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早斋开示]之二十二:勿忘初心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今天是国庆节,也是我们法会的第一天,见行堂从09的国庆节开始启用,到今天刚好两年。这两年变化很大,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在这两年当中我们也办了各种各样的法会,大大小小的。

我们到寺庙里面来,很重要的就是勿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掉最初的发心。在寺院里头总是一直强调这种发心,因为你的发心就是与社会上面不一样的地方。社会上面我们工作他是讲条件的,讲报酬、讲待遇,佛门里面就是讲发心。发心就是动机,就是来寺庙里是个什么动机,是个什么原因,你是什么原因来寺院里学佛、参加活动、当义工,乃至出家,必须要搞清楚原因。因为有了原因,你才会有自己的行为的造作,行为的造作最后才会有相应于自己的发心的结果。

佛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的前提必须是正知正念。佛是正等正觉,我们成佛也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的基础就是正知正念。如果我们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发心,或者说自己不知道发了什么心,而在庙里面工作,就很难住得安心、住得安稳,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是要做什么。庙都是根据佛法传承下来的,佛法是佛陀觉悟出来的,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觉悟出来的,他觉悟的境界是圆满的、正确的,佛法里头的八万四千法门,种种的修行的法门、修行的方法,都是最后要达到觉悟的一个境界。因为佛陀完全达到了这样圆满的境界,达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那我们现在的发心、修行、努力,直至照着这样的方法、路子,通往我们生命的觉悟的境界。觉悟就是要靠佛法来用功。

昨天看到庙里面各个方面的义工都在发心承担,有人把台式的电脑都搬过来用,很笨重的,但大家做得很欢喜,很开心,原因就是认识到了、体会到了承担、集资粮的意义,所以他就有一种快乐、有一种欢喜心,这就是人的最初的发心。可是我们时间一长,一个法会、两个法会、三个法会;一件事、两件事、三件事;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年、两年、三年,慢慢慢慢我们最初的那种发心就会淡忘掉,乃至就会忘记掉,或者说丧失掉,就没有了。

我们要见一个朋友,多少年没有见到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者说你的亲人、父母啊、兄弟啊,你心里一直想去见,你这种发心,希望要见到,一种期待,见到之后充满欢喜、快乐、愉悦。但是如果是一家里头的人,天天兄弟姐妹父母在一起,看久了,就看烦了、闹矛盾,家庭闹得不好。很多都是如此的,为什么呢?初发心忘记掉了,他不知道说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恩德有多重,他不知道大家是一家人,他忘了,或者说这种力量很弱,然后慢慢人们就闹分家,闹矛盾,闹得不和合。人有这样的习气和等流,这些等流会带到庙里来的。

你刚刚来做事、刚刚来有一种新鲜感,就是你有这种初发心,时间长了,就坚持不下去,发心就坚持不下去。怎么办呢?有相当多的人就不断再去找新鲜的东西。我们佛教有三大语系,藏传、南传、汉传,各个宗派,那去接触接触以后,一天两天三天,一年两年三年,慢慢慢慢又不会很认真地去深入,最后也感觉不到佛法有什么新鲜,佛法有什么作用。

