃饱为止,没有差别,这种就叫做利和同养、利和同均。一个僧团里面只有理和事才能和,如果理不和的话那事为可能会不和,同时理和跟事和都要去落实,这种僧团的话才会受到世间的尊重、恭敬,这个僧团才是一个如法、无为、无诤、清净和合的僧团。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上面的团体来说也有它的条规,大到国家,小到团体、个人都是有些规约,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寺庙也是有规矩,比丘有比丘的规矩。六和理都属于事和,事和、理和其实就是比丘戒的凝聚总结。在这六和再开出来就是二百五十条,提纲挈领来说就是六和,反过来说要让我们一个僧团表现出有素质有素养,就要有六和的精神,这方面很重要,尤其在这个时候,提倡僧团的和合、僧团的和乐。

“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千二百五十人是释迦佛成就佛道以后不长的时间,最初度化的这些弟子,三迦叶包括他的弟子一千人;舍利弗、目犍连以及他们的弟子二百人,舍利弗一百人,目犍连一百人;耶舍和他的同党五十个人。一千加二百加五十,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人原本都是信仰外道的,信仰其他宗教,因为他们一直在那边摸索修行,勤苦无功,那么后来遇到释迦牟尼佛,佛陀大慈大悲为他们说法,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人分别听了以后都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为了感戴佛恩,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人在释迦牟尼佛每一个的法会里面他都去听,是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弟子,常随不舍,所以我们在每部经的开头,阿难特别的提出来“千二百五十人俱”。外道都能够翻邪归胜进入到佛教的家庭用功成就佛道,那我们今天虽然是末法的时代,我们能够遇到佛法、遇到正法这种因缘和善根也是非常希有,所以同样如此我们不要自己轻视自己,自己小看自己,自己要有自重心,自己要努力、发奋、用功,这样子的话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够成就佛道、圆成佛果。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阿罗汉也有三个意思:应供、杀贼、无生。比丘的三个意思再进一步提高就变成阿罗汉的三个含义,乞士的果报就是应供,可以受到人天的供养,应受到人天的供养,所以名为应供。杀贼,比丘的含义破恶,破烦恼的恶,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就断除干净。在比丘的位置名为怖魔,在阿罗汉的位次名为无生,不需要再来三界当中受苦,进入无余依涅盘,名为无生。

“众所知识”,这是表示一千二百五十个人他们既是大比丘又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大家都知道的,非常的有名望,非常的有影响,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人。释迦牟尼佛赞叹,迦叶、舍利弗、目犍连、耶舍等等,他们这些“众所知识”。他们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恭敬赞叹呢?因为刚才谈到了这些人没有信佛以前就非常用功修行,受到佛陀的感化更是发大心,普利人天与众生广结善缘、广结法缘,自然而然就成了“众所知识”。我们每一位佛教徒除了自己掌握佛法以后,自己在修行见地上有了一定功夫以后,就要去利益众生,利益的众生越多,度化的众生越多,知道我们这个人也就越多,你对众生功德也就越大,生命也就越来越有意义。

在家居士皈依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为什么名为宝?世间找不到,希世少有,所以名为宝。我们皈依了三宝以后,我们有没有得到宝?这宝从何而来?是不是皈依三宝以后,应该怎么样去努力、去用功,才能够得到宝,也就是才能够得到佛法,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上个星期,在福州开会的时候,省里面有一位领导他就给我讲:现在很多佛教徒不懂佛法,要我给他们讲。他举一个例子,他家里面请了一个保姆,到家里面几天,让她去买鸡买鸭、杀鸡杀鸭,她说这个我不做,她说去买鸡鸭鱼肉我不买,她说我不能杀。领导就问她:你为什么不吃不杀不买?你是不是佛教徒,你信不信佛,她说我不信佛,问她信什么,她说我信皈依,问她皈依谁,她说皈依某某法师。她搞不清楚皈依以后就是佛教徒了,她不懂,她说我信皈依,那我们在坐的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说我信皈依,这样子就很容易被人家批评为迷信。皈依是出家的法师代表三宝来传授,传授的是什么?传授佛法,在家居士很多人拿了皈依证,甚至一个人有很多本,十几本,几十本都有,每到一个庙去做一本,然后一问三不知,这样的佛教徒是不合格的。有什么皈依证都是小事,关键的我们皈依了三宝以后,是不是真正懂得了佛法,这才是重要,如果不懂佛法的话就名不符实,变成冒牌的,所以我们很庆幸能够做为一个佛教徒皈依三宝,我们一定要得到这个宝。佛就犹如大医王,法就是药,僧就是医护人员,我们每一个都是病人,苦恼的众生,种种的心病、种种的烦恼,就要找医生开药吃,医生给我们的药,我们就好好吃。一个病人找到了医院,找到了医生,医生为你开了药,下面的工作就是你认认真真按期服药,一天吃三次,饭前吃,或饭后吃,吃多少,你就要认认真真照着去做,唯有如此你的病才会一天一天消失,最后康复,成了一个非常健康的人。假如你有病不吃药,你每天跑医院,这个医院跑一下,那个医院再跑一下,你每天在跑医院,每天找医生就是不吃药,病会不会好?还是不会好,所以我们来到寺庙以后,找到了医生、找到了出家师父,告诉你佛法你就要去做,就去实践,而不是说你找到了出家师父,你听了几句佛经,每一天去给人家辩论,拿这个佛法去跟人家开玩笑,用这个佛法来炫耀自己懂的东西比人家多,这样子学佛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找到了医院、找到了医生,吃了药有收效,你看到其他人的人生是同样的病的话,你就可以给他介绍,你这个病以前自己也是有得过,曾经得这样一个病,我进过那个医院找到那个医生,吃了什么药,这个病好了,你最多只能这样给他介绍而已。你是刚刚生病好过来的人,你就随便给人开药方,对方吃了你的药方以后,有时会起反作用,所以在金刚经里面谈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毛病的,只有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才能知道如何来对治自己的烦恼毛病,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经历,千万不能随意告诉别人要怎么做怎么做,对方真的照你的话去做,第一步可能会好一点,第二步、第三步问你就不知道,可能麻烦就来了。所以我们无论是在家的居士也好,出家的同学也好,得到佛法以后就要去实践,根据经律论里面的这些义理,修行的层次进度不断去努力,这样的佛法才是有生命力的,这样的佛法才能够和自己的生活相结合,这样的佛法才能够对自己的生死问题真起到真正解决的作用。

阿弥陀佛!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