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早斋开示]之第二十一:对治躁动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各位同学、各位同修、各位善男信女:

我们常常听说现在是一个烦躁、躁动的时代,烦躁、躁动的社会,为什么会躁动呢?就是发展得快、变化得快,社会发展得快,时代变化得快,我们人的进步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那么躁动,他就会产生不安,就会产生恐惧,就会产生挂碍。这些现象的发生,人就要去表达、就要去说,所以他就会有很多很多的语言的垃圾。

《易经》里面说,“躁人之辞多”——就是喜欢说话的人,说很多很多话的人,这种人他叫做“躁人”,就是他内心躁动的表现。那么躁动呢,他旁边一个“足”字,喜欢跑的人也是“躁人”,喜欢动、喜欢乱跑的人,也都是一种“躁人”。那么“躁”,烦恼名为烦躁,恼乱。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就会烦躁,就会恼乱。就是让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失去正念、失去正知,就是没有了正知和正念。

如何让我们内心宁静、安宁?外在的安宁,内心的安宁?内心安宁了,外在才安宁;那外在的安宁、外在的宁静,也会影响到我们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安定。这些安宁从什么地方来呢?就从佛法而来、从智慧而来、从慈悲而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说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如果我们人有了智慧之后,内心当中就没有挂碍,内心当中就没有恐怖;内心当中没有挂碍、没有恐怖,就是没有担心;没有挂碍,内心就会安宁。

那我们担心什么?我们恐怖什么?我们挂碍什么?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担心不安全,担心我们会死,突然间会死,地震了、车祸了,遇到种种的灾难,或者说生病了,食物中毒了等等。不可预测的因素,不可预测的病和死,这种安全方面的原因,担心、害怕。那有些人没有这方面的担心、没这方面的害怕、没有这方面的挂碍。怎么样来判断有或者是没有?因为有些人他没有预料到、没有想到说自己会死,那比如说我们过了一个小时,那可能很多人会死掉。那这个时候你会不会挂碍、会不会恐怖、会不会担心。如果说我们知道这个小时里面不会死,那他就无所谓。那我们再放长,我们一天、一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六十年,那可能在这五十年六十年当中,哪一天哪一刻会死。我们常常会认为说,这几十年当中,还很遥远。那么真正我们越走越近的时候,你看世间上面很多这种要死的人,生大病的人、要开刀的人,他还是有很多很多的担心!很多很多的挂碍!

我们在小的方面来说,就是眼前的担心、挂碍、恐惧。担心——比如说这个饭菜会不会冷掉,要担心;自己有没有一个好的座位,那可能也是有担心;今天上午这种活动的安排会不会符合自己的心意、自己的想法,可能也是一个担心;种种的担心、种种的挂碍。那么有些人担心、挂碍说,我做了这个事情之后,别人会怎么看我;没有做这件事情,别人会怎么看我。那有些人就很在乎说,我这个出勤率比较高,比较正常,别人会怎么看我,如果出勤率比较低那就不正常,别人会怎么看我,就会比较在乎。有些人就比较无所谓,说我自己怎么做,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都是不同的心理。那有些人就很担心别人会怎么看自己,生怕有一点做得不够、做得不好,别人会批评,法师、上位的人会批评,会说自己,可能担心的就是这些,挂碍的就是这些,害怕的就是这些。

实际上我们要对治烦恼,这些烦恼的特点——“躁动”,“躁动”的特点——恐怖、挂碍,话多、乱跑,就要靠智慧。智慧我们常常讲,也常常听到说智慧。我们也常常听到说智慧不是一个概念,智慧也不是一个符号。我们学佛法、我们学经论,其目的就是要为了要得到智慧,其目的就是为了要得到慈悲。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增长我们的智慧。比如说我们在一个道场当中就非常容易增长我们的智慧,培养我们的慈悲心;离开了一个道场,不在这个道场,我们的智慧、慈悲就不容易培养。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一个道场,几百年、上千年,里头都有人修行。就像我们龙泉寺的道场来讲,虽然可能说有若干年中断,但是这种的力量,它会持续存在。所以我们一个道场就像一艘佛法的大船一样,佛法的大船,它永远都是在行驶的一个过程。有些人到庙里面来,一天,他就下山了,就是说你在这个船里面,你只坐了一天的船你就下去了;那有些人在这个船上他就过了一年、有些人可能过了十年、有些人可能过了二十年、有些人可能过了三十年,但这个船它一直都是在走,那它走就要靠一种力量,这种行驶的力量。

