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我们听闻到佛法的殊胜以后,就必须立刻生起实修的心,就必须立刻发起求证圆满佛果的动机和意乐,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听到了、知道了佛法如此的殊胜,但是我们不想要这么好的佛法,就在当下我们都没有这种心,说明我们对佛法的希求(不够)。那这种境界过后,时间过后,我们何时才能够真正想起来要去学修佛法?
法师为我们讲说佛法的时候,法师本身也仅仅是在传递佛法的信息。佛法是佛菩萨悟出来、证到的境界,历代的传承祖师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我们今天所有讲说佛法的法师们,都是在传递佛法的信息。既然法师们都是替佛说法,代佛来宣说佛法,所说的佛法就是佛陀的言教,遵照着佛陀的经论进行开讲,为我们讲说。我们作为听法的人,就不可以、也不应该在传递佛法信息的善知识身上去寻求过失,也就是我们常常所听到的“观过”。
我们(常常)觉得:“这个法师讲得是不是如法,是不是如理,是不是圆满?”那么,你没有听,怎么知道他讲得如理不如理?你没有听,怎么知道他如法不如法?他还没有讲,你怎么知道他如理不如理,如法不如法?我们只有去听、去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用功、实修,这样下去,我们才能够知道这位法师讲的佛法同自己本身相应不相应。
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听闻的时候,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有时候在根本就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我们就会给对方,给我们接触到的善知识下一个结论:某某法师如法,某某法师不如法……总而言之,似乎大部分都不如法,似乎大部分讲得都不可靠,那这就很成问题。
所有的人,所有的法师,不是佛,只是替佛在说法。替佛在说法,他就是佛的法身的遍照,佛的法身的体现。也就是,如果不是佛法,如果不是佛陀的智慧光明,我们怎么能够听得到佛法?如果没有历代祖师大德来传持佛法,我们也听不到,肯定听不到。既然所有的佛法,都是靠法师们来传递、善知识来弘扬,那我们究竟要听什么样的佛法,要听什么样的法师为我们讲佛法,我们才会去实践?
经典上面所有的教授都是佛说的,现在我们还有录音带、光碟,都是祖师大德们讲的,这些本身都是佛法,已经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实践。问题是我们不能发起这种实修的心,这种心发不起来,发不出来,而不是法师们所讲的佛法有问题。佛法不会有问题,问题是我们对佛法生不起信心。
对佛法生不起信心,不在于这个佛法是从什么人的嘴上说出来的,也不在于这个佛法是在什么地方讲出来的,这都是其次的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最初也没有寺庙,他都是在露天讲佛法,很多很多的人都是慕名而来,听了以后都能够受到极大的加持,得到很大的利益,就是把佛法真正听到心里去了。
我们如果不是以这样的一种心态听闻佛法,就往往容易走偏。所谓走偏,指的是我们一定要去寻找一位自己认为各方面比较圆满的善知识,各方面比较具足条件的善知识,这是很多人很多人的一种希望。事实上,在家的佛弟子,又有多少人敢说“我已经找到善知识了,真正按照善知识的教授去实践了”?那么,你找到了又怎么样呢?你是不是修得比别人要好呢?是不是心发得比别人要好呢?是不是对佛法事业的推广、弘扬方面,做得比别人要多呢?你的成绩在哪里?你每天都修了多少法?每天都做了多少事情?