但是人都是需要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慢慢去成长、进步的,只是说这种过程不能太长,这种进步不能太慢。可能我们千山万水,跑很远的地方,听到某位法师告诉你一句什么话,你听了之后很有受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付出了很多代价,花了很多钱、时间,很辛苦,希望自己得到一个好的教授。如果我们一个人信心具足后,就会觉得这个法师给自己讲的确很管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可能觉得,某某法师告诉我们什么法类,已经听过无数遍了,我也知道,白跑了,这就是完全不同的发心。佛法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学问、文化,它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过程,一种经验的积累,只有真正去实践过才会有这方面的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我们在这个团体中,别人给我们说一句好话,我们就会非常高兴、快乐;别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就会非常痛苦。别人的语言为什么对我们影响这么大?因为别人的语言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情绪。你内心善法起来就快乐,烦恼起来就痛苦。你的痛苦是因为你的烦恼引发出来的,自己的烦恼引发出来是因为你去接受了外在的信息。人一天当中,眼睛看到,耳朵听的,吃的,呼吸的,非常多的东西被六根采集到,所以心里一直处于变化动荡起伏的过程,根本自主不了。我们内在只有建立很坚固的对佛法的信念,佛陀二千五百多年来宣说的佛法的信念,然后要通过长时间、无有间断的、勇猛精进的去落实、去实践,最后我们才会有可能,才会有力量慢慢慢慢去体会什么是佛法。如果我们真正的佛法的信念没有建立起来,那我们的心跟法是分离的,内心是没有力量的。从山下坐车到山上来,2个小时,3个小时,坐地铁、换公交车、走路,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都是可以去体验佛法的。我们对三宝、对道场有这种仰望的心、希求的心,对自己就会有很大的策励作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在散乱、放逸、起烦恼,一次、两次、三次,就会觉得:这路这么远,这么辛苦。慢慢就会退心。

我们在佛门中常常讲:什么是佛法?就是你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我们在社会上面,吃饭的时间都很难保证,早晨也有六点,也有七点,根本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庙里面都是准确的时间,六点,一年365天都是六点,准点,社会上面很难比。我们用斋时大家不说话,大家行堂,非常专注地吃,也很卫生,也不浪费粮食。最主要的就是大家没有这种比较,没有这种分别,都是一样平等。那在家的时候,你在社会上面就不一样了,这种分别、比较,这种吃的饮食的结构,人的穿着,人的住房、人的用品用具,手机车辆等等,人都是在这种比较分别当中,引发诸多的痛苦。那我们在社会上面,在寺庙以外,你很难说,你吃饭的时候,很准点很认真,心无旁骛,很认真地在吃,那可能你一边吃饭,一边在想事情,一边在谈工作,一边在应酬,一边看报纸,而且一边看电视等等。都是很难很专心地吃饭、好好吃饭。睡觉也是一样的,我们睡觉也是很难正点的,庙里边九点半,十点,大家就休息了,按板止静。在社会上面是很难做到的,单位里面的事,家里头的事等等,耽误、牵挂,你都要去考虑。这个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两件事情,实际上面我们都很难把它做好,更不要说吃饭睡觉以外其他的事,那更是没有谱,没有边。

在佛门里面,你只要在庙里头,把过堂、挂单、休息做好,这个做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大家做早晚功课,出坡劳动,都是一种修行,都是让我们内心无序的状态变成有序的状态;内心不规范,让它规范起来;内心散漫,让他专注;内心非常孤立、孤单,让它处在大众集体的生活当中,就会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快乐。内心以自我为中心,处于一个烦恼状态当中,让自己体会到僧团的平等,大家的平等,那这个心、心态就好了。心态好了,你的问题就没有了,人就快乐了,人就健康了,这些种种都是能够体会得到的。

苦集灭道名为四圣谛: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谛就是真理,圣就是圣人、佛,佛菩萨的真理,它不是世间上普通人的真理。苦有苦的真理,如果明白了痛苦的真理和快乐的真理,掌握了痛苦的真理,掌握了快乐的真理,那么你才会去掉痛苦,才能够得到快乐。如果你知道了痛苦的道理、真理,你知道了快乐的真理,但你没有把握住,那你一样痛苦。所以不等于说,我们一个人知道苦集灭道,知道佛法(就能够把握),这仅仅是知道佛法里一些名相,一些概念,一些知识。所以,知道跟把握是不同的。把握,也就是说自己有,自己已经掌握了这种道理,掌握以后,我们自然知道怎么办,怎么为人处事。如果我们很多事做不好,很多工作做不好,就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对于佛法的真理没有把握住,在庙里面就很难坚持,初发心忘记掉。

