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心的世界]《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八讲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耳识:“依止耳根,缘声尘为境,以生了别,随所依根立名耳识,亦可随自所缘境立名声识。”我们看到的耳朵是耳根,耳识是依止耳根,缘声尘,以声音作为自己所缘境,产生了别。随所依的耳根,立名耳识。

耳识对我们的作用,(对)学习、生活、工作、修行的作用是很大的。耳识缘声尘,声音。比如,你坐在那里好好的,旁边有一个人跟你说:“你坐到后面去。”你听到这个话,心里就觉得:“我坐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坐到后面去?”你听到“坐到后面去”这个声音,就产生了别;你心里想,“我就喜欢坐在这里,不喜欢坐在后面”,这就产生了分别;然后,你就要判断,“我是继续坐在这里呢,还是坐到后头去?”你不知道怎么办,就起烦恼。我们很多情况都是如此。你在办公室当中,安排座位,这位法师给你安排,某某人坐在某某地方,有时候你不是很高兴,但是又不愿意说出来,又要去坐,那心里就很苦,你这个气就堵住了。

同行之间也是如此。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声音,听到很多信息——了别,了别完了,是根据我们的意识来分别的,我们的意识都是妄想、妄念、执着、情绪。你听到外在的这些声音,本身是色法——声音也是色法,到你的耳识里头去,就变成你内在的境界,同自己内在的种种妄想、执着、分别、情绪混合在一起,这样的话,它的意义就不同了。本来一个人说一句话,他话说完了,随着时间的过去,他这个话也就过去了,但因为你的耳识去缘他,你的意识去缘他,这个声尘就落到你心里头,就去不掉。这个比录音、录像还厉害,录音、录像,没有电它打不开,这个声尘落到你心里,不要用电,随时随刻都会现起,声尘都会现起,都会起作用。

我们一天到晚,从小到大,接受的信息非常多,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各样的说法,都非常非常多。这些信息,这些声尘是非常混乱的。尘就是尘埃、尘垢,这些尘埃、尘垢全部落到我们的耳识里,落到我们的阿赖耶识里,所以我们整个八识里头都是尘垢,都是尘埃。每个识都有所缘境,这些境一旦落到心里就变成了尘垢,尘垢一多,我们内心就不明亮,无明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厚。

昨天说,一个迷路的人走在路上,不知道往哪里走。有时候也想,最好能够找到一种捷径,能够非常快速达到目的地。但是怎么会有捷径呢?这个捷径都是相对而言的。从北京到西安,直线走,这个距离是不会变的;如果曲线走、绕道走,可能就很远。这个路途远近,就在于我们内心的感觉。我们内心如果同佛法相应,那当下就是解脱,当下就是超越,当下就是达到目的地;内心如果同烦恼相应,同外在的境界相应,外在的境界就是人、事、物,与内在自己的烦恼情绪相应,那么我们同佛法的距离就很远。所以修行的捷径、快速,都同我们的起心动念有关系,它不是外在空间的距离,是我们内心的距离,内心同佛法的距离。

再进一步,即便我们知道应该要怎么做,怎么修,怎么走才是捷径,但是我们有没有去实践,有没有去落实,有没有去行持,就很关键了。如果我们也没有去落实,没有去行持,那即便知道捷径也没有用,也是达不到。我们常常说某某法师、某某同修行持很好,行持不是外在的威仪而已,外在行住坐卧的威仪好,不等于行持就好。行持,更深刻的意义是说你的修行、你的行为能够同你心里所持的佛法相应,也就是说,你心里怎么想,你的身语就怎么做。持就是持义,佛法的义理,佛法的道理,根据这个佛法的道理来行,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自己所认知的佛法,自己的知见和自己的行持相结合。我们讨论、讲道理的时候,只是我们内心持的部分,执持的部分,此时此刻我们内心认识到这个道理的部分,那我们怎样去行,行跟持达到相应,发挥它的作用,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就要一个过程,就是我们整个修行的过程。