我们读佛经读不懂,不了解经文里面的义理、内涵,原因就是一切从无明开始,以无明为动机、为源头,内心里边的出发点从无明里头发出来。因为从无明当中发出来,你对外在的事情就会很在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里面讲。世间上面的人都是在取相、在着相。因为内心里面容易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的一些外境上分别比较,内心自然而然就非常不容易平静。
不容易平静,就会对佛法产生极其严重的执着。好一点的人会说,“我一天念两万声佛号,一天磕1000个大头,一天念10卷的佛经,一天放生500块钱,烧了多少柱香……”等等。固然,你有可能这么去做,但这又是另外一种取相。取什么相呢?就是说自己做了很多,别人做得不如我,做得比我要少,我自己做得比别人要好,内心高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你觉得对方做得不好,对方做得很差,我有这么多的成绩。而实际上,对方有自己的程度,自己的条件,自己的烦恼障、业障,自己的问题。什么意思呢?比方说,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的水平,你就不能去取笑这个小学生基础怎么那么差,书读得那么不好,只会读那么一点点东西,这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
众生千差万别,根基也是千差万别的,用功也是各各不同的,进进退退,反复无常。我们不能以我们的一些成绩、一些外相去比较、去看待其他的人。你如果以这种心情去比对、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那肯定会很烦恼的,不仅仅你自己本身会烦恼,对方也会很烦恼。因为你在佛法上这么一比对,说自己比别人要好,别人比自己要差,你就有我、你、他、大家的差别;有了我、你、他、大家的这些观念,就会再分出来这个事情是我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你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他的事情,这个事情是另外哪些人的事情……你就会不断产生分别心。
实际上我们到佛门里面来,是要集聚功德、种善根、修正因,那么你这么一比较,反而天天在起烦恼,天天在造作一些远离的因,而不是造作和合的因。那这些都是非常有问题的。佛菩萨看众生都是平等的,万德庄严,器世间、有情世间、正觉世间都是庄严的。为什么都是庄严的?因为没有矛盾、是非、障碍,都是圆融无碍的,大圆镜智。
我们学佛法,就是要逐步来培养这种戒、定、慧的功德,智慧的力量,觉悟的能力。我们觉悟的能力高了,智慧广大,就不会被一些很细小的事情障碍住、束缚住、被它粘住。
不学佛法的人,都是从自己的心情出发,今天心情好,看到的人,所做的事,所接触到的环境,都会觉得非常顺心、非常满意、顺眼;如果心情不好,看到的人、遇到的事、所接触的环境,也会看不惯、看不顺,甚至看到自己家中的兄弟姐妹,乃至自己的父母、老师,都会不顺眼,都会观过,都会起烦恼。
所以人的心情是很关键的。这种心情,如果是从烦恼出发,那答案都是不好的;如果从智慧出发,那这个答、,这个过程、这些境界都是清净的、好的、圆满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佛法是在心地上面用功,是内明,要发明心地,开智慧,而不是在外在去比较,在外在去着相,在外在上面去努力,那些都是不得要领的。
我们人的整个生命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一切的一切,都是圆融无碍的。我们每个人的经历、经验,以及特点、特长,所有的现象,都是同时具足的,都是和谐共存的。任何一个法,任何一个物,任何一件事,本来就是和谐共存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起来不和谐?都是因为人的因素,因为心的因素、业的因素。因为心起烦恼,所以去造作种种的业,感召种种的果报,都是源于人的心,而不是说外在有什么不和谐,外在有什么不和合,外在有什么不圆满。没有的,有的都是内心的问题。
智慧是一种内心的自然流露,是过去、现在、未来一直累积下来,不能切割的、同时具足的。佛的法身光明无处不遍照,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体会不到、感受不到,但我们念的每句经文,都能够说明过去、现在、未来这些佛菩萨的功德。那过去、现在、未来的佛菩萨,怎么能够同时具足呢?比如说,我们念经,大家在这里用功,那么现在是属于现在,现在用功,就因为根据过去佛菩萨的经文、教授来用功修行,所以这种境界,这种佛法是一样的。我们在用功的时候,也都是照佛法来用功修行,虽然现在还不是佛菩萨,我们仅仅在学习、在用功,希望能够很快、更快地成佛,经过若干年、若干生、若干世以后,终于成佛了,就是未来的佛了。我们现在虽然是众生,但是我们照过去佛菩萨的心愿,来用功、修行、办道,未来成佛。所以我们念一句经,本身就会有这样大的功德。
