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家请坐。请翻开教材第九页。
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心法的定义,这一节课我们要谈的是心所法的定义。
“言心所有法者,具三义故”,心所有法有三个意义,就是心所有法的定义:“一、恒依心起;二、与心相应;三、系属于心。具此三义,名为心所。要心为依,方得起故。”
“恒依心起”,意思是说心所永远依着心王才能够生起;“与心相应”就是心所与心王必须相应;“系属于心”,心所是心王的一部分,所以,它要“以心为依”才能够生起它的作用。“触等恒与心相应故”,触、作意、受、想、思等等,这五十一个心所,恒常、永恒地与心王相应。“即云与心相应,盖心不与心自相应故。”就是心所与心相应,心不与心相应。“心非心所故,他性相应,非自性故。”心王有八个,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个心王各司其职。八个心王又有各自相应的心所,各自相应的心所,与自己的心王相应。“相应之义有四:谓时、依、所缘、及事皆同,乃相应也。”时是时间,依是所依,缘是所缘,事就是同缘一件事,同做一件事,才叫做相应。“触等”,触、作意、受、想、思,等等五十一个心所,“看与何心生时,”八个心王里面,哪一个心王生起的时候,“便属彼心之触等故,如次为三义也。”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遍行心所,与八个识都相应,其它的心所就不一定如此。这五遍行心所与所有的心王都相应。
现在我们对心所的定义,这里只是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实际上,我们看这个文字还不是那么容易懂的,可能只会记住心所有三个意思: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但是我们要去了解里面真正的意思是不容易的。
我们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是为了要通达无我:人无我,法无我。那怎么来通达呢?法非常多,就需要去归纳,把宇宙万法归纳成一百个法,归纳成一百个概念,这是世亲菩萨的一种智慧,非常高的一种智慧。有了这些概念,有了这些名相,我们才有办法思考,我们才有办法破我执,我们才有办法来观照。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切,无论学习也好,工作也好,走路也好,等等,都可以用百法来分析,可以用百法来观照。
那么怎么来分析,怎么来观照呢?比如说一个人骂我,(说)某某人怎么样怎么样,你如果去观照说,这是一种声音,这是一种文字——语言相、文字相;如果人家写了一篇文章骂你,你觉得这是一个文字,人家说一通话骂你,你说这是一种声音……文字、声音,因为你自己去作意,把这个语言文字连起来看,你去缘他,那你就会受到一种伤害。如果你去观照它,你把别人说的话——十句话,一句话十个字,一百个字,把它当成一个字一个字来看,一个词一个词来看,你就不会(受)伤害,他就伤害不了(你)。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都是因为自己把这些不好的东西去联想,连起来,那人就有很多的问题。好的东西你不能联想,不好的东西你会联想,这个就需要我们用一种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不好的东西你就把它观空,好的东西也能够把它观空。观空的话就不执著,有成就也不执著;失败了也不执著。可以用这个来观照,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
用无我来观照宇宙万法,就知道说万法的生起、万法的存在、万法的消亡,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缘的,都是有因有缘的,都是无常的。我们常常都是缘着世间上面的这些名言安立,缘着世间上面的名言安立,它背后都有一个世间上面“我”跟“法”,世间我法,世间上面的我法就是我执、法执。《百法明门论》、《唯识》,它告诉我们要依于“人无我”、“法无我”,就是要把我执去掉,要把法执去掉。所谓我执去掉,它本来就没有一个“我”,本来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我,既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那么就不存在说我自己会怎么样,我自己会好或者会不好,就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破我们内在的一种执著,通过无我来破对自己的一种内在的执著。所以,只有真正从人无我上才能够缘到法无我,也就是先要人空,那么法才能空。如果不能观察到我们五蕴身心是空,我们自己所有的观念也是虚妄的、不真实的,那法空、法无我是没办法通达的,就通达不了。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一切境界、一切法,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这种分别、执著,用我们内在的自己的观念去缘它,那么这个法也都变成一种执著。
