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学诚法师于2001年莆田广化寺佛七法会中对大众的开示。法师教授:“为什么很多人做起事来有气无力,那也是有原因的,就是对自己所作的工作没有信心,工作没有信心,就缺乏目标和方向,不知道自己做这件事情,都有一些什么价值、什么作用,了解不深刻,所以这心就发不起来。世间法如此,佛法更别谈了,更是注重信心的培养。”]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同修: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几句话也包括了信愿行,“有世界名曰极乐”有佛有世界。劝人信佛,“世界名曰极乐”——愿,号阿陀佛——行;“今现在说法”是我们往生到彼国以后,听经闻法所以这几句话包括净土三资粮,以及往生彼国以后目的明确。有世界有佛名为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号阿弥陀这是信愿行。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这是一回事,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那又是一回事,有佛有世界,我们有这个信仰又是一回事,我们信仰他有,这意思明白,有信跟信有,有些人问他有没有信仰佛教,他说有我信仰佛教,你信仰不信仰极乐世界?他说不信仰,他如果说不信仰极乐世界,不信仰阿弥陀佛,能不能算是佛教徒呢?他又是一个问题,他存在、佛国跟阿弥陀佛存在这是一件事情,就犹如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从来跟外界的人不能来往,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很多地方都是不能互相往来,如果有一个人告诉我们有一个地方很好玩,里面风景很优美,这里民风很纯朴,人民素质也很高,假如有一个人去报告这个消息以后,大部份人都不相信,因为他们都没去过,他们不懂也不相信,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因为在座的都没有去过,他是释迦佛告诉我们,那我们如何才能对净土法门建立信心,要对净土法门建立信心,首先对佛国以及佛国的教主建立信心。建立信心的前提,就是要相信他,其次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到达,所以相信以后要发愿,这地方好,你要承认他好,你自己要想去那个地方,你才会去准备,这样子的话,才能够到达目的地。
过去一个典故,叫做“多岐亡羊”,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有一个人,他丢了一只羊,然后派了很多自己的亲戚、朋友、家人去找羊,很多人去找,扩大范围去找,因为范围越括大,路就越多,刚开始一条路,走一百米就是有十条路,再走两百米,十乘十就是一百,一百乘十就是一千,一千乘十就是一万,到处都是路,找来找去找不到,回来报告这个主人都没有找到,每一条路都找遍了都找不到,为什么会找不到呢?因为路太多了反而这只羊没找到,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路太多的话,就会迷失方向,我们学佛也是如此,八万四千法门,只要选对一个法门,就要一门深入,否则的话就会多岐亡羊,什么也找不到。就像我们摄像一样,时时刻刻就要把握好前面的目标的中心点,目标的中心点把握住了、对准了,开关才会达到你的目的,关键的部位,学佛也是如此,时时刻刻都找到我们目标的中心点,不能忘记掉,如果忘记掉的话,就跟世间上面一般的善人一样,很多人也在天天做好事,天天很勤恳地工作,很认真上班,他们也是很辛苦,拼命苦干,也是很累。他们目标和佛教徒是不一样,他们的目标是注重现实的利益,今生今世的利益,佛教徒的目标,除了今生今世的利益以外,更重要的是未来长远的利益,所以这两个利益上面有所不同,通常人对佛法、对净土法门难以产生信心,其原因对生命无常的感受不真切。在《四十二章经里面》,有一天佛陀问一个出家人:“人的寿命有多长?”那一位比丘回答说:“大概几天吧。”他还没有说几十年、几年,他只说人的寿命几天之内可以有把握,释迦牟尼佛说:“你对佛法体会还不深”——“子未知道也!”他又问一个比丘说:“人命在几间?”人的寿命究竟能够把握多长时间,那位比丘说:“饭食间。”大概吃饭的为一段时间我可以把握的住。佛陀又说:“子未知道也”。你对佛法体会也是不深。再问一个人,“人命在几间?”第三位弟子回答说:“呼吸间”。一口气不来,就死了。释迦牟尼佛赞叹说:“你对佛法有深深的体会。”
