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皈依三宝知苦乐,如理熏修身轻安
诸位信众,诸位义工:
现在我们进行传授皈依。诸位来到寺庙里参加法会,皈依三宝,因缘很殊胜,功德发心也很殊胜。到庙里来皈依,首先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来皈依?这个话题虽然每一次皈依法会都做过讲解,但每次来受皈依的信众都不一样,我每次开示的时候,内容都有所不同。我在佛法方面有一些体会和心得,自己觉得很受益,我愿意在这个皈依法会上同大家分享、报告,也是很好的一个因缘。
皈依肯定要得到利益,大家才会来皈依。佛法的利益跟世间的利益有所不同。我们在世间上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去追求世间上的各种成就,我们得到成就的时候,这还不够,并不能满足我们的内心,所以我们才需要去寻求心灵上的皈依。我们在世间上面所追求的,无非都是一些物质层面,好的吃穿、好的环境、好的物质条件,还有一些社会上面的地位。这是普通人所追求的目标——生活的、工作的、现实的、今生今世的一些目标。
这些目标有大有小,但人内心的目标却很大。自己所达到的目标往往和自己内心所设定的目标有很远的距离,就会引发很多的痛苦。比如你想一年赚十万块钱,结果没有赚到,才赚到五万,或者只赚到一万,也有可能成本都亏了,这时心里就会有很大的落差。
所以我们很长时间,在社会上的生活、生存、工作,都局限于一些眼前短暂的目标而已。所以无法真正感受到自己活在人世间的意义是什么。当我们对自己走过的几十年路程,进行反省、回首和思考的时候,内心当中就会感觉到疲倦和无奈,感觉到自己再往上进的可能性不大,自己内在正面的动力不足等等。我们这时会寻找生命的皈依,这就是学佛、信佛。
学佛、信佛和不学佛明显的不同在什么地方?不学佛、不信佛的人,没有接触过佛教的人,往往一天到晚都在烦恼当中,察觉不出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表现出来就是脾气不好、性格不好、人品不善良等等,他很不容易察觉出来。而学佛的人,学佛比较久的人,自己起什么心,动什么念,自己现在有什么烦恼,他很快就能知道这样不对。就会跟不学佛的人有很明显的不同。
人在没有学佛时,认识不到内心会有烦恼相,乃至于烦恼是什么,这个行相是什么都不知道,这种状态是什么也认识不到,这种感觉就会很苦,但他并不知道苦的行相是什么。而接触佛法以后,慢慢才知道苦里有什么感觉,这是种什么状态,内心的感觉就会很明显。
所以好多人到庙里来,他心情即刻很放松、很宁静,内心很快乐、很愉悦,跟大家相处也能够非常和谐、轻安。他从自己烦恼的阴影当中走出来,在庙里所看到的是清净的佛法僧三宝的形象。这些形象取代了他内心当中原来所固有的那些烦恼的形象。所以在道场里,第一步就是要庄严道场,大家才能生欢喜心、生清净心。长期以来这些不能停歇的烦恼造成了很多问题。所以外在的形象对我们内心影响也很大。
二、学佛当从修心始,身语意业同佛境
对我们而言,不能仅仅停留在寺庙清净庄严的形象上,这还不够。这些清净庄严的形象是由很多的法师、义工、居士,大家发心成就庄严起来的,是内心清净的景象表现。我们皈依之后学习佛法,就要开始修心,修行就是修心。最重要的是要修我们内心当中清净、善良、慈悲、智慧的形象。内心当中有了这些之后,自然而然就知道与不同层次的人、不同身份的人应该怎么接触。人的内心就会很灵敏,就会有一种觉照的力量知道怎么办。
所以我们皈依三宝,就是要寻找得到生命的意义,前提就是要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作每一件事情都要觉得它有意义才行,如果这件事情没有意义,人就不会去做。一个人的生命更是重要的,我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们怎么生,怎么活,怎么死,一定有它的意义。从生到死整个过程都是我们活的状态,怎么活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佛教里的生活状态,就是超越于轮回的状态。
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家人学佛法。有一天父亲和儿子在外面劳动,儿子被一条毒蛇咬死了。邻居看到说:“你的儿子死了”。“每一个人都要死,早死晚死都要死。”他依然在劳动。他让邻居回去跟他家里人说,中午送饭的时候少送一份。母亲知道了说:“这个家就跟人住的旅馆一样,早晚大家都要离开。”后又遇到弟弟说:“你哥哥死了。”他说:“我们就像大象小象的关系,大象死了,小象也都要死。”遇到家里的佣人,佣人说:“主人和仆人,就像海里面的船一样,我们过到对岸,这个船都是要扔掉的。”
照常理的话,我们很难理解,觉得人死了怎么能这么无情。但如果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死了不能复活,如何认识死亡的现象,学佛的人就不一样,就非常的豁达。没学佛的人就不容易过去,人死了活着的人会很难受,死的人并不知道,活着的人却死去活来、痛苦不堪。
如果内心当中有佛法就不会颠倒,知道怎样去面对死亡,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对待活着的人。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人活着的时候不理不睬,死了以后大家都会来,其实对人来讲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人活着的时候,彼此之间应要互相关照,不要等到死了以后再来关照,死的时候就来不及了。活着的时候就一天一天好好地活、好好工作、好好努力、好好用功。跟家里人、自己的朋友处理好关系。孝顺父母,和自己的兄弟和睦相处,朋友之间互相帮助。在学校里尊重老师,在单位里对自己的主管有礼貌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内心当中慢慢建立起佛法的观念,才有办法做到。如果没有佛法的话,往往就会像别人一样,别人怎么做,我们跟着怎么做。别人放鞭炮我们也跟着放鞭炮,别人哭你跟着哭,别人笑你跟着笑。这些都是世间上面的状态。
