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心的世界]《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三讲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今天《百法明门论》第三讲,正式讲论文。

论文的第一句:“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教材第七页。这句话是整部《百法明门论》的宗旨、总纲——“一切法无我”,就是整部论所要谈的一个道理——无我的道理。

那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佛陀说的,不是一般人说的。佛陀,释迦世尊——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语”就是不增不减,佛陀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学。这就是佛陀的言教。“言”,就是言教,世尊的言教。

“一切法”包括了宇宙万法,宇宙万法可以归纳成一百个法,这一百个法中的每一个法都是“无我”。

那么,“我”什么意思呢?三个意思:常、一、主宰。

“常”,就是一直存在、不会变化,叫做常。

我们想想看,世间上面有没有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是不会变化的?没有,都是会变化的。山河大地在变化,人也在变化,从生下来到最后死亡,都是在变化。有些越变越好,有些越变越差,有些时好时坏。人的身体也是一样,小孩的时候、婴儿的时候,要大人照顾,没有大人照顾的时候,就容易跌倒,容易出问题,生活不能自理。一旦岁数大一点,十几岁、二十几岁,他就会乱蹦乱跑,这个时候就不希望也不喜欢别人照顾,喜欢自由,喜欢自己照顾自己,不喜欢别人照顾自己。岁数大了,年纪大了,老了,生活不方便了,又需要别人照顾。小孩可能喜欢的东西都是很简单的,一个笔记本、一把钢笔、几粒糖,就可以;岁数大一点的,十几岁,二十岁,他可能喜欢读书,上一个比较好的学校,找一个比较好的导师,毕业以后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然后能够有一份好的事业,等等;岁数大了,到老年了,他总是希望有一个安逸的生活:写字、画画、爬山、旅游……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兴趣,都是在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没有恒常的,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说无常,身体也是无常,人的情绪也是无常,人的想法也是无常,没有常。所谓“常”,就是一直是这个想法,没有第二个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一”,什么意思呢?就是独立存在,不需要别人,不需要其它的原因,不需要其它的因缘。

那我们想想看,世间上面有没有这样的人,有没有这样的事,他能够独立存在、孤立存在?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下面没有大地,房子怎么能够依托呢?没有柱、没有梁,房子也支撑不起来。人也是一样,我们穿的衣服、我们吃的饭、我们喝的水,都是需要很多人很多人为我们服务的。我们病的时候要看医生,要找药吃;我们出门的时候要坐车,要走路……那这些路也好,这些医院也好,这些药也好,都要有人为我们准备,为我们提供,我们才有办法生活。

世间上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依共存的,都是缘起法,只是说我们能不能认识到这些法彼此之间的互相关联,那就很重要。如果我们认识不到,我们就会视而不见。

我们学百法的目的,就是要观察缘起法的生灭:它怎么生,怎么灭?它生起来是有原因的,灭去也是有原因的,不会无缘无故的。比如一个人,为什么能够进这个学校,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能够毕业,也是有原因的;毕业能够找到好工作,也是有原因的。但是我们常常会认为说,“他这是碰巧:碰巧就考到这个学校,碰巧就找到一个好工作……”那么为什么你能够碰到巧,别人就碰不到巧?或者说别人能够碰巧碰到,我们碰不到呢?这个巧本身就是一种原因,就是一种因缘,不会无缘无故。巧合,它就是一种因缘。我们常常认为说:“好事是巧合,是意外的收获;不好的事,就是倒霉,是没有办法的,也是一种巧合。”但我们没有去分析,它都是有原因的,我们不能善用其心观察这些法生起的原因、灭去的原因。我们观察到的时候,不好的东西就要让它灭,好的东西就要让它生;好的东西要让它持续,好的东西要让它延长。修行就是如此了。