我们一个人,手握起来是一个拳头;拳头舒展了,就变成五个指头,一个人有时候就看到五个指头,有长有短,那么就会起烦恼;如果你认识到这五个指头合起来是一个拳头,它是一体的,你的思考就不一样了。一个拳头,你如果给人家捶背,给人家做按摩,这个就很好;拳头去打人,那它会有相反的结果。这些都是跟我们人的心有关系的,它不在于这个手指头本身,它有善有恶,是因为我们的心产生的分别,产生的比较引发出来的。

我们做一件事,在家也好,在单位里面也好,在寺院里面,你只有认识到说,这件事的过程当中,这些人,这些物,这些条件,它是一体的,也就是必须要具足这些条件,才能把这件事情办好,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办成功,那么你就会考虑到说,这些人、这些事,对我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你想要把这件事情办好,他也想把这件事情办好,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第五个人、第六个人,都一样,大家共同发心想把这件事情办好,这非常重要!你必须有共同的发心,才会有共同的行为,才会有共同的结果,在此过程当中你才能够去克服种种困难,解决种种问题,化解种种矛盾。

这些都是人内心的见解了,也就是二千五百多年来的佛法如何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头活起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用出来。我们常常讲要活学活用,如果用不出来,就说明我们没有学好,没有掌握到要领。没有学好,没有掌握到要领,我们就非常容易用佛法的一个概念给自己、给别人贴上标签,这个用佛法的话来讲,就是一种法执,实际上不是那么一回事情。

所以到寺庙里面来,最初的发心最最关键。我们也常常听到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那我们当居士,当义工也如此。有不少人说到刚开始自己怎么精进,怎么努力,怎么发心,最后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在动荡,以后心就越来越微弱了,乃至发不起来了,这都是因为自己忘记了学佛和到寺庙里面的一种原因。

我们一个道场、三宝,固然需要大家的护持,但是我们在护持的整个的过程当中,也是我们修行的、积资粮的机会。我们在一个道场当中,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因为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当然有很多很多的事需要去处理,才能让道场运转,才能让这个事业顺利发展。这样就需要有人去规划,去设计,需要有人去负责执行、落实,需要要有人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在各个的工作岗位上承担,都是很重要的。就说一个楼房来讲,你要有设计的人去构思这个房子怎么做,同时也需要画图纸的人,把构思、理念、想法,变成一个施工的图纸——施工图,有这个图纸,还要有人去买材料啊、有人去建设、有人去把握这个工程的质量,去督工,工程的监理等等,都是需要的。最后他要落实到每个细节,每一块砖头、每一块瓦片,都要很认真的去清洗。那我们做一个楼房,必须很清楚,自己在这个楼房的建设过程当中,你承担的什么?你是设计者、管理者,执行者,还是具体的工作者、建设者?也就是你是当设计的人员,还是当管理的人员,还是当工人,具体的承担?实际上搞设计的人也是工人,搞管理的人也是工人,他是一个工头,管很多很多的工人。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你在一个团体当中是什么角色,就做什么事。管画图的,要确保图纸的准确无误,能够设计出来;搞管理的人,你要把下面的人员组织好、管理好;施工的人,工人,每个环节就要认认真真去做。修行就是这么修出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内心所缘的一些境界,然后再从我们自己内心当中来看待,来收回到自己的内心。

你的一生也是要去规划的,没有规划怎么会有光明的未来?怎么会有光明的前景?怎么会有辉煌的业绩?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的,所有的都是需要去规划的。发心都是一样要规划,然后都要去落实的。佛法是讲缘起、讲因果的。因果和缘起紧密相连,它不是注重眼前的。所以我们做的这些事,包括做的这些楼房,包括我们做的这些文化事业,不是无缘无故能够出现的。都是要有人去用心,去设计,去规划,去执行,去落实,去干,我们到庙里面来学习,就是学习这些内容,学习一件事我们怎么来做规划,我们怎么来执行,来落实,来安排,最后怎么找到具体的人认认真真去干,脚踏实地、有条不紊,一个细节、一个环节、一个步骤,把他弄好,人才会进步,这非常重要,这都是练我们的心。换一个环境,很难找到这么多人,大家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宗旨,首先就很难做到。我们道场有这样一个环境,硬体的环境、软体的环境,等等,都逐步逐步具足,有了这样的氛围。这些都是我们修行佛法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佛法的展现。