我们常常把一些搞不清楚的事情,想不明白的事情,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种种困惑,种种难题,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归咎于业感,都是业感——也有可能是今世的业感,也有可能是前世、再前世的业感。表面一听,这个没有错。那么,究竟是什么业所感呢?就是第二个问题了。我们现在这种果报,这种现状,是哪些人什么时候所感的,那你就弄不明白了。因为我们对这些问题,现实世界当中种种不如意的境界,想不明白,无力去改变,所以我们内心当中就越来越困惑,困惑久了,内心就越来越没有力量;想不开,内心就越来越孤独。

有时候,我们到一个庙里边去听法、听经,一听,觉得这位法师讲得好,这位善知识讲得好。那个时候,你不一定是真正内心同佛法相应,而是你的耳朵,你的耳识,听到了这个佛法的声尘之后,内心所产生的一个依赖感,就是你的识依赖声音,你认为这种声音、这个声尘,能够解决我的问题,让我不会困惑,让我内心当中有力量。因为这个声音是某某居士、某某义工讲的,或者是某某法师讲的,那么你就会觉得这个法师讲得好,不知不觉当中,就会把自己情绪上的依赖感,通过听法这样一个过程产生。时间一久,别人讲就听不进去,认为只有这位法师讲课讲得好,我只喜欢听(这位法师讲),别的法师、别的同修讲,就听不进去。实际上面,我们内心不是跟法相应,我们内心只是跟这个声音相应。你内心跟这个声音相应,这个法师、这个同修讲得好不好都喜欢听,如理不如理都喜欢听,就变成这样一种习惯。其他的法师讲得再好,但你在分别,你已经作了分别说,“我只听这个人讲,别人我不喜欢听”,那么你就不会去了别;即便了别,也做了一个错误的分别,邪知邪见,最后我们的智慧之门就关闭了,就打不开了。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个人中心主义、脱离大众的表现,都是我们自己一种空虚、孤独感的持续,都是我们自己的分别执着装满了我们的心。因为分别、执着、自我装满了自己的心,这个时候的孤独完全在自己内心当中感觉不出来,这种孤独感就变成一种自高自大感,“我法学得不错,已经懂了很多,已经不会像过去那么孤独了。”不知不觉,人就自高自大,产生慢心。

所以很多病,它是跟前面的是有关的,只是我们不容易察觉这么微细。我们只要在修行过程当中,所有问题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都是跟我们自己的心有关系的。

我们常常说,我们只种因,不求结果。这个话从表面来看是正确的,但从事实来看,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挂碍结果、忽略原因。我们说种因,可是种什么因,恰恰自己都忽略了;我们说不注重结果本身,实际上是很担心的。这个也就是说,我们的见,我们的行,我们的语言是不统一的、不相应的。(比如)这两天我们大家共修,体会很好,过了两天,过了三天,你可能就下山了,你要去工作或者有很多事要去忙,或者家里有很多家务,你会有挂碍,是不是?

佛法既注重因又注重果。我们重视因,而不是忽略因;对未来的果,我们也要祈求,“上求佛道”,也是要重视的,一样要重视,因跟果都是要重视的。这样我们才会在每一个果相上面,去追寻、去分析它的因在什么地方,它都是有因的,都是有缘的。

我们有孤独感,很多人会孤独。孤独感就是自我,孤也好,独也好,都是自我,都是自己——我。你有孤独感,你就会想去逃避孤独,就想自己不要孤独,就想去融入大众。融入大众,比如说,你一个人在家里面很孤独,在房间里面孤独,你看这些人在出坡劳动,那么我也去出坡劳动。这个只是说你在果上面融入大众,在因上面还没有融入大众,在因上面还是孤独,你回去以后还是孤独。所以你只有从因方面融入大众,再从行为方面、果上面融入大众,那么你才会消除孤独感,才会解除自己对孤独的执着。孤独、孤独感是自我保护主义的结果,我们常常说不要自我保护,自我保护就是保护自己的孤独,保护自己的孤独感,就是执着。自己执着于孤独这种感受,就认识不到自己的真相,就是自己认识不到自己了,认识不到自己的身心,认识不到自己八个识现在的状态。