所以,印光法师他房间挂“死”字,大大的一个“死”字,时时挂在那里,时时警策自己,时时刻刻要体会生命的无常。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这些三大名山,观音菩萨都现身在那里,都是和净土法门有很深的因缘。藏王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发大誓、发大愿度众生,到最苦的地方去度众生。我们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他们出现也是帮助我们对佛法建立信心,对净土法门建立信心,这很重要,佛教注重信心的培养,世间法一件事情,对他有信心,就会很认真地去努力,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信心,信心不够坚定,这样子的话,他就不会很卖力的去从事这份工作。为什么很多人做起事来有气无力,那也是有原因的,就是对自己所作的工作没有信心,工作没有信心,就缺乏目标和方向,不知道自己做这件事情,都有一些什么价值、什么作用,了解不深刻,所以这心就发不起来。世间法如此,佛法更别谈了,更是注重信心的培养。在家人如果对自己的子女里面,哪一个比较用功的,比较聪明的,自己觉得以后会成才,父母就会更加疼爱,为什么会更加疼爱呢?因为对这个子女有信心,他就会特别鼓励去培养他。社会上面的学校里面的老师也是如此,觉得这个同学好学,品行好,就会很注重、就引导,去培养、去关心,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老师对学生有信心,反过来说,因为这个学生会听话,老师说的话,他都能够听的进去,并且照着去做,做的有进步,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这个学生对老师有信心。父母对子女有信心,子女对父母有信心,这样子的话,这个家庭、这个学校才会有希望,如果父母讲的再好,子女没法干,听不进去,听不懂,不听,我们的子女对父母没有信心,这个事情不好办,如果老师对学生没有信心,他就不会很认真去培养,学生对老师没有信心,他就不会很认真地去听课,这些都是互为缘起,我们前面谈到忉利天、三十三天,有个偈子说:“三十三天天中天,白云深处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三十三天里面住了很多的神仙,神仙怎么说来也是凡人通过努力面成仙的。为什么凡人不成仙呢?这是因为凡人信心不坚定,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也是如此,要有坚定的信心,这样子学佛才会受益,这种信心不是口头上说说,我对佛法有信心,我对净土有信心,或者说你对佛法没有信心,你就没有信心,这有跟无是自己对佛法体会的一种表现,只有自己才算比较清楚,对这个法门能不能相信,自己也是比较清楚,我们通常给人下个定义,这个人不信仰佛教,这个人信仰净土法门,他不相信的话,他有好几种情况不一样。第一,他根本就不懂什么叫佛教,什么释迦牟尼佛、菩萨、阿罗汉、佛果、教理教义,一无所知,他本身就很无知,他怎么会相信呢?他根本就不懂。第二,他就是不学,他不懂什么叫佛教,然后,他也不想去了解佛教讲些什么内容,这样子佛法他就不相信。第三,佛法本来是这样一种含义,他理解错掉,误会、误解,他把这错误的东西,把不了义的东西,把佛法的皮毛当成真实的东西,所以他不相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信仰佛法、信仰净土法门的这一种的善根福德没有达到,所以不能相信,不会去相信,不要相信。所以,这样子不要相信,不会相信,不能相信,这些都是属于不信的内容,但是他的是情况不一样。世间上面做事情,这个事情要把它做好,那你说,我不相信他会做好,那你首先要懂得要怎么做,要做什么事情,这件事情要怎么做,看你有没有能力去做,首先你自己都不了解,然后你自己便下一个结论,不相信人家会把事情做好,这叫做不相信,这是做事情,这种说法就是果断的说法,是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信不信,而不是在口头上面说,我信,我就是信,你不信,你就是不信,不是这么一回事。你信了以后,行为有没有跟上去,这才是重要的,你行为的表现跟的上去,才说明你是真正有信仰,假如你相信净土法门,你不念佛、不用功,就谈不上信不信,你这信不信,只是在理论上去探讨信愿行,而不是在实践上去探讨信愿行,如果一个人他天天很老实、很用功,做善事,就是对这个法门很有信心,所以我们对佛法的信仰,对净土法门的信仰从文字上过度到理论上,从理论上过度到实践上,唯独如此,学习佛法才会真正有受益,刚才谈到对往生西方净土法门不能生信,其根本原因对生命无常,人生是苦的前提体会不深,我们是不是无常那么快就到达,这个其实是很难讲的,哪一个人先死,哪一个人多活、后死有时候是很难讲,就犹如坐火车一样,大家从北京站发车,有些人到天津他就下车,有些到济南下车,有些到上海下车,有些到福建才下车,有些从天津才上车,到下一站他就下车,不一定什么时候上车,什么时候下车,不一定。