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精进佛七开示]2001年学诚法师开示(十四)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本文为学诚法师于2001年莆田广化寺佛七法会中对大众的开示。法师教授:“我们学佛,佛就是觉悟,觉悟就是对一生的大事、生死的大事、一天的大事、一个念头的大事都能够觉察得出来,都能够有高度觉照的能力,有觉照的能力才会有判断的能力,如果觉照的能力都没有的话,那判断无从说起。”]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同修:

《弥陀经》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众生”二字,除了阿弥陀佛以外,在极乐世界里面所有的人都名为众生,这些众生“无有众苦”,没有任何痛苦,“但受诸乐”他只有快乐,各种各样清净无比的快乐,所以就叫极乐。

在这段里面很重要一个概念,苦跟乐的问题,痛苦和快乐,我们平时也常常会有这方面的体会,人家一开口就说受苦、享乐,受苦和享乐就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乐也好苦也好,它从哪里产生?是从“受”产生,受苦、受乐;“受”是从什么产生?从心而产生;就是你内心里面感受到痛苦,内心里面感受到快乐,苦和乐的标准是在人的心,心对外在境界接触以后所产生的一种分别、判断、感受,所产生的感受有三种:一种是痛苦的感受,一种是快乐的感受,一种是非苦非乐的感受。非苦非乐的感受就是常常所说的没有什么感受,没有什么感觉,麻木不仁的样子,就是非苦非乐的感受。娑婆世界的有情首先这个身体是痛苦的果报身,五蕴色身就是痛苦的果报身。痛苦的果报身接触外境以后再产生一种痛苦感受,就叫做苦上加苦,叫苦苦。第二种的痛苦叫做坏苦,坏苦是对前面苦苦而言。有些感受虽然一时是好的,但是他会变坏、变化。变化以后所产生的是痛苦的感受。打个比方你有个茶杯很考究,非常爱护它,心里就有快乐的感受,如果一不小心掉在地板上打破了,这样的话,你立即会产生痛苦的感受,这种痛苦的感受就会持久延续下去,反而前面那种快乐感受会消失掉。常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样就是会变化,所以一时快乐而最终的结果是痛苦,这种的境界、这种心理就叫做坏苦。第三种的痛苦就是行苦,就是非苦非乐。非苦非乐的境界其本质也是痛苦的,非苦非乐的境界是什么?这种境界他很难即刻给人家带来痛苦或者快乐,也就是往往我们对现实生活当中许多习以为常的境界,内心不会很敏锐去感受到它的存在、它的重要。比如说空气,空气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不过,如果没有空气,缺乏氧气人就会死亡,但是你不会感受到空气对人的重要,更很难觉得这个空气是一个很快乐的感受,除非你在高山上,海拔很高的地方它缺氧就会晕头转向,你马上要去吸氧,吸氧气感受才会好。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很难给他下定论是痛苦还是快乐,很难下定论是痛苦是快乐,这样的情形也是很多的,但因为这些东西是会变化的。比如空气刚才谈到的,空气会污染,空气中有毒,人不知不觉吸进去也就会中毒。喝的水也一样,水如果里面有毒,人喝了也会中毒,这样终究还是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痛苦。