我们可能看到一个不好的境界,我们就会把其他的忘记掉。我们要听法忘记掉,我们要吃饭也忘记掉,我们要睡觉也忘记掉。我们听到一个什么境界,同样如此,会把其他的功能,其他的心的力量淡化掉,乃至关闭掉。如果我们一个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八识都发挥作用,都发挥正确的、正面的作用,那人活得才会很充实,那一个人才是很有力量的人,他的六根在起作用。有时候我们这些都不起作用,或者起反面的作用,这就不好。

有些人对自己的身体很执着,他怕自己太辛苦,怕自己的衣服弄脏了,怕打坐多了腿会疼,干活多了手会疼,或者说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耳朵不好等等。他总认为,去做正确的事情,去造善业、缘善法,会损伤自己的身体,会影响自己的身体,这个本身也是一种邪见。

(这种邪见)一直在持续,再进一步,就更严重。更严重就是他发现不了,他会把某一种身份当做自我,他不会把身体当成自我,而是把某一种身份当做自我。比如说在法会中当部长、当组长,他认为这个部长就是我,那当得再辛苦也不会觉得辛苦,他把那个身份当成是我。身份实际是非常多的。比如过去,在小学的时候,成绩多好,在大学时成绩多好,过去打篮球打到多少分,过去我的力气多大,过去自己有多聪明,过去自己得到什么奖,得到什么表扬,得到什么表彰。这些都是自己过去的身体造作出来的,这种人就是把过去的身体当成我,把过去的自己当成我;有一些人就是把现在的身体,现在的身份当成我。

所以,把过去的身体,过去的这个身体所发生的种种行为当成我,这个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他把过去的身体、过去的成就感当成我,这样的话他就不会认为现在的我有多重要,现在的自己有多么重要。岁数大的人往往就想自己过去有多辉煌,他不会再去想未来,他的未来时间很短,他就不会想。岁数小的人,小孩,就会想我以后会干嘛,我长大了以后要当什么,要念什么大学,长大了准备干一番什么事业,他老想以后的事情。其实岁数小,以后还很遥远;岁数大的人老想过去的,过去的已经都过去了,他其实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但他也不珍惜。

我们现在做事的时候,不会想佛法要求我们怎么干,只会认为说,我们现在是什么身份,所以我应该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应该怎么对待我,就会有这个毛病。这种毛病是一种世俗心态,都是一种世俗的心态不知不觉在等流,不知不觉在我们心里起作用。

那么,怎样用佛法来转化,用佛法来提升?

一个方面,我们要认识到都是跟业有关系,都是跟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关系,跟我们的认识有关系。既然跟我们自己的业有关系,那我们就要用心,才能够改变业。不用心的话,所有人都是这样持续下去。用心还不够,我们内心是没有力量的,内心是非常微弱的,要靠三宝的力量。

然后要发大愿。发大愿,我们所有的心力都集结在一起。愿在起作用,内心的力量就很强大。比如你发愿去做什么事情,你的心,心心念念就想这个事情,然后就能把这个事情做成。比如我们发愿要把100卷《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读完,发愿把广论读100遍,那么你天天都去读,都是靠一种愿的力量。发愿一天做五十件好事,那每天都去做。如果没有(愿)的话,今天想做,明天都忘记掉了。这就是为什么佛教讲愿跟行都是很重要的,愿心、行心。只有把这个愿发起来,然后照着我们的愿去落实,才有办法消业,不然业消不了,很多问题,很多不好的心态,不好的业在持续,我们根本无能为力。