有些人活几天就死了,这种情况在社会上常常发生,我们现在人在身体好的就要认真考虑生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才不会被外在五欲六尘所迷惑,对生命里面的深层次的问题,也去思索,也去思考的话,这道心发不起来,释迦佛把王位丢掉,到深山老林去修苦行,最后悟出菩提大道,最终成佛。他这些问题从小就开始思考,出四门看到老病死亡,修道人的种种状况,难道说释迦牟尼佛懂那么多的书籍,不知道生老病死这些事情,他在皇宫里面也都是看过文字上面的记载,也是听过人家对他讲,但是他亲眼看到,那感受是不一样的,并且佛陀的也是一种示现,游四门的一种示现,让众生对生老病死有更深切的体会,佛陀尚且如此,要观察到生老病死这样子痛苦,生命无常而出家,而学佛,那我们更是如此,对这些痛苦现象,对生命的本质去探讨。在古代有一个人犯了死罪,然后这个国王要让他去砍头,这个人一直苦苦哀求这个国王:“让我活,我不想死!”很不想去死,但因为他犯的罪很重,非杀头不可,但这个囚犯他也很诚恳忏悔、发露,苦苦哀求,这个国王他就想,这个死囚这么诚心悔改、悔过,但他罪又这么重,不杀头,又合国家法令不能相应,对文武百官也不好交差,但如里杀头的话,人家又这么求我,一点仁爱心、慈悲心都没有,觉得很不好过。这个国王就给他出了一个题目,好啊,你想不死,我出一个题目考一考你,你能够过关,就免你一死,如果不能过关的话,那你就照国家的法律去行事,就要杀头,这个囚犯觉得有一线希望,就毫不假思索地答应,说可以。第二天早晨,让他在头顶上顶了一盆油,满满的油,然后就告诉死囚,在这个城里转一圈,再回到原地来,如果转一圈的话,头上的油没有滴下一滴,完完整整回到原地来,如里上面那盆油掉下来,或者稍微溅出一点,就要砍头。那个死囚说可以,然后他就照着国王的要求去做,在整个城市转了一大圈子,这个死囚去环绕这个城市的时候,国王在街道上布置的非常漂亮,然后又请了很多唱歌的、跳舞的等等,非常的热闹,这个死囚转了一圈回来以后,这油都好好的、完完整整的,国王就问这个死囚说,你转了一大圈,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个死囚说:我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为什么那么热闹,那么好玩的东西他不知道呢?因为他关注是生命问题、生死的问题,而不是去关心与这些生命没有关系的事情,所以我们佛教徒时时刻刻关心同自己生命本质有关系的东西,跟生死有关系的东西,这才叫做宗教。宗教要解决的是人的生前死后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现在做人,每一个人的一些境遇根本上是无法改变,虽然说有些人能够富裕点,家庭生活过的好一点,但是,这痛苦的本质不能改变,死亡的现实不能改变,这是一种真理,这是一种规律,生老病死,如何到死了以后去更好的地方,最好的地方,就大有讲究了。怎么样的努力在死亡来临的时候,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和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宗教所关心的问题,所以死亡自古以来都是为各种各样的人物所关注,所关心,不管什么样人,到时候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不管什么样人,都关心这样一个问题,但是真正对生死这一件事情,能够有办法,有把握,还要靠宗教,还是要靠信仰净土法门,所以我们能够遇到这样一个殊胜的法门,我们一定要去用功,要去努力,不能把他白白浪费掉。在佛经里有一个这样的典故,叫做“城东老母”,我们中国有一个故事叫“东郭先生”。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呢?一个城的东边住了一个老太太,这老太太年纪非常大,每次释迦牟尼佛托钵都要路过她的家门,她一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往房间里面跑,她不见他,而佛陀偏偏每次都要她家里去,这老太太觉得你老找我的麻烦,她以后就搬到城的南面去,释迦牟尼佛又到城的南面去,她觉得这样子不好,又搬到西面去,释迦牟尼佛又到西面去,她又换到北面去,释迦牟尼佛也到北面去,总之老太太同时搬到哪里,释迦牟尼佛也跟着去哪里,然后她又搬了好几次,搬的没有耐烦了,她就不搬了,坐在那里。佛陀去托钵的时候,又是到那里去,她就用十只手指把这脸遮住不看,佛陀就示现神通,在她十个手指头都有释迦牟尼佛的相貌,她也是眼睛一直闭起来不看,然后在那边大呼,释迦牟尼佛他就非常的感叹,娑婆世界可怜悯众生实在是太多了。
阿弥陀佛
(xinsu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