所以对所有的法我们都需要去观察:心法、色法,有漏法、无漏法,自己、别人、众人,依报、正报……都是有原因的。

我们学数学,加减乘除。我们也可以用加减乘除来认识世界。

比如我们好多同学弄网上直播,网络一即一切,我们在这里开示,网络上都能够看到;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用这些网络的设备,那么只有给一个人讲,那一就是一,你讲的只能一个人听到,这是不一样的。反过来说,我们做一件事情,本来不需要付出那么多那么大的代价,但是我们就是付出了很多很高昂的代价,这就是一种冤枉,就是不需要的。比如说你切菜,你拿刀的时候要保持一个什么力度、速度,不是说力气越大越好,力气大砍下去的话,可能下面的垫板都砍坏了;如果说力气很小,菜又切不动,还要看切什么菜。这就是人的一种掌握,要切什么菜,用多大的力刚好,太大也不行,太小也不行,要掌握一种平衡。

我们以什么眼光来认识世界,来认识、对待人、对待事,是很关键的。我们通常的情况下说:“有个好的东西,尽量不要让人家知道,只有我自己个人知道。”这就不是放大,不是“乘法”,而是一种“除法”,就是把别人都除去,最后剩下我们一个人,那这是不行的。或者说我们用“减法”,生怕别人超过自己,生怕别人跑到自己的前面,生怕好事情被别人抢走,等等。这种用心和出发点,都是普通人的一个基本心态。实际上,善恶都在这里。就是说,好的东西,能不能分享给大家,你的功德、善法能不能与大家分享、共享?这是很重要的。别人的麻烦、别人的问题、别人的痛苦,我们能不能一起去承担,能不能给他帮忙,能不能给他帮助?这是我们学佛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心态。

释迦牟尼佛不是说世上万物是他创造的,没有讲他能够创造万物;但是释迦牟尼佛觉悟万法,对宇宙人生的一切法、一切事物觉悟。他觉悟了,所以他知道怎么样来对待国王,怎么样来对待乞丐,怎么样来对待敌人,他明白、觉悟了这个道理,所以他能够善用其心,能够恰如其分,就不会过犹不及。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法的观察、观照。

要观察、观照,也需要条件,条件不够的话,我们要观察也观察不起来。

我们常常讲师法友,这都是非常关键的。师法友是非常好的一种因缘,善法的因缘,这种因缘环境是有钱买不来、用钱买不到的,这是绝对的。因为我们有一个这样的环境,才能够出这样的人才,我们才会有这种心态,才容易让这种心态持续,因为大家的价值观、大家的行为规范一致、一样,大家都觉得这么做是很好的、很合适的。博客上面有人留言说,自己上山来当义工的时候,管理的人让他去劳动,他说:“我好不容易上山一次,就愿意去做功课。”这就是我们有这样一个环境,念经、做功课,加持的力量大大不同。

我们能不能、有没有这个能力来认识因缘对我们成就的重要性?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刚才我谈到说,人从小到大、从生到死,都是需要外缘的。我们需要外缘,没有外缘我们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那我们有没有把外缘作为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来看待?而不是说我需要的时候,我去问一下哪个法师,我需要的时候,到哪个庙里边、(找)哪个大德,去请益一下;我不需要的时候,自己关在房间里边,万事大吉。这种心态都是极其不对的。所有的外在的东西本来是我们的缘,慢慢慢慢,我们把所有的外缘都断了。就是说,本来整个宇宙、山河大地都是我们修道的助缘,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果能这样认识),我们时时刻刻,随时随处都能够增长道心,(外在的一切都会成为)让我们行持得力的增上缘。如果不是(这样认识)的话,我们只会不断缘到自己,不断坚固内在的我执和法执。

佛有种种神通,种种功德。神通又名为智通,智通就是智慧成就;智慧成就就是能够善观缘起诸法,染污的缘起诸法,清净的缘起诸法,转染成净的缘起诸法,哪些法是染法,哪些法是净法,哪些法能够改变,让染法成为净法……他知道,知道就通了,如果不知道就不通。就跟我们学物理、学化学一样,什么东西跟什么东西放在一起会起什么反应,会产生什么后果,它是一样的,世间上万法都是如此。它需要智慧,需要真正的智慧,需要大智慧。

八个识,五十一个心所,本身是指我们内心各种各样的心态,这各种各样的心态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还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心态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反应、产生问题之后,我们还会加以身语意的造作。