我们只有通过在行持的过程当中,认清自己内心的黑暗、不足、缺陷,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得修复,自己得提升,有经验之后,我们才能够认清别人的问题。比如一部汽车、一架飞机,出了问题,飞机飞不起来,汽车开不动,你能不能修呢?一个人,比汽车要复杂多少倍!一个人出了问题,起了烦恼,你能不能把他修好呢?就像修汽车、修飞机一样,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修飞机、汽车?你要找出这个汽车和这个飞机到底哪个零部件坏掉,都要花很大的功夫。修汽车、修飞机修过几十年的人,可能看了一眼就知道哪里坏了。刚当修理工,都要研究几年才知道到底是哪个部位坏掉了,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把原因找出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原因如果没有找出来的时候,你去修,只有越修越坏,因为你凭自己的认识,认为说可能哪个地方坏了,它本来好好的,你去修反而把它修坏了。跟别人讲法也是一样,他本来不需要,你硬要说给他听,就会起反作用。刚刚开始他会以为是正确的,过几天,过了一段时间就麻烦了,反作用就出来了。所以这个心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我们常常说,我们要解脱,要提升自己生命的境界,要圆满菩提,要断烦恼。所有的这一切,只有真正意义上面把我们内在的我执、法执放掉,才有办法。如果我们的我执、法执在自己的心意里面,你没有作意要放掉,是没有用的。你只有真正去作意说,我自己所有的一切、三业要根据佛法的标准,要根据师法友的引导,否则你听进去的东西只有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我执和法执。这就好比刚才谈到的修汽车一样,你可能听到别的修理工说汽车零件坏掉了,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你听完以后认为不一定,我自己的方法可能更好,你把别人的道理听进去后,也会成为增长自己我执、法执的一种助缘,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就是这些东西都会变成自己生命当中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然后成为让自己内在我执、法执坚定,内在的我慢坚强的一个助缘。这样的话,你的学问、能力越多,就越麻烦,就越不容易解脱,束缚就越大,被这些后天的东西束缚住,就看不清楚了,只是看到外在的一些形相,内在的执著已经看不到了,认识不清楚了。

我们修行、学佛的目的是要让我们内心得到觉悟,内心得到觉醒。一个觉悟的人,他不需要语言,眼睛看一下可能比说话更有用,他看一下就都明白了,就能解决。他一到佛堂里面看到佛像,烦恼就没有了,他就跟法相应。他去拜一下佛,在这里磕三个头,问题就没有了,马上恭敬心、皈依心生起来,他就跟法相应。

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可能讨论了一大堆概念,在你的心识里面落下了无数尘埃。你在讨论的时候觉得很有收获,很有体会,因为那个时候你的心是动的,动的时候有苦受也有乐受,你听了相应,产生乐受,你回去以后,这些乐受的影子,这些声尘就去不掉了。你回去以后怎么能够更好呢?你只有听到这些佛法以后,能够让自己生命的层次进一步提升,“昨天的研讨,哪些同修讲的对自己很有帮助,我应该照着做。”你就去忆持了,就去思维了,就去观察了,然后你的行为就发生变化。你如果一直沉溺在这种境界当中,那就麻烦了,就被这种境界束缚,就觉悟不了,提升不了。

大家听我这么讲,靠耳根,靠耳识,我讲出来的话——声音,通过你们的耳根听进去,耳识了别这个声音,意识再分别,这个讲得好,或者讲得哪里有问题,你就能够听得出来,由此可见耳识对我们修道、入门的重要性。

平时也是如此,可能会得到正面的作用,也会得到负面的作用,得到反面的作用,都跟我们的耳识有关系。如果我们对佛法有了最正确的认识,比如说对三宝有了最正确的认识,正知见树立起来,并且我们能够忆念、执持、观察,这样我们就不会被自己内心中虚妄的声尘所蒙蔽,否则我们心里面也会有这些虚妄的尘埃,声音的尘垢,它就会出现。佛法就犹如光明一样,光明出来了,内心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就没有了。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最容易回忆起来的,对我们影响损害最大的,就是这些声尘。我们很少能够说,这在是哪一本书,哪一行,第几页第几行,里面怎么讲,这个经文多么好,很少人这么去回忆。一般人没事,要么就自己胡思乱想一通,要么就想某某人哪天给我讲的话,这个话很不好。他老记着这些不好的,他一直在(串习)。这个不好的,你要反过来把它变成好的。虽然此时此刻没有人跟你说话,但是你心里边,你耳朵里这个声尘一直在起作用,你听了以后,就变成你的声尘,这个声尘已经落到你的心里,随时都会放出来。那么我们现在要让就佛法的、好的、清净的、三宝的,把他现行,不好的东西要去除,所以需要忏悔,需要净罪集资。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以妄想心、分别心、执著、情绪,我们听到佛法的声音,看到佛法的境界,就会误以为真。你看到的是相,这些相再和我们内在的烦恼、情绪、分别混合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声音的魔相,就会变成一个魔出来,他自己不知道。或者说变成一个什么形象出来,然后我们内心上面又去执取这个魔相。你一听魔可能很害怕,魔是什么意思?魔就是障碍的意思。“魔”是梵语,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就是障碍。你内心很多障碍,学佛法学错了,内心出现了障碍,就是着魔,很简单。如果人都发疯了,那就是魔很厉害。你有障碍,人就已经有点不正常了,至少身心不会轻安、自在,心里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负担。