我们常常说念经也好、持咒也好、用功也好,能够增长多少功德、多少福报等等。我们用功、修行、办道,固然能够增长很多很多的功德,但是我们是不是真正、有没有得到那么多的功德?那这个就很难说了。因为你不断去串习,如果没有办法通达、了解人无我跟法无我,可能我们所增长的只是对这些功德的一种贪着。实际上我们所增长的所有都是内在的一种贪心——根本烦恼,不是增长,因为没有得到功德。功德不是贪的,“贪功德”本身就是一个烦恼,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所以我们学《百法》,目的就是用百法来分析一切事物,来分析我们的起心动念。分析我们的起心动念,分析我们人、自然、社会,目的就是为了要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二障。断二障才能证二空,证二空就登初地,就是登地、见谛了,所以如果我们不能通达二空,那都是很难。实际上我们一切的障碍、一切的问题,都不是外在的,都是我们内心上面的问题,都是内心上面自己给自己造成的障碍。外在都不是什么问题,问题都是我们内在的,所以需要从内在上面来下手、来遣除。这样就需要对我们内心的一些问题、内心的一些状态、内心的烦恼、内心的善法了解非常清楚,我们才有办法来决定今天、明天,今生、后生自己要做什么、不做什么。
我们如果对法相很了解的话,才有办法对人无我、法无我进行深入的观察。如果我们不明白佛教的人无我、法无我,那么我们是用“有我”、“有法”来观察,那刚好是相反。就是我们要通过一层又一层的分析,一层又一层的自我剖析,剖析到最后它就无我。而不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说人无我就无我了,法无我就无我了。人家问你为什么无我呢?答不出来。
无我就包括了非常多的内容,无我是包括了所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既然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因缘就是很重要。我们想要有什么,就要有什么因缘;我们想不要有什么,我们就要把什么样子的因去掉,或者应该要把什么缘去掉,这是很简单的,这样才能够达到。
所以我们学经、学论、听经、闻法,不是说语言文字的问题,也不是说这个词是怎么定义的问题,也不是说某一位法师他是怎么表达的,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讲课的法师他是怎么讲的。他怎么讲的,就是说他是怎么思考的,他怎么思考的,他怎么表达的?这个是最关键的。我们人说话总是要有思维的,没有思维的话,话讲不出来。他为什么要这么思维是有道理的。这样的话,慢慢慢慢我们心才能够相应。
不是说你拿一篇经典、经文来解释法相名词,这个都有法相词典,它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每一个法相都解释清清楚楚,它有几个定义,专门有几大本的法相词典,你根本看都看不完,记也记不住,你一辈子也记不完。但你学那么多,不一定说最后能够通达无我,还是用不了,用不上,不会用。就犹如说我们一个人会认识很多种武器、很多种工具,那么你会认识不一定说你能够使用,也不一定说能驾轻就熟、善巧使用。所以我们学这个法相不是要造成对自己的一种障碍、一种困惑,不是要让它们搞得好像非常大的思想上面的包袱和负担,目的是要通达二无我,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们常常讲皈依、依师。“皈”,就是回归、回头。回归,我们的心回到什么地方去?我们心的所依是什么?“时、依、缘、事”,我们缘的是什么,我们缘的是什么事?我们心归何处?我们心真正依靠什么?我们如果对这些心相不明白的话,这个人内心里就很容易会有动荡。就像我刚才说的,人家批评我们,我们就很不高兴;人家夸奖我们,我们就会很得意, 肯定是这么一回事情。这都是世间上面常常会发生,常常见到的一些现象,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
学佛,佛是觉悟,觉悟就是不迷惑,不迷惑就是说我们都通达法相了才不迷惑。佛通达一切法。一切法本来不可说不可说,一说的话,它就变成法相。所以我们学唯识本身就是在观照,从观照般若就能够证到实相般若。而不是说我们非要把门关起来,或者说我们要在深山老林当中,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去观察,你不懂这种方法一样观察不了,一样没有办法观照,你都会有境界的。