唯识谈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内在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一种观念,一种执着,就是认为我一定就是要这么做,不能有一点改变,改变不了,一百头牛拉不动。“依他起性”就是众缘和合;“圆成实性”就是圆满,诸法的真实性,圆满成就诸法的真实性,就通达了,通达缘起。世间上所有的一切法都是依他起性,都是依众缘和合而有,如果我们对依他起性通达,就是证到圆成实性;如果我们不通达就是遍计执。

遍计执不仅仅对世间法是遍计执,对出世间法一样遍计执。比如说念佛、持咒、诵经,你认为念佛好,或者持咒好,或者念经好,为什么认为念佛好呢?可能是认为念佛会有多少功德,念一句佛能够消八十一劫生死重罪;你说拜佛好,认为拜佛可以锻炼身体,消业障;念咒有加持、加持力大……实际上很多都是我们很粗俗的一些观念,我们是贪图功德。贪图功德实际上也是我们贪心的一种反应,贪功德怎么能够破“我”呢?怎么能够人无我,怎么能够法无我?佛经里边讲拜佛、念经、持咒有多少功德,都是鼓励初学的人,说你这么去做有什么好处,鼓励初学的人,我们才会去做,它是一种方便说法,不是究竟的说法,不是佛法的本意。不是说拜多少佛会成佛,念多少遍咒会成佛,哪一本经有这么规定?没有一本经规定说一定要念多少才能成,而是能不能破我执、能不能破法执的问题,能不能跟法相应的问题,不是一个数量的问题,是一个质量的问题。但是我们通常就会在这些方面去计较,认为这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是不正确的,就是不对的,我们计较的东西就不一样。

实际上,我们所认为的一个观念和事物的本身差别是非常大的。比如我们看到这个供桌上的莲花灯,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它的外表、形状、颜色而已,有些人觉得这个灯非常好看,非常庄严,它能够有什么作用;有些人看到也就看到了;有些人看到等于没有看到一样。就是说,实际上我们心里面对这盏灯的概念和这个灯的实际存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对佛法更是如此了。我说灯跟实际上一盏灯的实体是两回事,“看到这一盏灯”和这盏灯本身差别是很大的,我们说“念佛”跟实际上念佛的本意差别是很大的,我们说“三宝”和三宝的本意差别是很大的。我们说三宝就犹如说有一盏灯是一样的道理,真正这个灯才能够起作用,不然的话都是一种假名。

世间上面所有的一切,有漏法、无漏法,只要名相安立,都是假名。所谓假名,它也可以这么安立,也可以那么安立。假名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趣入真实,如果我们不能趣入真实,在假名上转,意义是不大的。比如说声音,声音是非常多的,以后我们讲到声的时候还可以仔细来说一说。比如说,鸟叫是一种声音,人说话也是一种声音,汽车也是一种声音,飞机又是一种声音,录音机开着也是一种声音,电视机开着又是一种声音。就声音本身来讲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声音是有意义的,有些声音是没有意义的,有些声音对我们身心健康、对我们修道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非常复杂,非常多。但是我们一般的情况下只是说我需要听什么东西的时候才去找,要听哪一个法师讲的那我就去找,要听什么音乐、听什么佛曲,那就找什么佛曲出来听。实际上我们内心里已经有了遍计执,内心里已经有了分别,有了分别就有了局限。你分别说认为哪个东西好,那就会被这个东西局限住。什么东西好就意味着这个东西以外的不好,至少对你本人来讲。你认为这个法好,言外之意,这个法以外的其他法对你来讲就产生不了作用。就是内心自己给自己设立了这样的一种界限,最后你看这个法就反弹,遇到这个人也反弹,遇到这个事也反弹,因为我们内心当中已经划了界限了,造了这种业,产生这样一种作用。

我们学唯识的目的就是要来辨别、来分别、来了别诸法的差异相,它是从相上面来修,不是从性上面来修的。中观从性上来修,唯识从相上来修。相是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性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