那我们佛法行驶的力量的体现就是智慧和慈悲,大乘佛法的力量就是智慧和慈悲。我们怎么来体会,我们有智慧或者是没有智慧?比如说我们吃馒头,可能我们就分别说这馒头是淡的、或者馒头是甜的,看你怎么想,这馒头是不是发酵得比较好,或者说这馒头蒸的是不是不够熟。有些人可能很在意这些,他就担心符不符合胃口,那有些人担心说我是不是喜欢吃,有些人担心说我吃下去这营养好不好,他都会种种的作意,种种的担心、挂碍。如果说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我们一个修行的人、用功的人,你如果能够看到馒头,你能够想起这个馒头是面粉做的,面粉是小麦做的,小麦生产商,大地……我们吃了这个馒头之后,我们人才能够活得下去,活得下去,我们才能够做事,我们才能够修行,我们才能够用功,我们才能够办道,能够发挥作用。那这个馒头能够做出来,放到我们的眼前,我们能够吃到,那需要很多人的努力,需要很多人的劳动,需要智慧,也需要慈悲心。

怎么讲需要智慧,需要慈悲心呢?如果人没有慈悲心,那你哪有那么容易能够吃到不要钱的馒头?那就是因为有人供养了、有人布施了、有人给你做、有人做好了,送到你的面前,送到你的嘴边,你才能够吃得到。那为什么会有人发这种慈悲心呢?因为他有智慧,他有智慧说,我做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我做这件事情是有价值的,我做这件事情对远离痛苦、获得快乐是有帮助的,是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有帮助的,所以他才会去做。

所以我们一个人有智慧、有慈悲,他时时刻刻会给周边的人带来欢喜、带来快乐、带来便利,那这就对了。如果我们经常给人带来麻烦、给别人带来苦恼、给别人造成障碍,这就是没有慈悲心、没有智慧的表现。因为智慧和慈悲,是内在的一种任运、自然的一种能力、一种力量、一种作用。那么他内在有这种力量、有这种作用,他都是会从最小的开始来落实的,他时时刻刻都是会在自己的身语当中去体现,并且是会有实际的效果的。如果没有实际的效果,那都是“躁人”,就是轻举妄动,乱说、乱动、乱做,那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慈悲的表现。

刚才我们谈到说你吃到馒头,你就能够联想到大地,你就能够联想到天空,你就能够联想到太阳,你就能够联想到雨水、雨露,你就能够联想到一切;那反过来说,更进一步说,我们听到的佛法,那些佛菩萨、祖师们代代相传,他一直在流传下来,从释迦摩尼佛的悟道,一直流传下来,有很多人去学,有很多人去修,有很多人证到这个佛法。

那我们常常讲正皈依法,皈依三宝正皈依法,那正皈依法很重要,真正我们要皈依的是法。所谓正皈依法就是说,我们所有的身语意,要跟佛法相应。跟佛法相应的时候,他就不容易躁动,跟佛法相应的时候,他所作所为,就不是说为了要得到外在的肯定。外在的肯定,是比较的,是不究竟的。乃至是世间法的,是世间的尺度,不是佛法的尺度。那世间的尺度和佛法的尺度是不同的,这个着重点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必须要来得到佛法这个尺度、佛法这个标准。所以我们整个学佛法的一个过程,就是来掌握佛法告诉我们的这些尺度、这些标准、这些方法。

那么我们常常在意外在的这些评判,有时候外在会给你评60分、70分、80分、90分,那我们的心也会一直在起伏的整个的过程当中,或者说我们整个过程,做一件事的过程,一整天、一整年、乃至你的一生,都是会在这种起起伏伏、忽高忽低的过程当中度过的,那就是不平等。不平等就犹如我们这个船走到海里头,海里头有很多的波浪,那我们心里头也是有很多的波浪,波浪的本体、波浪的本性,它是水,再高的浪它的本性也是水。水是平静的,如果恢复到它本来的状态,它是平静的。它平静才会有很强大的力量,才会能够来运载。

那我们内心起伏很严重,这种力量就降低,那么我们靠自己个人的力量是很难的,就犹如我们一个人坐了一叶扁舟一样,大海当中,最后你肯定就不知道这一叶扁舟到底驶向何方,你根本不知道往何方飘,最后肯定就死掉了。如果我们坐的是一个万吨巨轮,那他这种可靠性就很大。所以一个道场就是因为有很多人用自己的智慧,有很多人在用自己的慈悲,有很多人在修智慧,有很多人在修慈悲,才能够让道场保持安宁。