总起来说,离开世间上面一切痛苦的本身、痛苦的境界,他就快乐。如果有一些事情,是临时、暂时的快乐而很快就转变成痛苦。有些非苦非乐的境界最终也会趋向于痛苦。为什么会有这些痛苦呢?刚才谈到这些跟外在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我们的内心,这是最重要的。心里面的功夫、心里面的境界、心里面是不是有智慧或者是有烦恼,它产生感受就不一样。比如一个人他爱吃苦瓜、爱吃辣椒,他吃起辣椒越辣越好,越辣感受越好越快乐;吃苦瓜也是如此,越苦的苦瓜他吃起来越甜。如果不爱吃的人、不敢吃的人他尝一小块就会觉得非常痛苦,同样是一个辣椒、一个苦瓜,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因为两个人业的习气的差异。业就是行为,行为、习惯、业的不同,业的什么差异呢?比如说吃辣的人刚刚开始他也不会吃,慢慢吃他就养成一种习惯,就觉得很好吃。另外一种人从来就不吃,这样子就是业的习惯养成的,跟业有一定的关系。这个业又从哪里来?业从烦恼而来,烦恼了就造业。因为烦恼对人会有种种的偏好,偏好就是对世间有些事情很喜欢做,有些事情就很不耐烦去做。比如唱歌、写字、画画、雕刻,一系列世间上面的艺术,那些生活上面的习惯,那些各种各样比较有偏爱的一种行为,都是因为人的兴趣、烦恼的偏好、偏爱而造成的。一个人对某一个领域某一方面特别爱好,他就会花很多时间在这方面去,反过来把别的很多事情耽误了,很多别的事情没有学好没有学到。这些就是因为你内在的烦恼起作用,然后去做就变成业,变成这样一种习惯。你最初的决定是很关键的,最初的决定如果是以智慧来决定,你的所作所为就完全正确;如果最初的动机是用烦恼来决定的话,就越做越错,越错越离谱。

我们学佛,佛就是觉悟,觉悟就是对一生的大事、生死的大事、一天的大事、一个念头的大事都能够觉察得出来,都能够有高度觉照的能力,有觉照的能力才会有判断的能力,如果觉照的能力都没有的话,那判断无从说起。所以觉照、觉察的能力是什么?就如我们眼前摆的这些事情、眼前摆的这些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有两盏灯、两个花瓶、两个话筒、一尊佛像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就是觉照觉察的能力,有了觉照觉察的能力下一步我们就知道怎么办,花瓶摆在什么地方,话筒放在什么地方,做起事有条理不会有错误。如果没有觉照的能力,靠的是自己烦恼、自己的一种习惯,我们习惯什么东西摆在前面,什么东西摆在后面,什么东西先做,什么事情后做,对于我们个人来讲,长年累月有可能养成一种习惯。如果有一个有智慧的人,比我们更有智慧的人,告诉我们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你一听,别人比我们讲的更有道理,那么你就会照着去做。并且这道理是不会改变的,你的一生都照着去做都不会错,不仅仅是今天,一生一世这么去做也不会错。不仅仅是在佛堂里面这么做不会错,你走出佛堂、走出寺庙,回到家里,或者说你移民到其他地方去,你照着去做都不会错,不仅仅你个人照着去做不会错,同时你的一家人六亲眷属所有的众生照这么去做都不会错,这样才叫做智慧,才叫做无漏的智慧,无漏的智慧是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是从自性产生的智慧,所以是究竟了义。世间上面有烦恼所产生出来的智慧叫有漏智慧,有漏智慧都属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就是常常说的小聪明,小聪明的人做的事可能在某一个小范围内,或者从某一件事情来看是对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或者把这个范围扩大来看他又是错的。比方一个人,在家里面本来工作能力就很差,再加上又不容易找到工作,他又没有多少钱,只有一、二百块钱,这些钱一天内就把它花光了,买一些很好吃的东西吃掉,你可能在一天当中吃得很好,但是过了明天过了后天就有很大的麻烦,这样他就是从烦恼出发,从什么烦恼出发呢?贪图一时的口福,贪图一时的享受,然后他就不考虑后果。从一时的效果来看,他大吃大喝还有他的作用,但是这个时间过去了,引发的痛苦是更多更大。如果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知道如何来持家,他就不会做一些很偏激、很偏面的一些事情出来。所以这些感受好坏苦乐,以及做事情出来的善跟恶的定义都是从我们心出发。

戒律也是如此,“杀盗淫妄酒”五戒,我们一个方面规定不可以有这五种行为,但是他从内心里面去约束开始,而不是从结果上面去衡量。最关键的是在你没有做之前就告诉你不可以做、不能去做,就是你还没有起杀心的时候就告诉你不可以杀害、损害众生的念头,不可以有偷盗的念头,这个念头都没有,所以戒律是从你的起因来约束你。所以要对治烦恼,不要让烦恼发生,那就要靠戒律,常常有一个比喻,戒律它能够把烦恼捆起来,抓到烦恼;禅定能够把烦恼捆绑起来;智慧就可以把烦恼去掉,这是戒定慧。我们心念纷飞、杂乱无章,就要靠戒律来约束、来规范,然后拿出戒律来一对照,就知道在起烦恼。