识所缘、识所变,我们心里所缘到的东西,实际上也是我们自己心里面所变现的东西。这什么意思呢?我们一个人的眼睛看东西,这个眼睛就犹如照相机一样,照到外在种种景色,然后变成照片,这个照片和外在实物是有差距的。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认识到的是我们内心里边的照片,不是外在真正的东西,外在真正的东西我们没办法认识。一座房子就是泥土砖头水泥堆起来的,怎么去认识呢?它是色法,我们是心法,心法跟色法怎么能够混在一起?它必须要转变成相,转变成我们的心相,转变成我们内心的名相,我们才有办法去缘,如果没有转变我们就缘不了。

反过来说,我们所缘到的这些东西,本身是我们内心自心所变现出来的东西,每个人变现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为什么变不一样呢?每个人业感不一样,每个人因果不一样。我们如果到处广结善缘,肯定人缘好,到哪里大家都欢迎,看到大家都很亲切;我们内心里如果没有大众,走到哪里就怕人多,麻烦。人多,这个也找你,那个也找你,要跟人家打招呼、说话,等等,肯定麻烦。慢慢慢慢,我们就会越来越孤独。所有这些都跟我们的心有关系。

所以我们要让外在的这些环境变化,首先要从我们内心的变化开始来改变外境,这个是跟世间法刚好是相反的。世间法认为外境能够影响内心,佛法讲内心能够影响外境。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内心想去改变外境,才会去改变外境,而不是说外境来逼迫我们要怎么想,要怎么学,这是一种被动。

实际上,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这个依报环境,不仅仅是我们现在人创造出来的。我们常常讲“共业所感”,所谓“共业所感”,就跟无始以来所有的众生、佛菩萨,一切都是有关的。怎么有关联?跟死去的人有什么关联?跟一千年,一万年,十万年以前的人有什么关联?一万年,十万年前的那些有情,他也在这个地球上活动,他也在我们这个环境当中生存过,那个时候的环境就跟那个时候的人,跟那个时候的动物有关,持续下来。我们现在在这个空间当中生存,有这么多的树木,生命,环境这么好,跟昨天、去年、前年,都是有关联的,这些都是一种共业的等流。但是我们不会认为这些东西跟过去的人有关系,我们认为它本来就存在在这里。这样的话,我们对古人,对过去人的种种劳动、种种努力就会很忽视,现在更是容易忽视。我们只有真正观察到现有的这一切和古人、和现代的人有关联,要让以后的环境更好,未来更好,我们怎么去改变呢?我们怎么去影响呢?我们怎么去努力呢?这样它能够起一个借鉴的作用,以史为鉴,然后我们就知道怎么办。

学佛法都是“观心为上”。“观心为上”不是说坐在这里如如不动就是观心,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就是从生灭相上观到它的不生不灭,从不生不灭上再观出观它的生灭相。一个生灭,一个不生不灭,生灭就是相,不生不灭就是性。就是性跟相的一种关系。如果我们没有真正谛观,没有真正达到不生不灭,那我们认为诸法都是平等的,就会出很大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还没有证悟到诸法的平等性,没有达到不生不灭,最后我们对所有外境的观察都是模糊的,就是看到任何东西,我们内心已经失去反应。就如照相机,本来能够照出非常清晰的照片,因为照相机内在有故障,照出来的图就是一个颜色,要么照出来就是空白,就是我们内心已经不去缘这些事情。我们观心的目的是让内心更有力量,对外在事物的观察能够更加明确,更加清楚,更加有力量,而不是要同外境断绝关系,我们怎么能够断绝关系?