佛法会讲到一种认识,为什么让我们对人都要微笑?佛法认识到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人也是无常。般若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人是五蕴和合而有,是五蕴的和合。如果人起烦恼,就说明我们五蕴不和了,就会出问题。五蕴和合而有是一种假有。人的生命不能离开五蕴,但人的生命也不等于就是五蕴,人的生命状态和五蕴的关系是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
如果我们非常执着于自己,学佛法就不容易学上去,非常执着于自己的五蕴,觉得自己如何,佛法就不容易学好,人的生命层次就不容易往上提升。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无所谓,不忠诚,不去努力,不去进取,这种观念也是不对的,人的生命状态依然也不能得到提升。只有真正去认识到,五蕴能够让自己觉悟,我们觉悟的每一个念头,日常生活当中的每一件事,我们所有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觉悟的状态,都是应该是正确的。
比如我们念佛,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或是念经、持咒,乃至礼拜,都有很多的功德,很大的功德。有人说这只是一个动作,怎么会有功德?佛的功德都是通过身语意的形式。我们念佛号,我们的意业、口业就跟佛相应。我们礼拜诸佛,我们的身业、意业也是跟佛相应的。所以我们念经、念佛、持咒、礼拜,身语意三业都能够同佛的境界,同佛的三业相应。所以我们的身语意三业都有佛法,就跟佛法相应。佛大彻大悟,是福德智慧圆满的一种境界。只有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达到这样的程度,才能感受到跟佛法相应的程度。如果我们的信心、恭敬虔诚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我们的体会就比较浅。
所以古来祖师大德在佛法上的成就,特别是在佛法事业方面的成就,都是通过自己内心当中对佛法有真正的体会,真正建立起正确的知见并且没有动摇。所以一个人说话、做事,在内心里想的问题完全与佛法相应,他的成就就广大。如果没有这些,我们就是造散乱的业。一天到晚,一年到头都是造散乱的业。造散乱的业,不但成就不了事业,内心也是不清明的状态,都是糊里糊涂的状态,这样不行。
三、发大愿力勤策励,稳定坚固正知见
我们在寺院里的学习生活要有前行、正行、结行。正行就是我们正在努力,正在修行。前行是发愿,结行是回向,正行就是修行。所以发愿和回向都很关键,做你想去做的事情就是发愿。做完回向是把这些功德回向给自己的父母师长,冤亲债主,回向更广大的法界有情。所以发愿和回向都有它的愿力。
如果我们发过愿以后没有去落实,说明在发愿和回向这个过程当中没有真正去努力,我们所发的愿就是一个空愿、一个虚愿、一个不实在的愿。比如我们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果我们真正发了这个愿心之后,你看到所有的人,都会有一种要去帮助他的心。就不会遇到一个人或一件事,认为与自己无关。因为这些人或事都已经在自己的愿力里面了。
二乘里的佛和菩萨不一样。二乘人乐简畏繁,自己用功修行解脱。大乘菩萨发的愿,是以度人为主,以度众生为目的。发了愿之后接下来怎么努力,怎么用功,怎么修行,怎么发心,怎么下手,怎么用力,这都要有个学习和用功的过程。
这些过程都是同我们的身语意三业相关的。我们说话做事,内心当中的起心动念,一天到晚都散乱怎么办?所以寺院里针对散乱就有了规定。早上四点到晚上十点,哪一时,哪一刻,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怎么用功,都有规定。让自己的身心不能散乱,让身心符合佛法的状态和规律,就要培养和训练这样的一种能力和规范。在山下的居士没有这个条件,但是过一段时间,过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到山上来熏染,在山上来学习加油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时间一长,烦恼就现起,邪见起来都是不易去掉的。
佛法讲正知见很重要,如果没有正知见就会有邪见。邪见就是错误的见解和认识,所有一切问题自然而然就全部都错了。所以,在寺庙里亲近三宝学佛法,就是要不断地建立和薰习佛法的正知见,明了我们一天到晚的心念,察觉我们每时每刻身语意在造什么业。
假如今天起了一个不好的念头,做错了一件事。并不是让我们一天都要来察觉哪里不足,不足固然要去察觉,更关键的是我们一天当中动了哪些善念,做了哪些善业善事,做了哪些善语善举,也就是说了哪些好话,做了哪些好事,这才是最主要的。这都与人的用心有关,修行就是累计善业,身语意的善业不断在累积。累积时间长了,自然内心的力量就源源不绝,力量就很强,如果不是持续无间断地在努力累积,这个力量就若有若无,这个状态就不好。
所以我们学佛法,一方面要破自己的我执法执,一方面要薰习建立佛法的稳定坚固的正知见,如果这个稳定坚固的佛法正知见建立不起来,即使学了多久也有可能退失。只要有真正的正知见,在自己内心当中产生了作用,产生力量,真正照着佛法去实践,我们整个人的生命和成就就非常不可思议。
所以佛法是一个实践的宗教,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宗教,这些实践都是能够落实的,八万四千法门,种种的方法,就是要告诉我们如何下手,如何用功,如何来校正自己身语意的行为。在这方面,只要我们大家互相探讨,互相总结,有了这种心愿后不断去互相的交流,一天一天去做,就会越来越好。以此给大家结个善缘。
阿弥陀佛!
本文为2011年03月23日学诚法师在龙泉寺传授皈依时的开示。
(xinsu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