我们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持咒也好,目的都是要破迷、要断执。我们断执著、破迷惑,卡就卡在理上面不明,理上面不明造成行上面做不了——行门跟理门。因为你不知道做这个事情的意义,就不会心甘情愿,就不会很踏实地这么去做,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就盲修瞎练了。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你去做就比较容易,相对来讲就比较容易,所以理门和行门是配套的。
理门,实际上也就是一种修行经验的指导,对我们的一种指导。是靠经验对我们的一种指导,而不是靠文字对我们的指导。文字指导不了我们,它必须是一种经验,靠经验对我们的一种指导。所以就要讲经了。为什么从印度到中国,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都要讲经),原因就是如此。各个地区、不同时代,众生的业不同,环境不一样,问题不一样,事相不一样,但是都可以从道理上面来剖析,来讲一讲,那我们问题就没有了;讲一讲,我们自己思想就开通了。如果不讲的话,我们自己看不到,自己意识不到,自己发现不了。发现不了,虽然我们常常讲要破执著,反过来执著会越来越厉害;我们说要集资粮,不仅资粮没有集到,贪心反而越来越重。
实际上,执著,它当体即空。所谓当体即空,它也是因缘所生的。任何一个法都有生、住、灭,你观它灭相的时候,当体即空;你观它是因缘和合的时候,它也是当体即空。当体即空,本身我们的执著就破掉了,不是说要拿另外一个东西再去破它,那个就不对。不是说要再拿一个法来破烦恼,这个法再去破那个法,那个是不对的。
我们有这种观照力,它本身就是一种慧力。那原因就是我们观照力起不来,我们烦恼的时候没有观照力,观照不了,观照的能力失去。或者说,我们没有这种修观的能力,那怎么办呢?我们修不起来。那只有通过分析的方法,通过文字的方法,首先要从理论上面承许它是怎么一回事,然后从理论再到实践,从理论再到现实,从理论再找到我们的下手处,这样的话我们才有办法真正意义上面用观照般若。不然的话我们没有办法来用这个文字。我们用这个文字的话,只有对文字越来越执著,这是肯定的。你看到“佛”、“菩萨”、“涅槃”,就很喜欢;你看到“地狱”、“饿鬼”、“畜生”,就不想看;你看“功德”很欢喜,看“过失”、“罪过”,心里就很害怕。这是肯定的,就是对文字着相。实际上就跟看一部文学作品一样,你看这个境界,心里起这个心;看那个境界,心里起那个念头。
实际上我们学经论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我们的一种观照力,观照力才是真正的一种智慧。这是比较重要的。观照力培养起来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在名跟相上面打转。实际上我们念佛也好、念经也好,它也是在相上面,只是说这是比较好的相,它还是有相,还是有相修。只是一个好的相,不是世间上面不好的相。那么,刚开始需要借这个好的相,但是如果你弄过头了,反而弄不好就会变成一种执著,所以事修跟理修是不同的。比如说事念佛,要一心不乱,有佛可念;理一心不乱,就无佛可念,能念所念都能所双亡——理一心不乱。那事一心不乱还有自己,还有佛菩萨,还有佛号。到理一心不乱了,它已经是不分了。所以我们念佛,就是要从事一心不乱证到理一心不乱,才不会退。如果不能证到理一心不乱的话,人都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去坚持的,那是很少人能够坚持长久的。一般人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十年,十年八年他就坚持不下去了。一般的人有这种意志力说,我做这个事情,天天去干,干它多少年。但实际上你不明道理,那干起来就很费功夫了,干起来也是很不容易做的。
所以我们学教理、学法的目的,就是要懂道理。如果我们不懂道理,那么我们学法就学错了,学错了方向。这都是比较关键的一些问题。
上根利智的人,根性比较好的人,如果一听到“一切法无我”,一听到人无我、法无我,可能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如刚刚开始的五比丘,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只要讲苦集灭道,他就能够开悟;就一句话,他就能够悟入很多很多的道理。但是我们现在不行了,我们现在需要很深入、很详细的分析。我们听到这句话,听了多少遍,听了多少回,听了多长多长的时间,依然还是有我。那这样的话就需要去学习,这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我们要认清楚我们自己的根基,我们自己的根性,我们自己的条件。知道我们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然后才知道说自己怎么修。我们是钝根呢,还是利根呢?我们自己正在道次第上面的什么位置?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明白的话,就不知道说我们的车现在已经开到什么地方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位次,那我们再往下走、再往下开,就不好开。因为你要开很远很远,在什么地方有休息的地方,什么地方有加油的地方,那必须都要很清楚。如果不清楚的话,你再开,可能开到一定的时候,就……你要加油都没地方加,你要找吃的,要吃饭也没有地方吃,汽车坏了,也没地方修,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只有认得清楚以后,我们才不会遇到这个问题,我们才不会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我们才不会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才不会处于一个无可奈何的状态。