所以智慧和慈悲也是修出来的,它本来也是具足的。我们可以让它恢复出来,恢复成这种力量,就是让我们躁动的心态平静。然后你真正去观察,去观察我们的所作所为,会对现在的人,对未来的人,对眼前的人,对我们看不到的人,产生什么作用。这样你说话,你做事,乃至你不说话,都会产生作用。比如说你对别人很关心,那种表情,那别人会有一种感应,就会有作用;你如果对别人很冷漠,那也能够产生一种作用;对别人很排斥,也会产生一种作用;如果一个内心有慈悲心的人,那他这种对别人的一种作用、帮助都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也会很大。

我们常常讲,大智慧、大慈悲。那大智慧、大慈悲,是从小智慧、小慈悲开始修出来的。一点一点修出来的,一点一点用功用出来的,他不会无缘无故的。因为有了智慧,他就能够对整个的过程,对他的起因,对他的后果,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就没有这些障碍,没有这些挂碍。因为他有智慧,他也就是有观照,观照人的生前和死后,人的生命就不是一个阶段性的。没有生以前,不是没有,死了以后,也不是没有。生了没有生,然后我们生出一个人来,从无到有;那死了以后,再转世,那我们常常觉得这个是从有到无。一个是从无到有,一个是从有到无。

那么我们从出生到死亡,从死亡到出生。我们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所以这个人的生命,他本身就是佛法的观点,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常不断,不生不死。就是怎么来观照,怎么样子从我们的心心念念中,感受到内心的一种力量,内心的一种平静,内心的一种祥和。如果我们一直假设一个自己想不开的问题,说我们没有出生以前到底有没有?没有的话,那怎么会变成一个人?和我们死了以后到底会不会存在,是一个道理。

那如果我们现在能够存在,过去能够存在,未来也能存在,它三世不是割裂的,它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那我们有了现在,肯定有过去,有了现在就肯定有未来,那么这个过去、现在、未来,它都是连贯的。那一个人和一个人是连贯的。那我们人的行为和其他人的行为,也是会有关联的,那我们是否能够看到,我们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和佛菩萨这些圣者的行为的关联性?我们只有感受到有关联性,我们才能够与这些圣贤相应。因为所有的圣贤,他所用的这种心、这种方法、所做的事,和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所用的心。从他的本质上面都是一致的,都是智慧和慈悲的写照和体现。

智慧既是让我们观照到从有到无的一个过程,同时也能够让我们观照到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就是从无到有他能够观照到,从有到无他也能够观照到。那从无到有,比如说我们还没有出世,乃至说我们的父母还没有出世,那我们人跟父母有这种关系,那生命就有关联了。人有弟兄、姐妹、朋友、同学、同参、同道,这些都是有种种关联的,他不会无缘无故的。那这些关联就要你去慢慢观察说,自己本来还没有出生,父母还没有出生,父母的父母还没有出生,怎么样来关联呢?

同样如此,我们死了以后还要往后关联,那慢慢慢慢,我们的生命的格局它就会不同了,他对很多的问题,对很多意义的认识就不一样了。他就不会在乎说,我今天吃得好一点,或者说吃得差一点,穿得好一点啊,穿得差一点啊,他就不会在乎这些东西。就是不会在乎世间上面的名言、概念的假像。他真正所养成的是内在的这种穿透时间、概念的一种能力,这个才能够解脱,才是解脱。你没有穿透时间、概念的能力,那你处处是障碍。肯定的,你看到这也不顺,那也不顺,都是不顺,人就麻烦了。

那解脱就是解脱这些,这些不是说让我们放下我们就能够放下,让我们提起来我们就能够提起来。只有对这些缘起的假象,以及缘起的本质真正的观照清楚,我们才有办法做出很正确的、很恰当的一种反应。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说缘起”。缘起就是这种智慧的具体的体现,我们对眼前所有的一切不执著,那我们就能够观照到,他的变化、他的无常、他的不真实,那我们就不会产生执著的心理、贪著的心理。

同样如此,我们要能够观察到,所有的这些缘起的组合,它是怎么出来的,他是怎么发心的,怎么成就的。那就是因为有人去发心,有人去行动,有人去安排,所以它就出现了。那什么人去安排,什么人去发心,什么人去行动。为什么会有人发心,为什么会有人去行动,为什么会有人去安排,为什么这些缘能够凑在一起。它就会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家做这个事情,他的价值的认同是一致的,所以他认为说他这样子做是对的,这样子做是好的,所以大家才会做在一块、说在一块。那如果说你认识不到,那就是很难的,就体会不出做这件事情的本质的意义。