所以我们内心当中听到、看到这些境界,一切都是在熏习。我们过去听到的声音,歌曲、唱诵等等,正面的、负面的,他都会变成一种幻相来困惑我们。就是我们天天去想,这些东西就会变成一种困惑。

如果我们了解、觉悟、觉察了我们内心当中有无明、烦恼、尘垢,就不会在内心的相上用功,就会在人的心上用功,而不是在我们心的相上用功。因为心相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心神,你认为这个相好,你一直想去保持它,一直想去延续它,那肯定执著了。执著,今天,明天,后天,肯定就出问题。只有我们内心不断提升,不断在清净的法相上面更深一层去体悟,更深一层去觉悟,然后慢慢慢慢与此相应,法界等流、清净善法的种子就越来越多。如果不是的话,我们这些相就障碍我们自己的内心。

所以耳识也好,眼识也好,鼻识也好,都是有这些作用。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听闻很重要。《听闻集》里面讲:“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都是靠听闻,听闻都是靠耳识。

什么叫做“由闻知诸法”呢?因果、善法、恶法,事法、理法,断恶修善,出六道轮回,了知无常苦空,所有的一切,都是要听到诸法之后,才有办法来分别,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恶法,哪些是无常法,哪些是……才能够分别。如果我们不闻法,我们就不知道诸法。我们只有闻法,才能够断恶,才能够“遮诸恶”。只有听法才能够断无义,断无义,就是说我们在日常当中很多没有意义的话,没有意义的行为,只有听闻佛法以后才知道哪些有意义,哪些没意义,知道哪些有意义去做,哪些没有意义不去做,无义就断了。“由闻得涅槃”,由听闻诸法清净真实的相,才能够得到涅槃。所以,听闻是非常重要的。

《涅槃经》里面也说:“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离开了四法要得涅槃,是不可能的。第一亲近善友,第二专心听法,第三系念思惟,第四如法修行。“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也就是,我们要得到涅槃,由闻得涅槃,我们应该恒常不间断地修这四种法。亲近善友,即亲近善知识,亲近同参道友;然后随着师长、随着同参道友来专心闻法;然后听到的法,自己再去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就是修行。因为这样的因缘,我们慢慢慢慢就会靠近涅槃。

所以,我们所谈到的“由闻知诸法”,不是说自己随便拿一本书来翻就叫闻,这个“闻”必须是从亲近师友、亲近善知识的过程当中听到的。这个时候法师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他告诉你这些内容就是法,我们要专心听法,然后要系念思惟,然后要照着所讲的去做。如果我们没有亲近善知识,那我们这些法不是听闻来的,是我们自己看来的。我们自己看来的,就同我们自己的业相应,同我们自己的习惯相应,也有可能同我们自己偶然的情况相应。偶然的情况下,比如什么书,随便翻起来看一下,“哎,这个挺好”,你跟他相应,但他不一定针对你的问题,只是说在今天偶然的情况下,随便翻一下。到明天的时候,这本书你可能又不看了,又换一本,“这段写得很好”,看几天又不看了,又换一本。

如果一个有修有成就的法师、大德,你看起来他没有条理,他是有经验的,他是经验上的引导,而不是理论上面的引导。经验上的引导和理论上的引导是不同的,经验上的引导就犹如说,我们大家在这里修行,就犹如在实验室做科学实验,一步步怎么做;理论上的引导就犹如在教室里上课,这个是不同的。自己看书就好比自己拿科研的书去阅读,你不能说一点用处没有,但这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什么说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为什么说明师难遇难求,道理就在这里。

(本文为2009年10月6日学诚法师在北京龙泉寺对僧俗二众的开示,由义工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改。原开示后半部分详见《树立对三宝的正确信解》。)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