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念一句经就如何如何,就够了,而是告诉我们用功念经不会白念的,是有意义的,是跟未来的佛果相应的,是顺着解脱的道、顺着菩提的道在走。就不会造成我们没有用功的时候,很想去用功;用功的时候,又对自己这些用功的内容、方法,产生怀疑,说自己所做的一切,这些功德会不会白做,是不是能够成为成佛的正因。
那为什么会有这些思想呢?也就是我们的烦恼,怀疑的烦恼、疑心。贪、嗔、痴、慢、疑,每个人都有这种烦恼。要断除这种烦恼,就必须要对佛菩萨、对善知识修信心。我们常常讲修信念恩、念恩修信,因为法师对我们有恩德。那我们要知道,这个恩德何在呢?这种恩德不是虚构的,也不是我们来唱一段赞美诗来赞美的,这是要真正感受到自己有这方面的体会:佛菩萨、善知识,对我们有恩德。恩德跟功德是有一定区别的:功德只是佛菩萨、善知识自己成就的、内证的功德,对于众生份上所成就的种种功德;恩德是我们直接从善知识身上得到的帮助,得到的救护,得到的恩。
我们常常讲,知恩、念恩、报恩。比如说父母对我们有恩,父母为什么对我们有恩呢?是因为父母生了我们,育了我们,培养我们,让我们成才,让我们成人,成一个大人,成一个有作为的人,成为一个好人。父母给我们很多很多,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自然而然,我们一想起父母,就知道说代表一切。而不是说,我们说“父母对自己有恩”,但是有什么恩却不知道,那你就不能算作一个知恩的人、念恩的人。所谓念恩,念者,铭记不忘。心心念念都知道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时时刻刻都会想念父母对我们的恩德。
我们在佛门里边修学佛法,佛门里边的善知识对于(我们)佛法方面的成就,在佛法方面给我们的帮助,让我们成就自己的法身,这些恩德体现在哪里?我们有没有领纳,有没有真正接受?有没有真正感受得到佛菩萨、善知识对我们的恩德?你感受不到,要念恩就念不起来。
比如我们在街上,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可能对我们也很热情,很客气,很有礼貌,文质彬彬,等等,你跟他讲话,讲5分钟,讲半个小时,讲完了各走各的,也只有一面之缘,谁也不认识谁。那我们一天当中,在寺庙里也好,在社会上也好,常常会接触很多的人,一个月接触人就更多了,一年那就非常多了,10年、20年、30年……所接触的人就不计其数了。虽然接触过那么多的人,我们真正能够回忆得起来哪些人对我们最有帮助,哪些人对我们最有恩吗?有时候你要刻意去想:谁对我们有帮助,你才会想得出来,甚至你想出来的那几个人也是很勉强的,觉得这几个人对我不错。更多的情况下,似乎内心里边没有这样的有恩的人——恩人。
我们常常说,对我们进行教授、教诫的法师名为“恩师”。为什么名为恩师呢?他确实有恩啊,他不是一个名词,一个代号而已,名能昭德。那我们怎么来体会,来接受这种恩德,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内心里很麻木,内心里对佛法没有真正的希求,即便(法师)告诉我们佛法,告诉我们在用功的过程当中有哪些问题或障碍,(我们)也不会相信的。也就是说,我们虽然说要学习佛法,而实际上仅仅是说说而已,而不是真正照着经论、照着佛法去实践。
我们要去培养这种信心,时时刻刻都要在内心上面去观察、去调伏自己的烦恼,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态,保持一颗欢喜的心,让我们的意乐能够清净,对善知识给我们的开示如饮甘露,如病人听到医生的教导。我们生病的时候,到医院看医生,医生讲你得了什么病,是怎么引起的,你应该吃什么药,吃的时候还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一点一点肯定要牢记于心,你才会去照着去做,并且要认真照着去做,我们的病才能够去除。对佛门里的善知识也是如此,他真正告诉了我们佛法,那我们要照着去做了。
比如我们大家在这个讲堂里边听佛法,那么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当机众。所谓当机众,我们讲佛法的法师是对大家讲的,更准确地来说,是针对大家的程度,针对大家的问题来讲说的,而不是在这里做一场讲座,讲一套理论,做一个什么主题演讲。做一场报告跟讲佛法,是两回事。讲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要调伏现前大众的心。所以你听的时候,要用心来听。而不是一方面要听佛法,一方面又起一个念头,在观察、思维这位法师讲的是究竟了义,还是不了义。