我们在世间上面,你这有钱的人也好,有地位的人也好,有豪宅的人也好,或者说有名车的人也好,这些都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皈依处。我们在佛门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大家,几十个人、几百个人,乃至上千,一千个人、两千个人、几千个人,大家能够和合,大家能够相安无事,他靠的是一种佛法的力量,他才有办法做到的。

如果没有靠这个佛法的力量,他是很难做到的,他内心就躁动。躁动,大家都这样就容易产生问题、产生冲突。所以,我们学佛法,不是说去学一套佛法的名言、概念,当然我们也需要佛法名言的概念,让我们养成正思维,让我们能够具足正见,让我们能够对佛法有正知,并且又能够保持我们的正念,这样才能够养成正定,才能够开发正慧,这个才是很关键的。那如果,我们学来学去没有办法启发我们的智慧,没有办法增长我们的智慧,没有办法培养我们的慈悲心,那我们的这种用功,我们修就是会很成问题的。那肯定会修不下去的了,这个路肯定是会走不通的,这路会走不长。

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慢慢慢慢,自己都能够感受得出来。因为人的智慧增长了,慈悲心在扩大了。那么,他对外在的这些事、这些物、这些人,都了了分明,都清清楚楚,他知道怎么办。他知道说自己说什么话会有用,什么话不能说,什么时候说,跟谁说,在什么场合说,怎么说都很清楚。那你只有这种足够的智慧和慈悲的力量,你接受到这些信息,才不会让我们内心当中产生障碍,如果不是的话,那可能你听到一句话,你这人就完了,你这人就瘫痪,就足以让一个人的身语意三业失去正确的动力,你就恶念,或者说你整个的系统不起作用。就是谁给你说一句好话,或者谁给你说一句不好的话,谁表扬你一句,或者谁批评你一句,那可能我们整个的身语意三业的系统都乱了,那这个就是我们修行没有功夫的表现。

所以大部分的人刚刚用功的过程当中,他需要鼓励,他需要培养信心,原因就是在这里——培养信心、多鼓励,人就比较容易有这种欢喜心,就容易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一种心态。但是你光靠这个是不行的,光靠这个是不会长久的,不可能说你做一件事情,要旁边一个人一直给你说好话,表扬你。那一次、两次、三次,一天、两天、三天,听久了你听烦了,你也不想听了。我这是做好事,你老表扬我,是不是很虚假,你会产生内心另外的一种感受。

那你只有真正了解到,我们做这个事情是不共世间,是跟佛法有关系的。做这个事情就是来实践佛陀的教诲,就是来实践佛陀的大乘佛法慈悲和智慧的法门,你只有从内心当中真正认可,然后你认可别人、我们周围的人,大家也是在做这件事,做这件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要成佛、要究竟远离痛苦,得到快乐。我们去帮助更多的人,也都是我们的责任义务之所在。所有的这些我们慢慢慢慢去熏习,那整个熏习的过程当中就能够让我们的智慧和慈悲不断得到增长。我们这种听经、闻法、阅藏、研究教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来证成这种理论的正确性,这种观点的正确。这是最主要的。否则的话,全部都是心外求法,最后会越走越远。

那我们刚刚开始,不容易把这个功夫做得很好,用得很深,那你在一个团体当中,在一个班里头,你跟出家、学佛比较久的同学、同修学,跟他一起做,一起努力,然后慢慢慢慢就会进步,那绝对不能好高骛远。好高骛远,你脚就不踏实地,脚不踏实地最后就会落空了,只有脚踏实地,慢慢一步一步去努力,对这些出家的宗旨,学佛法的这些宗旨,这些目的,以及它的意义,乃至我们的一生,乃至我们的生前死后,都想得非常清楚。那么我们的着眼点,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就是会不一样的,那肯定会不一样的。那我们对周边的人和事,对我们道场和佛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会有更加正确的了解。然后慢慢慢慢我们自己整个的身心,才能够置身于这样一个佛法的环境当中去,那我们人跟环境不可分离的。你就会感受到旁边会有很多很多人在支持你,在帮助你。

如果你能够感受到旁边有很多很多的人在支持帮助你,这就是佛菩萨不可思议的感应,就能够成就一切事业。

本文为学诚法师于2011年9月12日在北京龙泉寺所做早斋开示的录音整理稿。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