其次,我们心跟性,我们内心是怎么样的一个用心,我们内心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把握?如果我们观不好的话,就会出很多很多的问题。小乘谈阿毗达摩,对法、对观。对法,我们修这些法不是自己随便能够修得出来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修一修就迷茫,下一步再怎么做,我们就搞不清楚。

比如喝茶,喝牛奶,喝咖啡,喝矿泉水,喝可乐……这些都是饮料。有些人就喜欢喝茶,有些人就喜欢喝咖啡,有些人就喜欢喝可乐。你说哪一个对,哪一个错?你不能说哪个对哪个错。你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你也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你喝可乐就是喝可乐,你喝茶就是喝茶,你喝咖啡就是喝咖啡。但是有些人喝咖啡晚上睡不着,有些人喝晚上能睡着;有些人喝茶会睡不着,有些人没有喝茶睡不着,人跟人不一样。你不能说“喝茶就睡不着”,只能说“我喝茶睡不着”,不能代表别人喝茶也睡不着,这法就有区别了。你就不能推理说因为喝茶,人就会睡不着,这样推理就会出问题,就是没有真正的对缘起法的通达。

善恶、美丑、高下、贫富,等等,这些概念也都是如此,都是相对的。你说这个人很有钱,那么多少钱是很有钱?一万块钱是很有钱,一百万钱才叫有钱,还是说一块钱也叫做有钱,它本身就没有一个很准确的界定。也就是说,我们很多名跟相都是模糊的。模糊的时候,每个人一套标准,就是我内心当中的名相是一套标准,你内心当中的名相也是一套标准,最后我讲出来的东西你理解不了,你理解不了,就会说某某法师讲得没有意思。另一个问题是,你讲出来的东西可能别人理解不了,或者说你讲的东西不是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词不达意,这都是常常会发生的,用词不准确。

一个哲学家,一个文学家,一个工人,一个律师,语言都是不一样的。律师的语言非常严谨,每一句话都是非常规范的,他讲出来话要有责任的。一个工人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东西,没有什么废话可讲;一个文学家的语言就不一样了,他可以浮想联翩;一个哲学家又不同了,他看到什么就会有感悟,有启发,思维又不一样。实际上只有一个东西,但是因为人的心不一样,人的业不一样,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感受和表达就不一样),这就是缘起不同,都是缘起法。

问题是宇宙万法太多了,我们观不过来,这么多人,这么多事,这么多心态,物理、生理、心理,它都是有归类的。所以把所有的宇宙万法都概括起来,变成一百个法。

我们绝对不能说我学百法了,我就是学唯识;我讲《弥陀经》了,我就能够代表净土宗了,这个毛病也很多。很多人认为,我学什么经学什么论,我就代表什么宗派,没有那回事!即便你学百法了,你能代表吗?你代表不了!第一个,你对这个宗派是不是通达;第二个,你的形式,你的思维,你语言的逻辑,你表达的方式,符合不符合唯识这一套说法?净土也是一样,你符合不符合?首先,你整个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形式能不能符合?都是做不到的事情。只能说我们在学,不能说我们能代表。佛门里很多宗派门户之见都是由此引起的,他认为我自己是学什么经,自己是学什么论,自己就代表什么派,别人就代表什么派。学这部经就不能学那部论,学那部论就不能学这部经,这都是非常成问题的!佛没有讲学这部经就不能学那部经,学那部经就不能学这部论,没有那回事!哪部经论里面有那么规定的?所有的一切经论都是要让我们断恶修善,让我们趣向菩提,只是说每一位法师引导的方式方法不一样。有时候说你看多了,知见看乱了,看杂了,这是有前提的。比如我们在这里学,这一本学完了再学下一本,第二本学完了再学第三本,是根据这样一个次第来学习来引导,不能说别的东西就不能学。这要看根据每一个人的根基、条件的不同,有些人学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有些人学了就会有问题,各个不一样的,绝对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就是造成我们最后能不能成就,或者成就大跟小的原因。大家来这里学佛,绝对不是偶然的,里面都是有很多的因缘。我们今后会不会成就,我们会有多大的成就,也是有因缘的。这些因缘,我们能不能很好的去把握?