那个时候,你心里面就会有两个念头,一个念头想要听,一个念头在想“我思考、判断一下,到底听还是不听,接受还是不接受,要还是不要”,你自己内心里面都起矛盾、起挣扎,内心里面都在互相过不去,自己的心跟自己的心过不去,内心就不寂静了,那我们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果是佛菩萨,如果一个更高量的法师,他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众生,是一个不如我的人,那么我同你讲话,我的境界就会变低,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即便这个法师可能讲的不是究竟了义,也不会使我们发生很大的问题,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多的情况下,是我们内心能不能同佛法去相应,这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不是说法师讲得如法不如法,是说我们的心能不能同法相应。法师为我们讲的时候,对于我们的问题肯定认识是比较清楚的,比我们自己认识要清楚,因为法师毕竟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门的修行用功,他的体会、体验,我们是不好比的,这是肯定的。
所以我们到寺庙里边来听闻佛法,来用功,善知识对我们的引导非常重要。如果在这个方面没有考虑清楚,没有抉择好,没有消除一切以无明为动机、为出发点的这样一个内心里边的大问题,佛法的要领是把握不到的。
佛教有很多宗派、法门:南传、北传、藏传;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菩萨心愿的开显,彼此之间是相融无碍的,能够互相包容的,不会互相障碍的,是一体的,是适应不同众生根基的。只有这么多的法门,才能够度这么多的众生。而不是说哪个法门高,哪个法门低,哪个法门好,哪个法门不好。只要我们能够接触得到,能够用得上功,能够跟得上法师,跟得上善知识一起去修行用功,都是非常难得的。在现在这个时候,佛法本身就比较衰微,我们能够遇到佛法就很了不得了,就非常不容易了,我们更没有必要去挑剔了。你挑剔不来的,你没有那么多的条件、那么多的资本去挑剔。如果你挑剔,你怎么学?那肯定的。
我们仅仅是单个的人。“一个人”跟“人”是不一样的。如果把我们当成“一个人”或者把我们当成“人”,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人”是整体的,“一个人”是局部的。比如说人,在六道当中可以算一道,人道;狗,是畜牲道。“人”就代表人类的一切,整体都包括了,而“一个人”仅仅是整个人类当中的一员。每个人的经历跟经验世界都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把自己置于整个人类整体当中来考虑,放在整个人类的漫长历史过程当中来考虑,才能够总结出人的规律。
那么人的规律在哪里呢?就是每个人有贪婪、嗔恚、愚痴、骄慢、怀疑等等,每个人都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在所有人身上总结出来的。只要我们在这些规律性的问题上面去用功、去对治,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而不是在每一个人具体生活的小细节上面去对治。那每个人的习性差别是非常多的,比如有些人晚上要12点才休息,有的1点休息,有些10点就休息,有些9点就休息;有些早晨2点就起床,有些3点起床,有些4点5点,甚至有些上午10点起床,都不一定的。饮食习惯也不一样,穿着也不一样,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爱好是五花八门的,习性是非常多的,但是规律都会总摄,好的也可以总摄,不好的也可以总摄,就是从烦恼跟智慧上面来总摄,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虽然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表现的状态不一样,但内心世界是一样的。
我们常常讲,从人到佛,从人修行修到佛,从人道进入佛道、菩萨道,而不是从“个人”到佛。从一个人怎么能够到佛呢?只有从“人”到佛。人,我们就跟所有人都联系在一起,所以才能从人修成佛。我们只有从人才能够真正修到佛,我们如果只有一个人,就修不成佛。因为你所有的福德、善根、功德,都要在其他众生的身上才能够得到,都要跟佛菩萨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得到。(只关注个人,)就是我们思想上面非常坚强我执的一种写照。因为你内心里面有极其坚强的一种我执,时时刻刻只会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最坚强的、最有能力的,时时刻刻都要来凸显自己,来显示自己多么重要,那我们怎么样能够学到佛法?所以我们要学修佛法,就要按照佛法去做。