但是通常我们总认为说,这个事情我很熟悉,没有问题,能够做好。这样的话,都是一种麻痹大意的状态。总认为说,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有的这些事情、这些人,自己需要去努力的地方,都很熟悉,不需要花太多的心力,也不需要再怎么样去学习了。所以慢慢慢慢我们的一种学习的心就没有了,我们一种向别人学习的心就没有了,我们一种希求学习的心就没有了。
世间上面的学问也好,佛教的学问也好,深不可测,我们穷一生都学不完。多,多得不得了;深,也是非常的深,非常的广。所以我们只有具有广大的希求心,然后认认真真去学,才能够不断进步,才能够一天一天得到提升。
实际上,我们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或者说我们生活到现在,能够让我们回忆起来的事,能够让我们记在心里的人是很少的。比如我们家里边的父母来讲,每个人有父母,每个人都会觉得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很大,应该要孝顺父母。但是实际上在家的人,有多少人说我们一生用很多的时间跟父母相处,跟父母一起生活,跟父母同住呢?同住,可能很多问题就会出来,就会观过。兄弟姐妹也是一样,你认为说兄弟姐妹没什么事,如果真正住在一起,你的问题就来了,肯定就互相观过、互相排斥,问题就会很多。那老师也是一样,你说这个老师教我们很多很多的知识,教我们很多的技能,但你真正在一起的时候,在一起生活的时候,那情况就不一样了,肯定都会观过。我们在佛门里面也是一样,住久了,因为你有烦恼,那就会观过;因为你有观过的心,不管对什么人,只要跟你接触的人都会观过。
所以我们这一生当中,实际上我们伤害的人都是跟我们最近的人,都是跟我们最好的人。无缘无故的人、很远的人,不会去伤害;缘份不好的人也不会——缘份不好的躲都躲不及,都不理你,一看了都躲。但两个同行道友关系很好,过几天就不行了,过几天就问题就出来了,就互相观过,然后障碍、业障都起来,很多问题就出来。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佛法来观照的。
所以实际上我们一生从小到大,从生到死,好人好事没有记住多少,不好的人、不好的事记得很多。你一想:这个人过去对我怎么不好,那个人过去怎么对我不好,都是记得一些负面的东西,是吧?所以说人的心是非常有问题的,不是一般的有问题。这样的话,人的心态就会有问题,你一直在熏习一些不好的种子,不断的在熏习。你熏习来熏习去,最后我们所增长的所有东西都是恶法,都不是善法。这个对方是会有感受的。你内心善良,他能够感受得到;你内心不善良,对方也能够感受得到,语言上面再怎么去组装都是其次的问题。就像社会上面的一个小孩,他一两岁就知道,来一个人,哪个是好人,哪个坏人,他都知道,他不会说话他就知道,他凭他的感觉就能够感觉得出来。所以这个语言要表达的都是很有限的,他都是人心的一种感知,他就知道,大概什么情况,心里都有谱。
我们学佛法,学唯识,它要把这个基本的心相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人会有这些基本的一些心相,它的道理在哪里,它的原理在什么地方,然后告诉我们如何来把握,如何来通达。所以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心住在究竟诸法的实相上,要究竟诸法的实相,而不是说我们安住在诸法的妄相上。住在诸法的妄相上,那么我们永远没办法解脱。所以,二无我就是非常好用的一个方法。缘起法本身就是无我,一切的缘起法都是无我。
我们常常也谈到转依,就是依智,不要依识。我们从前面九十四个有为法来通达无为法,从有为法的有生灭相来通达到无为法的不生不灭相。如果一下子从不生不灭相我们很难通达,所以只有从生灭相上,从生灭法上我们才有办法理解,我们才有办法学习。所以前面谈了好多有为法。