这个是“我”的第二个意思——“一”。

那么第三个,“主宰”。主宰什么意思呢?我们说上帝能够主宰万物、创造万物,就是要去支配环境,支配其他的人,支配其它的物。人总是喜欢去支配别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权益”。土地有土地证;房子有房契,房产证;人有户口,有身份证,等等;做事总是希望照着自己的意见来做,如果不是照我们的意见来做,就会觉得我们好像不被别人重视,或者自己就会觉得没有面子,“我提这么多意见,你们一个意见都不采纳”,那这就是“我”的一个表现。三个定义:常、一、主宰,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都是无常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没有主宰的,只是因缘和合而已。世间万法的本质,万法的现象,都是如此。佛陀告诉我们这些道理的目的,就是内心不能有束缚,内心不能有这些烦恼的症结。我们对哪一个人,我们对哪一件事,我们什么时候想不开,有问题,这都是因为有“我”。

所以,百法明门论的第一句话,佛陀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我”,要逐步逐步淡化“我”跟“法”的概念,首先在概念方面要淡化,逐步逐步淡化我跟法的执着,然后才能够排除障碍。若概念很强,就会越来越执着,越来越执着,就会产生障碍,人与人的障碍,人与物的障碍,物与物的障碍。比如说你认为这个房间好,你就会非要住这里,不愿意去别的房间;你说这个东西好,那你就会收藏很多这个东西。很多收藏家收了很多,一辈子都收藏这个东西,收藏文物,收藏古董,或者收藏什么自己爱好的东西。那他都是一种执着,他认为只有这个东西好。人的行为习惯都是这样引发出来的。佛陀,这些论师,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假法,都是假名存在的,我们要慢慢去学。

对“我”的执着,不仅凡夫有执着,二乘也有执着,外道也有执着,甚至菩萨都有执着。凡夫妄执五蕴身心假我为“我”,就是我们一般的人认为这个身心是“我”,我们这个身体,血肉之躯是“我”;外道妄执“神我”是“我”。“神我”是印度的数论、胜论这些外道的主张,就如我们现在说的“上帝”,能够创造万物;小乘妄执所取涅槃的偏见为“我”,就是无余涅槃,偏空,大乘是无住涅槃,“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菩萨妄见有生可度、有佛可求、非我不能,于所证真如有证有得,亦未忘我,菩萨也没有完全达到无我的程度,“我们自己要成佛,自己要度众生,而必须要去度众生才能成佛,集资粮”,有真如可证、可得,等等。所以世间也好,凡夫也好,外道也好,菩萨也好,都是有我执,只有佛才真正达到无我。

所以佛以一个“无”字来破,曰“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本来就没有“我”,原本以来,从本以来就是“无我”。“故知一切法者,乃众生所执之法”,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因为众生对它的执着,“非佛说也”。佛也就是就众生的假名的说法,就众生这些执着的说法,佛也说“一切法”,就是你怎么说佛也就跟着怎么说,然后说它是“无我”,说它是缘起法。“以众生妄执为有,佛但云无字而已”,众生说是有,所以佛就说它是无,“岂有法耶?”“此一无字,亦不得已而为破执之具也”,“无我”也是不得已而说,“又何有实法与人?”哪有实法示人?“此吾佛说法之标旨,而为万法之宗本,故论标以示人。当如世尊言,应知一切诸法无我。学者苟达无我,则于大乘法门思过半矣。”

大乘佛法的根本宗旨就是无我,如果我们对于“一切法无我”这个根本宗旨能够有了解,那么对大乘佛法“思过半矣”,就有相当的程度了。如果不是的话,那我们学的这个佛法不是大乘的佛法,还没有达到大乘。它虽然是佛法的范畴,也可能是五戒十善,也可能是四谛,二乘偏空的这些法,不是大乘的佛法,不能进入大乘之门。我们要进入大乘之门,叫做“大乘百法明门”,你要入这个明门,绝对是无我;也就是只有无我,我们才能够入门。

我们学佛法很久了,大家都认为说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实际上我们学一学,最后学不动了;学一学,最后学不下去了,原因就是没有入门。然后,学得越久,自己包袱就越重;学得越久,我们内心越没有力量;学得越久,我们越迷茫,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观察缘起,没有真正通达无我,没有真正了解到生命是一种缘起法和合的假相,没有认识到生命是无常的,生命是短暂的,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可贵。