我们不用担心、害怕还有很多很多不可知的领域,还有很多很多佛法我们没有学到。这个是要一步一步去突破的,烦恼一点一点去消除了。也不用担心岁数大了,很快就死亡。死了以后还会再来的,再来更年轻,比所有人还年轻。本来就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不会生、不会死,只是一天一天过,死了以后还会再生。所以我们也不用担心死了以后会去哪里,也不用担心未来日子是什么样,吉凶祸福怎么样来躲……都是躲不过的。要躲,你就真正去用功、真正去修行,它才能改变。
所以,我们作为人道的众生,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都要考虑到人类的整体:过去、现在、未来,都要在这样一个大的境界里头、大的格局里头,去用功,去思考。
佛法本来是非常活泼的,也是非常自在、快乐的。佛法是真理,真理就能够驱除谬误,就能够让我们越来越勇敢,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有能力去克服种种困难和问题。我们有这种能力——善法的能力,内心(就会)极其调柔,极其慈悲,极其善良,而不是常常像社会上面一些人的暴躁、残忍、绝望、悲伤等等那种能力,那种是负面的情绪。负面情绪的能力有时候也是很强的,这些负面情绪的能力就是烦恼。要把这些负面情绪的东西去掉,然后才能够逐步逐步让佛法的阳光、让佛法的力量越来越显示出来。
我们学佛法的时候,通过佛法来对治内在的无明烦恼的时候,同时也会显示出我们内心的缺陷、问题和迷茫。当一个人了解到自己内心有这么多问题、迷惑、缺陷的时候,恰恰就是认识到了自心,也就是自心确实有这些问题。那么,有这些问题,下一步我们怎么办就很重要了。我们是表现出得过且过的态度、不负责任的态度、不抱希望的态度、自暴自弃的态度、玩世不恭的态度,还是要抱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勇猛精进、依法行持、发菩提心的态度,这是不一样的。我们常常认识到内心有问题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很差劲,自己学了这么久还如此,干脆不想学了。实际上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都不是真正在用功。我们只有在认识烦恼、看到烦恼的时候,去对治的时候,去闻法的时候,去发决定信解、决定义的时候,做决定自己要用功的时候,然后你真正有一点一点去用功,那才能够算数。
有时候,我们可能发了大心,发了菩提心,这种菩提心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法。为众生就不是为自己,为佛法就不是为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想法跟佛法,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护持三宝也好,在做事也好,要用功也好,我们总是希望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照自己的办法去做,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佛法。那我们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同佛法划等号呢?这是很难讲的事情。但是总之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处总是希望符合自己的想法,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不对路,就有问题,那这个是不对的。我们为众生、为佛法,而不是为自己,为自己的想法。我们自己的想法是非常狭隘、零碎、不系统的,甚至都是盲点,生命的盲点。就是说,我们会认为这种是对的,最后恰恰就执着在这一点上,这一点就成了我们自己的执着,很坚强的内在执着,就过不去了。
所以,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更加积极、坦然、有智慧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人生以及未来的一切,我们整个人生的过程是整体性的过程。我们内心的活动、内心的世界,如果非常丰富、完整,我们外在才能够开显出广大的事业来。如果我们内心里边只有极其单调的几句佛法概念,想去度众生、建立教法、承担如来家业,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内充外显,内在没有东西,外在的身语就反映不出来,肯定不能反映。