我们从经验上面观察和从文意上面来理解、来看待,这个是不同的。也就是,有经验的人和懂文字的人是两回事情。所以我们学法,首先要搞清楚说,我们要把一篇文章弄懂,把这个文意弄懂,还是说我们学这个法的目的是要去使用,这个动机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本身就没有希求说听了这一堂课,听了这次法,要去实践,就是本身你没有这个思想上面的准备和思想上面的希求,那你听完了是不会去做的,这是肯定的。就犹如社会上面搞投资一样,你听一堂课,那你准备不准备去投资?你不去投资,你说这个课真好,讲得很好,讲完也就完了;那么你要去投资,回去就会去做了。做,也就有可能发财。那我们修行也是一样,你听完了以后你想不想去做,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我们一次又一次听,听了一百次,都没有一次想要去做,那我们就白学了,就白听了,肯定是白听。如果我们听完了、知道了,我们就能够去做,我们就能够懂得去行持,那这个效果就不一样了,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面说我们学佛法、修观,才是真正意义上来认识我们自己的心。我们学广论也好,学百法明门论也好,实际上都是一样的,都是跟我们的心有关,都是要用心。生死轮回也是因为心的关系,还灭证到涅槃也是因为我们心的关系。
世亲菩萨能够在这种部派佛教的思想非常发达的一个时代,造出这样一个论,简明扼要,让我们很好学,让我们很好懂,并且他讲得非常形象,以后我们往下学就知道。就刚才我们谈到的心所,他就给你讲,这个心所有三种定义,他先给你界定什么叫做心所。可能我们没有学过,以前只是说:心所,我们会举出很多,信、惭、愧、慧、定,等等,那究竟什么叫做心所都不知道。可能举了很多很多的心所,个别的心所,他的定义,但究竟心所本身什么意思,可能就不明白。
这样的话就是不明白佛法里边告诉我们的这种心所的意义,那我们就非常容易从自我的身份——我们常常讲不要有自我——来看待问题。自我就包括自我的身份。自我的身份,比如说,你是一个什么头,大头也好,小头也好,只要你是一个负责的人,那么你就很容易以你的这个身份去看问题,那你就会很苦。
前几年,我在广化寺的时候,春节办法会,里面有一个总负责的法师工作干不好,我问他:你为什么干不好?他说:大家都不听我的。他理由很简单,他说找不到人,大家都不听我的,光杆司令。这就是佛法没有学好。你通达了缘起法,才有办法去组合。如果我们自己给自己定位说,我比别人要高, 安立我这个位置的目的就是给大家发布命令,要让大家去干,那当然不行。你要对现实缘起了解得清清楚楚,那就要花心思了。今天我们庙里面住了多少个人,出家众有多少、居士有多少;什么时间大家在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庙里面一天有些什么事需要大家去做,这些事是怎么分工的,谁做什么谁做什么谁做什么,这个事是怎么执行的,遇到问题的时候去找谁,这个工作是怎么布置下去的……一方面上面的人要告诉下面的人,让下面的人明白;第二个下面的人问上面的人,上面的人必须要能够回答得清楚这个事情怎么办,不能问这个这么讲,问那个那么讲,那都是没有章法。那你只有去关心,去学习,才能掌握。你觉得这个跟我的工作没有关系,就不会去管那么多事情,你的心就会收得很紧,你会说属于我的业务范围我就管,不属于我的业务范围我就不管,甚至说最好什么事情都不要管。时间长了,慢慢慢慢这个人心就收死了,这样的话,我们内心的智慧就不能增长。
我们吃饭也好,工作也好,休息也好,拜佛也好,实际上背后都有一个“我”字在起作用,刚才谈到自我,背后都是有一个自我。这样的话,也就是吃饭、穿衣、拜佛、做事,做不好的话都是增长我执,都是扩大我见的一个表现。做得好,大家称赞,你这个我见就在增强,我执也在增强;做不好,别人批评,你也是在增强。你自己做好做不好在增强(我执),你看别人也是在增强(我执)。你看不惯的人、很讨厌的人,就不愿意看他;你觉得这个人不错,跟我挺合得来,他喜欢拜佛我也喜欢拜佛,他喜欢做事我也喜欢做事,他很会做事我也很会做事……那都是增长自己的一种执著,增长自己的一种分别。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增长我执、法执,这些都是同我们修道相背离的,都是注重外在的一个体现,不是真正观照内心的一个需要。这些我们在今后的过程当中都要特别去注意,如果不特别去注意的话,到一定的时候都是很难治的。
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用心,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我们做事情用心不用心?那怎么用心,你就要观照:观照自己的心、观照外在的缘起。缘起不是一种借口,不是说这个事情自己解释不清楚,我们就说“你要观察缘起”,或者说“这个缘起就是如此”。佛说缘起,这个事情的产生、出现,它是什么缘而起的,它是什么因而起的,它是有因缘的,这个因缘是能够分析的,是能够改变的。首先我们要从内在方面来观照,然后从内到外,从内心的改变再来改变外在。
