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精进佛七开示]2001年学诚法师开示(一)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本文为学诚法师于公元2001年莆田广化寺佛七法会中对大众的开示。法师教授:“有慈悲心,就会善于、乐于帮助别人,去救度别人,常常说的自利利他,佛法说到底是为了利人,只有利人才能够自利,所以利他是摆在第一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三宝弟子:

阿弥陀佛!

佛法流传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传入中国到现在也有2000年出头,大家都知道佛教的经典浩如烟海,一个人用毕生精力,都不能把三藏十二部完全学通学懂,在佛门里面也只有极个别的人有那种因缘福报去阅读大藏经,在古代看藏经的人相对来说有一些,到现代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很少听说有人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习大藏经,又因为佛法是从印度传过来,刚刚开始没有文字记载,到以后整理成文字,不过是印度的文字梵文,梵文再翻译成中国的文字又是一道障碍,所以我们大家看到现在的藏经都是古文,古代翻译的汉语,所以语言方面有着很大的隔阂和障碍,因为这样子的缘故,到现在极少佛教徒能够完完整整、真真实实来把握佛法的原貌,体验佛法的精髓。无论出家众也好,在家众也好,我们不看佛经,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你不学习佛经就不懂佛法,况且很多的佛经看不懂。大家看到佛教的许许许多多的现象不太满意,其原因就是和佛法的根本精神背道而驰,越走越远,虽然有些同修天天念经、打坐、持咒、念佛,非常认真,但是忽略了佛法的智慧,忽略了佛法的慈悲,忽略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也就是说与自己的生活很难挂上钩,与自己周围的人、家庭里边的成员、以及自己相关的邻居、同一个单位里边的人、自己生活工作周围的人都很难和谐、和睦相处,如果我们真正学懂了佛法,佛法广大无边,应该能够包容一切人、包容一切事,我们学了佛法就有智慧,有智慧就知道如何来为人处事,有智慧就有办法,就有能力,就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充实,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意义,使我们整个人生越来越有价值。有慈悲心,就会善于、乐于帮助别人,去救度别人,常常说的自利利他,佛法说到底是为了利人,只有利人才能够自利,所以利他是摆在第一位。

又有一些同修,虽然学佛有些年,因为家庭的原因、事业的原因、健康的原因、子女的原因等等,不能够有时间、有机会好好的亲近三宝,听闻佛法,这样子导致了在外表上名为一个佛教徒,而实际上和佛教徒的根本的要求,基本的内涵相差甚远,说不好听就是名不符实,很空洞。那么也去寺庙里烧烧香、叩叩头,但是他所祈求的多数趋吉避凶,自己的心量总是非常的狭隘,和世间上面普通的人毫无两样,更何况要谈修行解脱。整个人生就是一个道场,我们常常说“庄严道场”,寺庙固然是一个修道的场所,主要在人,如果人没有去用功,不去修行的话,寺庙也就跟一般的宫殿、一般的房子一样,如果我们会修行的话,住在大丛林也好,小寺庙也好,居家也好,出门做客也好,一样可以用功修行。自从我们接触佛法的那天开始,感受到佛法的伟大,感受到佛法对自身的利益和价值开始,那我们就应该用这样一个有限的生命,用这个臭皮囊——五阴色身来修道。

身、语、意三业都是佛道的体现,佛法的表现,我们说的话、做的事、行住坐卧的威仪都应该要有佛法的精神,佛法的内容,让世间上面没有信仰佛教的人,一看到我们,一同我们接触,就知道我们这个人和常人不一样,比常人好,比常人高,这样子才对。假如我们学了佛以后,自己的所做所为还不如普通世俗上面的人,甚至让普通世间的人觉得一个佛教徒性格孤僻,行为不合群,这样子我们不仅仅在学佛的路上没有进步,反而是倒退,退到不如世间上面普通的人。接触佛法以后,就要用佛法来体验,有体验才会有感受,有感受才会知道他(佛法)好。就犹如我们吃菜一样、吃水果一样、喝茶一样,我们去喝了茶,才知道这个茶什么味道?这个茶好不好?这是什么茶?那就是一体验,就是一种感受。从这个感受体验当中就能够对比得出来,茶的品质、差别。我们对佛法有体验,就知道世俗上面的五欲的快乐的享受很难同佛法无法相比,而且是修学佛法所得到的快乐和利益超过世间上面生活的乐趣。

其次就是要反醒自己,儒家也常常谈反醒,佛家谈悔过,就是忏悔,忏悔自己的业障,我们不能得到佛法的很好的体验,其原因就是内在有毛病,内在有很多的障碍,烦恼障、业障,烦恼和业障碍了自己修学佛法的进步,障碍自己对佛法的体会和觉悟,那我们如何要把内在的烦恼和业去掉呢?怎样子做才能把它拿掉,这就需要三宝的力量,靠自己个人去摸索,总是事倍功半,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越走越远。

