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早斋开示]之十三:起行不虚 实心求法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要讲的主题是:起行不虚,实心求法。这两句话就是昨天谈的“存诚、立诚”的诠释。人有没有至诚心,其表现就在这两句话:起行不虚,实心求法。

同样做一件善事,心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人天——天人和我们人世间,注重的是善法,要做好事,注重善恶,善心跟恶心。善法有行相,有行有相,恶法也有行相。所以人天的法是注重行相的法。因为有行相,就会有局限;有局限性就会有障碍,很多负面的东西也会出来。同时,人天善法是生灭法,是不究竟的,是短暂的,即便是善法,也是短暂的。

所以二乘人,佛告诉他们说,世间法无论是善法、恶法,都是无常,都是苦,都是空的。对二乘人而言,苦、空和无常就变成非常重要的一个法类。

人天法注重善法,注重乐法,助人为乐;二乘人注重苦法,注重空法,注重无常法;大乘佛法则注重心法,注重心性。人天偏“有”不对,二乘偏“空”也不对,大乘佛法注重发心,发菩提心,注重的是心法。

心法的落实,就是信心、诚心、至诚心。起行不虚,不虚就是实。行要实,求法也要实心求法。如果我们的起行不实的话,那会有什么后果呢?一个小孩,两岁、三岁,刚开始学走路,肯定需要人扶着,不扶就跌倒了;学自行车,后面、旁边也需有人扶着,不然自行车也会倒了;学开汽车,旁边需要有教练坐着,否则就会发生事故。起行的时候不实,就会有后果。如果它是实的,我们会走路了,我们能够骑车了,开车了,即便在人流中穿梭,我们也不会倒了,也不会撞到别人,就说明说,走路、骑车、开车,已经都是脚踏实地了。

盖一个房子也是一样。地基不实,房子就会很危险,一层两层一盖,最后就会坍塌,甚至倒塌,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做一件事情也是一样,人家会觉得:你有没有实力?你这个单位有没有实力?你有这个实力,人家才会找你合作,才会用你;你没有这个实力,那人家怎么敢用你呢?怎么敢跟你合作呢?

那实力是什么呢?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替别人办事,替众人办事,是不是尽忠?谋而不忠乎,就是你做事情尽不尽忠。所谓尽不尽忠就是负不负责任、认真不认真,有没有尽心尽力,叫做“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朋友,与人相处,你说话实在不实在,有没有信用?

“传不习乎?”老师教导我们的知识、经验,以及书本上面学的圣贤之道,有没有经常去温习?因为只有经常温习才不会忘记掉,没有经常熏习,你就忘了,记不起来了。所以我们要求法,要实心求法。“传不习乎”就是求法,就是对法有没有希求。有希求才会去温习,才会去熏习,也才能够现起。如果我们对法没有希求,那么法对我们就不会产生作用。

法怎么样在我们内心产生作用呢?《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妙法,摄念观心,薰成无上菩提大种。”我们听到法以后,就要摄念观心,就是我们要摄住,我们的心要能够把法涵摄住,变成我们的念力.然后我们要常常去观心,观心就是看内心里是不是有这种念力。比如发菩提心,你有没有发菩提心的念力?无常,你有没有无常的念力?念就是铭记不忘,清楚。念力是非常分明、清楚,并且是持续的。“薰成无上菩提大种”,那么,我们常常这样作意,摄念观心,久而久之,就会熏成无上菩提的大种。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能够下手、用功、落脚的。

我们在一个寺庙里久了,出家众也好,居士也好,山下一般的居士要工作,很忙,很羡慕能够在山上当义工;当义工的人想,要能够出家有多好;出家人呢,我们出家要怎样才能更好呢?就是说,有些人觉得在家很忙,忙一些琐碎的事情,如果在山上当义工,就不会有这么大的生活上的压迫;或者说在山上做义工,做的都是与佛法相应的一些事情,他就羡慕了。有些人认为当义工还不够,最好出家,就可以什么都不想了,就可以专门去用功、修法、修行。真正如果出家了,是不是能够做到专门去用功修行呢?这也很难说。如果我们没有摄念观心的话,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心态是认识不清楚的,因为我们内心不实在。

内心不实在的话,比如说,我们常常认为,“这个事情我能不能做得到,能不能做得好?”或者说,“没出家以前很苦,出家以后一样也很苦,出家人彼此之间怎么会这么冷漠?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约束?”经常这么作意。“我身体不好,岁数大了,经常生病。”“这个事情我不喜欢做”,“这个东西我不喜欢吃”,“别人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等等。就是说,我们常常会把一些妄想当成是真实的。如果我们觉得说,作为一个出家的比丘,我们比丘应该要怎么做;我们做一个义工、居士,每天应该做什么,我每天应该怎么去做,我有没有做好,那么我们这个心才是实的。如果我们老去想说,自己要去做什么不做什么,都在这些名相、往事、妄想中去分别,最后一无所成。

我们要求的是法。法,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就叫做“法”,它是要在人上去体现,要在心上去体现,要在事上去体现的。比如每天上早晚殿,每天带头,带大家去出坡,每天带大家来拜佛;别人心力提不起来,你的心力最强,天天如此,那么你就是实的。

你如果说,反正拜不拜佛都一样,我们心中有法就行,拜不拜都是外在的形象,那么这就是妄想。你说,我们工作、做事,工作、做事也是外相的东西,我们不要过分去注重,那我们吃饭不吃饭也是外相吗?你可以不吃吗?不吃饭就活不下去。

所以我们必须把学的佛法落实到实际的行为上面,儒家就落实到身上面去。我们出家、佛法,虽然是强调心性,但心性最后也要落实到人的行为上去。如果人的行为不规范,不能有一种规范的感觉,首先身就不安稳;身不安稳,内心怎么能够安稳呢?

行堂也是如此。我们说,我带大家怎么样把行堂行好,我带大家怎样把大寮的饭做好,那这个一样一样都是实的,因为你从实际出发。

我们常常说要虚心,那这个“虚心”跟上面所说的“实心”,(角度)是不一样的。这个虚心指的是包容心、广大心,恰恰这个“虚心”也是实的。所以“虚心”的“虚”不是空的,不是空心。空心,本身是说不要被这件事情局限住,局限住了也不是说我们不要去做,而是不能说我只做这么多就够了,而要做得更多,这样你才能做得更多。

我们内心当中要有这样一个希求,这是很重要的。内心当中没有这种希求,慢慢慢慢,没有这种心,怎么会有行呢?不可能的。修行就是心和行的配套,心要在行上面体现。

我们心如果发错了,那我们就会把妄想当真实,把虚的东西当成实的东西,都是很可怕的事情。为什么很多人学佛法久了,学得疯疯癫癫的,天天“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他也不知道要去哪里,也不知道要干嘛。他就是听了佛法以后,没有办法去理解祖师大德,善知识说话的理路、心路——他要告诉我们要怎么发心,要去养成我们自己的一个理路、思路,对问题的一种思考,很正确的一种思维方式,然后在我们自己身上身体力行——而是把祖师大德、佛菩萨的,种种的文字符号、概念符号堆砌在自己的思想当中,然后自相矛盾;自相矛盾之后,头脑就混乱;混乱以后,我们又会把这些混乱的符号传递给别人,让别人的心也混乱。

心混乱,就体现不出自己行为的价值,也就起不了行,就是修不了行,就没有动力。所以,我们要起行不虚,实心求法。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