比如说给你一些境界:一帮游客来这里吃饭,大家不排队,你争我抢,甚至发生纠纷,发生纠葛,那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大家很快恢复秩序?这就要去观察,应该怎么做大家才会听。如果你用的方法不对,那可能别人不会接受,你还会给这个境界火上浇油。本来你心里很平静,但你去劝,劝了不仅别人没有听,你自己还起了烦恼,是不是?这肯定的。那你事先就要有思想准备,这种混乱的局面我要怎么做,让它有秩序,你要很清楚。你不清楚,只有乱上加乱,更乱,它已经够乱,你再加进去更乱。那么这个时候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考验,看你能不能过得了这个境界。这是举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先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得很好,你前行做不好,心态调整不好,那就很难办。内心、心态调整得很平之后,然后我们还要有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对缘起的一种观照:我的语言要怎么去表达,让这些人能够非常容易听到,大家都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且都愿意照着这句话去做,这里边就很有学问。那你就要考虑到这些人的程度不一样,男女老少、有学佛的,有不学佛的,可能各种状况都有,自己要怎么表达才可以。我们有时候常常听说排队不好,义工去批评:“你站队不整齐,罪恶多大;你饭没吃干净,下辈子下地狱!”刚刚学佛的人吓都吓死了,他到庙里边来,一点饭没吃完就下地狱,那他以后肯定就不敢来了。这句话是祖师大德对我们的一种策励,但是我们不能随便乱用,是不是?我们跟他说:庙里面来之不易,大家不要浪费粮食,他就会听了。你要那么去讲,就会起反作用,表达就不恰当。
那什么是缘起呢?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这就符合佛教里的缘起。如果不恰当,本来这个事情不是你管,你跑去管,别人也不好阻挡。那么这样的话,别人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但是有时候我们自己内心里还很难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情该不该我去管,我应该怎么去管,都是很有学问在里头。那我什么时候去管,我怎么去管,就我们刚才谈到这个心王、心所,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不恰当,虽然说你动机是好的,行为是好的,但方法是不好的,也会引来很多的问题,是不是?比如说别人刚做了一半,你说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那别人就起烦恼:最后到底要照这种方法做,还是要照那种方法做?这就是很有智慧在里头。就是我们怎么样去观照,自己的表达对这个事情的解决是有帮助的,而不是说在这个境界上来显示我们自己比别人高一筹,或者说在这个境界上显示比别人有能力。恰恰要在这个境界上,我自己怎么做,我自己怎么表达,对这个事情的解决、对这个事情顺利圆满的成办是有利的,同时又能够让大家容易接受,让大家高兴,你都要去考虑。
社会上面做事情,他的动机和目的是很清楚的,佛教里面就更清楚。佛法本身就是心法,心法本来就是讲动机的。社会上面的人很清楚,比如说开一个公司,各种物品、商品,有成本、有利润、有税收、有分红、有奖金,一年能赚多少钱,有多少人要怎么算,怎么管理……他都会算得清清楚楚,这个公司才有办法办。佛教里面讲的是功德,功德是无行相的,世间上面物质的财富是有行相的。有行相的东西,你分的话,就会患得患失。那无行相的,你讲好话、赞叹、随喜功德、观功念恩,就是无行相的东西,你需要它有多大它就会有多大,你想这个功德有多大就有多大,只是看你怎么去作意,你怎么去思维,你怎么去观照,你有没有这种心要把所有功德分享给大家。这种能力和这种力量是很不容易培养的,如果我们真正培养起来以后,自然而然事情就好办了。
所以我们学佛法,学唯识,就要去明白,世界、人、社会都是众缘和合而成,包括我们自己个人也都是众缘和合而成。既然是众缘和合而成,那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一个缘,每个人的行为也是一个缘。你是一个缘,他也是一个缘,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缘,所有人都是一个缘。那这样的话,我们就需要去剖析,不断去剖析,剖析这个世界上面的这些虚幻相,然后才能够达到它的实相,诸法的实相。如果我们不能够观察到这些假相、这些幻相,那我们就会被这些假相迷惑住。
我们常常听人家说这个人正常,或者说哪个人不正常,或者说这个人情绪失控等等,如果根据佛法的标准来看,所有人都是不正常,肯定都是不正常。为什么讲是不正常呢?正常的一个人,我们对自己的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未来也好,目标方向是非常清楚、非常笃定的,并且越走越有把握、越坚定,这才是正常的。
社会上面无论搞音乐的也好,搞绘画的也好,搞建筑的也好,搞雕塑的也好,农民也好,工人也好,知识分子也好,等等,实际上这些外在的成就背后都是一个自我的成就,自我意识的加强,实际上都是一种执著。
外在的成就是一种表相,内在实际上都是一种自我的成就感,外在只是我相而已,我所提出、所表现出的一个法相。实际上内在如果没有这个“我”的话,问题就来了。佛教里面讲,恰恰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我”引起的。所以自然而然他就会不正常。