所以,佛法、佛教,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所谓完整的概念,包括深跟广。深是我们自己内心中对佛法的觉悟,以及自己的觉悟与佛是否一致。广就是包括一切。所以佛法、佛教不是你自己所认为的佛法,“佛法应该怎样,应该怎样”,我们常常听到:“这个庙应该怎样,佛教应该怎样”,如何,这是你自己个人的认识,不是佛教、佛法本身。你个人的认识,你怎么想都可以,但是你想的只有跟佛法的真理符合,只有和佛教现实的缘起相符顺,才有办法去落实。如果想的不符合,就没有用。

同样都是人,同样都是一棵树,树跟树是不同的,人与人也不同。银杏树结银杏果,栗子树结栗子,你想要松树、柏树长出银杏果,长得出来吗?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人不能攀比,就像树跟树不能攀比,是同一种原理。你本身不是这种材料,你非要做什么,最后什么都干不成。你是什么材料,做什么用,发挥了作用,这就是佛法。我们很多烦恼、很多痛苦,都是在一种无谓的分别比较中引发出来的。所以烦恼皆自找,都是自己给自己找出来的,痛苦也都是自己找出来的,别人没法加给你,你不接受,管他讲得天花乱坠,你听了以后,不接受、不动心,他再怎么骂你都不会起烦恼,骂的人都起烦恼了,你听的人不起烦恼;他再怎么表扬你,他可能很高兴,你都不动心,那是没用的。

我们一个人听到人说话也好,听到收音机说话也好,听到电脑说话也好,关键是这些信息你怎么来分类,怎么来采集,这是很重要的。人说话就跟收音机、电视机说话一样的道理,你就听一听而已;或者说你听了之后一定要去接受它、记住它、实现它,这是不一样的。可能我们看电视,看报纸,今天发生什么事,明天发生什么事,昨天发生什么事,听完就完了。如果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佛法,如果这样对待的话,你就麻烦了。那你就没有生活,你就没有未来,你就没有佛法。

佛法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和自己有关的人、有关的事,有关的环境,这些人、事、环境都与你有关,你怎么去面对,怎么去努力,怎么下手,你怎么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成长,这些都是跟我们有缘的。我们去谈很多很遥远的、不相干的,跟我们没什么关系,没有直接的关系,你说好,那个地方也不会好些;你说不好,那个地方也不会怎样。但是我们周围的人,周围的事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好不好就会息息相关。所以佛法讲自利利他,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佛法讲慈悲心,佛法讲人要有智慧,然后,这样慢慢慢慢你就能够感觉到佛法的不可思议,佛法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就能够实现。

这些方面一定要坚信不疑,执行的力量要坚忍不拔,然后你整个工作的状态、用功的状态,都要非常坚固,非常稳定去努力,这也是我们内心应有的准备。内心当中有这种应有的思想准备,才是一个修道的人最基本的心理的素质。外在的整个环境都是共业所感,经常会变化,人、事、物、气候……都是会变化的,内心当中只有树起一个非常坚强的力量,我们才会有生命的宗旨、前进的方向、努力的目标、下手之处,就会觉得生活当中的这些事、这些人,就是佛法的展现,佛法就是要用到现实的人生,就是要用到现实的生活,并且是能够真正起作用的。

佛法不是去否定人生、否定生活,而是告诉我们人生整个过程当中如何来超越烦恼和痛苦,获得幸福和快乐,让我们有一个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一个很好的心态,这样持之以恒,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乃至持续到未来,才会越来越好。

以此祝愿大家,阿弥陀佛!

本文为学诚法师于2011年10月1日在北京龙泉寺所做早斋开示的录音整理稿。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