佛教把整个的法界分成十种,常常所说的十法界——六凡四圣。六凡属于染污的法界;四圣属于清净的法界。清净的法界里面有因果,染污的法界里面也是有因果,整个佛法不出因果二字。染污到极点就是地狱,清净到极点就是佛国——佛的法界。我们人刚好是最好法界里面的最差的法界,最差法界里边的最好的法界,处在中间,可以进也可以退,也可以上也可以下,就刚刚好在中间。三恶道的众生它们就没有那种机会、福报听闻佛法,我们人就有这样的机会,也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听闻佛法、接受佛法,但是比起天人我们又差了一点,我们人的寿命很短暂,就几十年,天人寿命至少几十万年,更不要比起声闻、缘觉、菩萨、佛了,更是不可相比。但是,四圣的法界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要转凡成圣,把染污的法界转变成清净的法界,贤圣的法界。清净到极点,刚才谈到了就是佛的法界,所以卢舍那佛,翻译成净满,清净圆满,那么什么叫清净呢?没有一点染污,没有一点的恶这样叫清净。什么叫圆满?所有善行善法都具备,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诸恶莫作就是清净,众善奉行就是圆满。诸恶莫作也好,众善奉行也好,关键是在我们的意念要清净,心念要清净,所以“净”这个字真正来讲,只有到佛的境界上才配得上。我们念佛常常说求生净土,以清净心来念佛,如果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众生是很难达到的,就是你再清净,里面还是有一些烦恼夹杂。释迦牟尼佛悲愍众生,种种的方便,垂示极乐,来到娑婆世界现身说法,其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众生的心境恢复清净,《法华经》上所说:“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众生的知见改变成佛的知见,知见转变了,人的心、意识就会逐渐逐渐趋向清净。

我们修念佛法门的人,常常说“发心”、“随缘”,发心和随缘可以说是辨证的统一,发心是属于自己,从主观方面来讲我们要发大心、发菩提心,就是自己为人处事、行住坐卧、昼夜六时每一个举心动念的动机,就是发心。我们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有动机,最初的动机,最根本最原始的动机何在?就叫发心。大家来到这里参加佛七也是发心,如果不发心的话,就很难把自己家庭杂务放下、工作放下、种种的牵挂放下,千里迢迢坐车、坐飞机来到此地,每个念头都是发心,只有不断的发心才能够成就一件事情。也就是大家在家里的时候,很长很长的时间就有心理的准备要来广化寺常住参加这次的精进佛七,这样子自己才会去准备,准备时间、准备路费、准备与什么人结伴同行。我发现大家来这里念佛的,基本都是结群而来的,这样子很好,可以互相照应。那么“随缘”呢?这也是很重要,缘就是因缘,叫随顺因缘。因缘有善有恶、有顺有逆。坏事、恶法,就是恶的因缘;好事、善法,就是善的因缘。我们做一件好事就要去随顺他、成就他;如果说是一件恶的事,那怕自己身边的人做也好,或者说,和自己了不相干的人做也好,我们就要去远离他、转变他,这样子不会让这个恶的因缘去成就,恶的因缘一成就会恶法恶果的出现,所以在这种因缘来临的时候,我们是用一个什么动机去面对他?以一个什么心态来面对他?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常听到“缘份”,有缘有份,我们这次佛七,叫大家报名,符合要求来到这里就有这样子一个福份参与,叫做有缘有份。你念佛念的功夫好也会影响到别的同修,如果自己念佛功夫上不去甚至出了毛病,我们这一份不好的东西也会影响到别人,也就是在这个佛七的整个法会当中,每一人都是一份,每一天也是一份,每一堂佛七也是一份,每一句佛号也是一份,我们随缘随份。从大的来讲整个从人到佛,都是有缘有份;从小的范围来讲每个念头,都有缘都有份,所以我们要不断去随顺、提高、扩大善法的缘份,也就是在善法的这个比例里面,我们要占的份额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这样子的话,我们的功德慈悲就会不断的增长,否则的话,我们的善法就会越来越退失、越来越缩小。

第二个是有缘无份,有缘无份什么意思呢?打比讲我们这样一个佛七就是住在门口的人他如果不信仰佛教他也就不会来,他也知道我们有佛七,也知道我们全国各地的善男子善女人来念佛,但他就不信这一套他就不来,这样子他就没有份。

第三种是无缘有份,这个话怎么讲呢?我发现有好多的在家菩萨,住的地方比较遥远,也没有时间,没有条件来到这里与大家一起参加念佛,但是他写信来、打电话来,这个心非常向往,佛七还没有开始就非常向往我们这次的佛七。所以说虽然没有这种缘,但是他也和大家一样,也能够分享到这种功德,就叫做无缘有份。

最后一种是无缘无份,无缘无份意思是说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佛教,根本不知道有我们这个寺庙的存在,更何况他哪里会知道我们今天要打念佛七,这个缘跟份对这个人来讲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这种状况就叫做无缘无份,那也就是常常所说的和我们自己了不相干的事情。我们做为一个佛弟子的话要随缘跟发心两个要很好的去统一,很好的去把握,那我们随什么缘?随三宝的缘,随佛、法、僧三宝的缘。为什么大家会来到这里,说明与这个寺院有缘;为什么大家能够发心信佛学佛?说明与佛有缘;为什么有些同修非常喜欢读经、阅经?这说明与法有缘;为什么能够会很认真很好乐的听闻出家的法师、善知识传授佛法、讲说佛法?这说明与僧宝有缘。所以我们无论是在家众也好,出家众也好,在一生当中都要恒常不断去随顺三宝的缘,三宝的善的缘,时时刻要忆念三宝,不要把三宝忘失掉,要是把三宝忘失掉,内心里面只有自我,只有自己,每天自己不断在那边增长扩大,我执、法执不断壮大,这样子和佛法越走越远,这样子是不对的;我们每天的三宝功德、三宝的形象越来越壮大,每天想的都是三宝的事情,这样子就会把自己忘记掉,所以学佛就在这方面下功夫,现在我们起七念佛。

阿弥陀佛!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