这些不正常的人一多,因素一多,就会造成整个社会上面的一个失衡、失调。这种失衡和失调,用现在一个比较新的名词讲,是“人类集体心智的失衡”,就是整个人类一个集体的心理、智慧的失衡,就是大家普遍内心有问题,内心的智慧有问题。所谓智慧有问题就是没有真正的智慧。现在实际上都是这样的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说现在这种猪流感,在过去都没有这种状况。那为什么会有这些奇奇怪怪的疾病呢?都是因为我们人不尊重其他的动物,不尊重大自然,就是说我们人只想到自己人类本身,没有考虑到其它道的众生,没有考虑到其它的环境,所以这就是一个失衡,跟其它道众生的一种失衡,人跟自然环境的失衡,人跟社会环境的失衡。
大家都这么想,大家都这么做了,不正常的东西就变成正常了。不正常的东西变成正常了,自然而然正常的东西就变成不正常了。所以社会就会发生很多不正常的现象。
所以,社会上面所出现的这些种种现象,我们只有用佛教里边的菩提心,用佛教里边的菩提大愿,才有办法转变。只有发大愿,不然所有的业都是很微弱的,转变不过来。因为这种问题太大,你只有发大愿,只有真正发菩提心,那么才有办法。我们自己内心才有这种力量来面对,不然不可能,这问题太多。菩提心一发起来,自然而然这些问题就变小了。
我们在社会上面常常听一句话:“意识形态”,为什么叫意识形态?所谓意识里边现行出来的一种状态,就是我们心里的一种状态,那么这个就谈到我们的心王跟心所,意识里边的一种状态、一种形状、一种状态。社会上很讲究这些,实际上这个“意识形态”就是我们佛教里面的话,唯识里面的话:现行的状态,在意识心里边所现行出来的一种状态。那佛教里告诉我们的意识形态,就是要发菩提心、菩提大愿,你不断去串习,串习、串习、串习,最后大家意识里的状态是一样的。至于说它结果是什么样子,那个是要一步一步来的。
它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就是人的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是来熏习你这种力量的。每天要这么想,天天要这么想,要这么说,要这么做。如果我们这种心理上的训练不够,在行为上面的约束就很难。只有在我们的意识里边,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真正把这些形态、把这个法相建立起来之后,那我们才会真正有行动力。
如果不然的话,社会上面的一些问题,比如贪婪,权力,你我是非,纷争,它一样也会反映到佛门里面。社会上面的权利也好,贪婪也好,矛盾好,纷争也好,它认为这个是自然的,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主要动力,人就要去竞争,人就要去拼搏。所以这种力量也是造成社会上人际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他要竞争,竞争就弱肉强食。那么我们佛教里边,如果自己没有真正学到菩提心,学到发大愿,学到人溺己溺,学到要广度众生,那么你看到这个境界你过不去的,你看到烦都烦死了。
那我们知道了这种方法,我们有这种教理的学习和熏习,即便我们看到别人的思想行为有偏差、有错误,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下,也不会给自己的心态和自己的行为造成扭曲,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有时候我们看到别人不用功,就会给自己作为一个不用功的理由,你说:他也不用功,所以我也不用功;反正他也做不好,所以我这算还可以的,算不错的。自然而然就会有这种心思,就会有这种心态,就会有这种现行出现。这些问题出现了,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认为这是对的,这是正常的,这是我自己观察到的,并且觉得我们周围的同行、别人也是这么看的。慢慢你就在一个非正常的状态下熏习,一直在熏习这些错误的现行。这些本身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烦恼的一些行相,就是你看到别人烦恼的一些行相,再来熏习自己烦恼的一些行相,就更加烦恼。
我们学唯识,学《百法明门论》,都是要对这些行相进行剖析的。剖析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通达二无我;剖析的目的,要让我们分清楚,究竟那些是我们要的行相,那些是我们不要的行相;我们只有知道了哪些要、哪些不要,那我们好的行相才会在我们心相续当中持续,在内心相续当中等流。佛菩萨叫法界等流,我们叫做轮回、流转、流浪,都是指烦恼,所以需要转依,需要智慧,需要听经闻法,需要师法友的这种环境和条件。
(本文为2009年5月26日学诚法师在北京龙泉寺对僧俗二众的开示,由义工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改。)
(xinsu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