实际上,我们一天到晚都是在一种感觉当中过的,色受想行识的受蕴,感受。什么感受呢?苦乐舍——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都是世间法,也就是百法里的一法——受,触、作意、受、想、思,受也是一法。人就是跟这些受相应。有些人就喜欢吃苦,越苦越不怕;有些人就怕吃苦;有些人就专门找最苦的活去干。世间上面很多,工人啊,农民啊,你让他不要干活他受不了,他天一亮就去下地,去干活。工人天一亮他就去做工了,不做工他就受不了,他习惯了。习惯了,反而不会认为是一种痛苦。我们认为那么苦,天天干活,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但是工地上的这些工人,他心里有目标,就不会苦。所以痛苦和快乐不在于这个事物的本身是痛苦或快乐,是在于我们内心里的那种感受。

世间上的苦乐是短暂的。痛苦是短暂的,快乐也是短暂的,都是无常。佛法所谈到的离苦得乐是究竟的,得到这个快乐就永远不会失去,断了这个痛苦就永远不会再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苦得乐,而不是我们感知上的一种引导,感受上面的引导,那是不对的。感受、感知上的引导,是我们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知识、秩序、法律来约束的。你做的事情可能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影响了社会的道德,与社会不能相容,标准不一样,那么就会认为这个行为是错误的。反过来,可能在另外一个国家,另外一个地方,或者另外一个时间的状态下,这种行为就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快乐与痛苦,在特定的时间因缘下才是有意义的。

佛法所讲到的痛苦和快乐,不是从外在环境、行为上来判断的,是从我们自己内心上来判断的。从内心上面来判断,是要用圣贤的标准来判断。判断就要有个标准,有标准才有办法判断,没有标准就无法判断。比如一千克等于一公斤,一千公斤等于一吨,它都是有标准的,那才能知道这个几吨,这个水泥有几吨,这个沙有几吨。必须要有个标准。有标准,就存在个人标准和群体标准的认识问题。实际上我们内心里没有这个概念,就认为说我说话就是一个标准,我说了算。实际上你不知道别人的标准,不知道公共的标准。对方的标准也有可能是错的,你的标准也有可能是错的,我们都要去学公共的标准。所以,很多的烦恼、争执、纷争,都是这样引起的,都是因为对法相不清楚引起的。如果清楚,肯定不成问题,知道怎么办,知道真正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佛法是释迦牟尼佛修行觉悟以后,经过历代祖师大德们的传承,以这种道路的光明和坦荡,以这样一种功夫来引导广大佛教徒,寺庙、僧侣、善男信女身心才能够安顿,佛法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得到一种传持。不是很简单说大家来谈理,是谈不下去的。过去可能要找一本经一本论很不容易,现在你无论讲什么,任何一个人即刻能够收集很多资料,大家脑筋都很聪明,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学一两个礼拜就学通了。但是你内心的感受,内心的世界不是那么容易能建立的,那仅仅是一种说理而已。所以,佛菩萨为我们开了这条路之后,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条光明的路,这是一条正确的路,菩提道。

我们对其他的人,对其他的事,要有尊重的心,要有包容的心。不管别人对我们如何,我们都要尊重,要包容。如果我们不是尊重的心,不是包容的心,那我们自己就会起烦恼,就会难过,就会有障碍。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刻意去培养对别人的尊重,对别人种种行为的过失,别人做的与佛法不符合的事情,我们都要去包容。然后慢慢要知道说佛门里边群体的标准是什么,社会里公共的标准是什么。在社会上就是法律,佛门里边就是戒律。我们日常行事的时候有一套标准,我们作息时间有标准;我们工作也有一个标准,怎么干,干多少,谁去干,到什么地方去干,都是有标准的。这些标准都是法相,都是唯识。

所以我们学唯识,就要运用到做人、做事、学习、生活、工作上去,一切法都能够用得上,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够用得上,而不是说学一百个名词,天天自己脑筋负担很重,今天记住了,明天又忘了,忘了再记,记了又忘,就成了一个负担。这就不对,学了没有意思,也没有意义。学法相唯识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对宇宙人生有个系统、完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一个模糊的认识。

(本文为2009年5月15日学诚法师在北京龙泉寺对僧俗二众的开示,由义工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改。)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