人家跟我们谈话,我们谈不来;人家的建议,我们不能接受;人家的意见正确与否,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去办一件事情,办不通;我们要做的事情,做不出来,很难;人家要到庙里边来学佛法,我们不要说能够度化他,你要说服他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让他觉得你讲得有道理,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只有把自己放在整个人生的整体性当中去考虑,彼此的心灵才能够相通。因为放在整个人生的整体性当中去考虑,那每个人的心都是一样的,心心相印,心心都能够相通,法尔如是。如实了知自心,如实了知自心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我们的能力就一直在培养。我们的这个能力得到了、有了,同时其他人的能力也会得到我们的帮助,受到我们的启发,同时也在增长。这也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谈到的“诸法相即”的道理——“诸法相即自在门”,就是很简单的事情都能够说明很深奥的佛法,这就是华严的一种境界。《华严经》所告诉我们的种种境界,都是重重无尽的,都能够让我们用华严的重重无尽的、诸法相即的思想、观念去认识一切,去认识器世间、有情世间和正觉世间。
我们在学习道次第的同时,一方面要知道道次第的次第性在哪里,同时又要了解在道次第用功的过程当中如何去融贯、融合所有的教法。这是两个问题,两个问题是一体的。也就是自己的心路历程如何去同道次第相应,自己的心真正在道,同时又能够展现出对其它教法的融会贯通。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就会认为我做的这一套才是道次第,你那一套不是道次第;另外一个人说,我这样才是修行、才是如法,你那样子修行不是很可取;第三个人又会有第三个人的看法。那么这就是不善巧了,你拿这个法去跟那个法比了。本来法法都是相应、相即的,只是不同众生相应的程度、相应的缘起点不一样。
佛法的核心问题,在于何时何地能够真正修行、真正修心,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在此时、此地、此刻,我们是不是在修心,我们每天能不能把修心放在第一位。佛法要求我们将这样一种修心、觉悟的能力,贯穿到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从自己的身语意三业上面去体现,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上所散发出来的都是智慧慈悲的精神。我们内在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认识、定解,就会非常容易迷失。
我们最可靠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学佛法,这是第一位的。但是修学佛法、调伏烦恼、积聚资粮,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生生世世、多生多世的事情,所以非常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时间长了以后,我们内心当中才能够慢慢学得比较实在;内心的无明、烦恼、尘垢才能够慢慢得到剔除;内心的烦恼才会逐步得到转化。如果我们非常着急,那么往往会导致欲速则不达,甚至会气馁、沮丧;再往下,气急败坏,乃至不信佛法,都是有可能的,就觉得佛法好像不灵验,好像不是那么快就能够奏效。这都是莫名其妙的问题,都是不应该有的。
所以我们来到寺庙学佛法,一定要认清楚佛法到底是什么,佛法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佛菩萨要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去努力,如何去用功,如何从生命的整体性来审视佛法的价值,来体现人生的过程。这样下去,一步又一步,才能够把个人融入到团体当中去,融入到整个人类的生命当中去。如果在一个团体当中,几十个人,几百个人都不能相融,我们怎么能够去同所有的人相融?是不能融合的。不能融合就是佛法学得不到家,佛法学得不到位。我们执着于外相、事相,没有从内心看问题,没有从理性上面分析问题,没有根据佛法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跟言行,才会这样,也就是佛法学得不好。
今天晚上跟大家讲的,都是根据华严思想的整体性、完整性,来说明我们个人的问题,以及道次第的完整性和它的殊胜。
以此同大家共勉!
(本文为2007年2月21日学诚法师在北京龙泉寺春节法会上的开示,由义工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改。)
(xinsu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