我们念佛就包括了戒定慧,你在佛堂里面很认认真真地念佛,心不旁鹜地念,有念就有定,有定就有慧,所以虽然你仅仅在提起一句佛号,戒定慧三学具足。所以不会犯戒,也有定的力量,并且能够明心见性,证入念佛三昧,就是三学具足。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我们念佛要不要持戒,持戒要不要念佛,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你如果念佛念得好自然而然不会去犯戒,反过来说你如果戒律很精严的话,自然而然内心就会很清净,内心的行为就会很规范,内心就会充满喜跟乐,这样再逐步逐步去引导,所产生的效果和念佛效果也是一样的,这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不能以自己分别心把佛法两个不同概念对立起来看待。你每天在那边分别,越分别越麻烦,越分别越不知道怎么办,越分别脑筋里对立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自己跟自己对立,然后自己跟别人对立,做事跟修行对立,这样就会变成无从下手、无所适从,其原因就是缺乏智慧。所以我们要把痛苦去掉得到快乐,靠的是智慧,没有智慧是很难办的,有智慧就会有方法,就会有办法,就能够产生各种的能力。

大家在佛堂里念佛,五天下来,有些同修念的相应,就觉得很快乐,感到法喜、法乐,修行而产生的喜跟乐,越念越有意思,越念越想去多念,越念心里面越清净。如果不相应的话,在过去没有很认真去用过功,没有下过很大功夫,那么你进入念佛堂就呆不住,一天两天还可以,三天四天腿就痛得不得了,到了五天六天心里就想要回家。这样的话也是一种烦恼在起作用,因为有这个烦恼,你心静不下来,人的情绪无法得到调和,时间上面的快跟慢、长跟短,是与我们的心净跟乱有很大关系。如果你的内心很寂静,内心里面非常宁静,有这种定的功夫,时间是很快的,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两天,一个“七”很快就过去了。如果你内心里面比较乱的话,你坐在那里十分种都会感觉很长很长,因为你在那边着急,你越着急时间越慢,这是一种感受、一种感觉。

娑婆世界种种的境界所产生的感觉,佛法把它概括成苦乐舍。通常的人只有感受到极度的痛苦、极度的快乐时,自己才知道,一般情况下是不知道的。比如平时你在家里扫扫地、烧烧菜、洗洗衣服、走走路,也觉察不到有多大的意思,到底是痛苦还是快乐?久而久之就会对生活工作产生一种不正确的念头,什么样不正确呢?觉得人的生活工作好像没有生趣,好像没有什么意思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没有感受、感受不深。所以我们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内心对外在境界没有很深入去体察、去感受,如果说我们很有感受的话,意思就大大不一样了。比如你喝一杯茶,或者你喝一杯白开水,有些人他就是喝白开水,他都觉得里面有很多的味道、里面有很好的感受,有些人他就喝不出那里面的味道,他这个感受是因为他的观想产生的,水怎么清净怎么甜,有什么好处怎么香,心里在观照,水就越喝越好喝。我们一般都粗心大意,不去管这些,看到什么东西就吃,看到什么东西就喝,看到什么事情就做,是不用脑筋不用心的,从一早起来到晚上睡觉都是这样了,变成习惯了。早晨一起来洗脸、刷牙,然后吃饭、上班、工作,再然后回去煮饭,晚上做功课、休息,久而久之他不用心,就变成一种轮回,每天这些事情不断在轮回,因为他没有用心去体察,所以做这些事情就感受不出意义和价值来。我们修行的人、学佛的人就是要在世间法上面,来体悟佛法的圆融无碍,来体会佛法的一种意义,在有漏法的基础上、在面对烦恼的时候来引发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智慧如何引发出来呢?就是要发心,发心的前提就是要一心。

阿弥陀佛!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