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感悟人生]之五: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一、终极信仰与经验传承

1.建立终极信仰

我们来到寺庙里面,就是来信仰佛法、学习佛法的。信仰佛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外在的表面功夫,做做样子、装装门面,或者说大家聚在一起,念念经、做做礼拜、研讨研讨、交流交流或者出去劳动等就够了。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而不是信仰的内涵,不是信仰的本质。我们对佛法的信仰是完整、系统、究竟、彻底的一种信仰,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谓的信仰。

一般意义所谈到的信仰,一天烧一炷香、念几句佛号、念一卷经等,这些好像就够了。信仰佛法,首要的就是对我们所信仰的究竟目标、宗旨的一种信仰,用现在社会上的语言来讲,就是对终极的信仰,对最终目的的一种信仰。这种终极的信仰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来获得的,也就是必须要有经验来作指导、作引导。

终极信仰不纯粹是理性的,也不完全是理性的。因为理性只是对有形有相、有局限的世俗社会的理解、诠释而已。对佛法究竟目标的信仰,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经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过去的人曾经通过佛法修行,证悟成佛,这种经验累积下来,传递下来,流传下来。也就是说,这些经典以及各种各样的注解,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对我们所信仰的对象——终极目标能够生起信心、巩固信心,让自己的信心不会减弱、不会减退。这一点非常关键,非常重要。

佛陀已经到达了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他实现了终极目标。他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十八种功德,无量无边的智慧、神通、辩才……我们信佛是脱口而出,还是经过认真思索和深入思考后再信佛、学佛、皈依的?或者自己就是去凑凑热闹,仅此而已,这也是名为佛教徒、名为三宝弟子。自己内心对所信仰的佛法内涵目标不明确、迷茫、不清楚,这样下去的话就不容易产生动力。因为我们最后的目标不清楚,最大的心愿不明白,我们就谈不上信仰佛法、学习佛法。

2.师师相承

因为学佛是要成佛,我们要相信通过自己努力修行能够成佛。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的问题、烦恼、业障……应该怎么办呢?这就要我们认真学习,大家一起学习,这非常重要。

为什么这么讲呢?佛法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祖师大德传下来的。法的内涵是通过祖师来传承的,通过大家的努力,才能够把它保存下来,写进书本、经本。我们有很多的藏经、法宝、CD、VCD在流通,这些都是如何传承的?都是过去祖师大德们的努力付出留下来的,如西行取经等。当然过去印度也有很多的大德来到中国弘法、译经。如果没有那些僧宝 ——高僧大德的努力弘扬,这些法宝——佛法就流传不到现在。

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的出家法师,根据佛法来实践、修炼、修心。我们出家的法师跟前辈学,前辈再跟前辈学……因此,修道的经验得以传递、积累。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能够在经典、著述、理论上学习这些文字记载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实际经验。实际经验来自于我们当下能够遇到的法师和同行善友,这些法师和同行善友在信佛、学佛、修道过程中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他们在自己修行过程中累积的,是这个时期经验的累积,更具有指导性——指导、帮助我们解决现在的问题。每一个时代问题表现的方式不一样,但是问题的根源是一样的。

二、自他一体惜因缘

1.了解别人就是了解自己

我们常常讲,了解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们常对人、对事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看不穿,看不透。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 ——每个人的身体构成都是一样的,都长眼睛、耳朵、鼻子、手脚、五脏六腑,整个的身体形状、结构都是一样的;每个人在社会上所念的书也是一样的,小学、中学、大学……甚至每个人说的话也都是一样的。那么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就是每个人内心的起心动念不一样,每个人的行为造作不一样。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这些呢?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处呢?了解别人就是了解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对别人不了解,对别人不理解,就是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不理解。

反过来说,别人有的问题我们也会有。如果我们对别人的问题能够看得比较清楚,就说明我们过去也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现在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能够知道这些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知道如何来排除这些原因,这时,我们内心的功夫就比较深了。而不是说,我们要对具体的每个人所有的生命现象,去寻找它的原因,去了解它的过程,这是没有必要的。所有人的问题都可以归咎到心,归到人心与佛法相应不相应这一点上。也就是,我们对外在的人事物的认识,需要根据佛法的原理去认识、去看待、去检验,依法来判断衡量。

我们在认识外在的时候,自己内心的状态是不是非常平静、祥和、没有起伏,是不是非常自在?内心所出现的是否是一个非常明了、清明、圆满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对外在的事情和问题才能够了解、分辨清楚。否则的话,我们自己内心有起伏,在动荡,是无明状态,那么外在所有好的境界来到我们的面前都会变得模糊不清,都会变成无明状态、动荡状态。犹如一面蒙了很多灰尘的镜子,外在再好的境界、再好的鲜花、再好的衣服、再好的水果等,镜子里所反映出来的都是模糊的状态,都是不好的表相。

2.依师要从依友起

佛法告诉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心,如何来认识自己心上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解决别人的问题,要从自己内心着手;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要从自己内心着手。因为人跟人都是一样的,众生平等。所谓“众生平等”,就是你的问题也就是我的问题,我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有经验、有方法、有这方面的能力,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也有能力去帮助第二个人、第三个人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反过来说,我们自己的经验、能力、方法不够,修行还有欠缺,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时候,我们愿意不愿意得到别人的帮助,相信别人修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我们能不能相信同行善友告诉我们的这些佛法对自己的身心是有用的、有利的?这些方面,我们都要好好去考虑、好好去思维。在现实世界里肯定有好多人修行比我们要好,无论是出家的法师,还是在家的同修,肯定是有的。我们能不能遇到呢?我们周边的人有没有比我们好、比我们精进、比我们努力的?会有的。这些比我们精进、努力,成就比较高、比较有经验的人,他的经验恰恰可以来帮助我们。比如一个小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一道数学题解不出来,他的同学就可以帮助他 ——如果他的同学成绩比较好,知道如何来解答这道数学题,就可以帮助他。

同行之间的问题恰恰是比较相似的、比较雷同的,最能够互相受益。但是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一点,我们常常会觉得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需要找一个非常高量的人来指导自己。犹如自己是小学程度,要找一个大学教授来指导一样。我们自己实际是不够那种条件的,即使我们够条件的话,你也可能听不懂这个课,老师的实际指导作用也发挥不出来。

3.值遇善知识

我们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感得什么样的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本身问题很大、很粗重,他只能针对这个问题讲一些比较简单、有用的东西。反过来,如果我们修行的功夫不断在长进,内心的状态不断在改变,内心越来越细微,越来越清明,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智慧、慈悲就越来越强,资粮越来越具足,我们自然而然就能感到更好的、更高的善知识对我们的指导。这是肯定的。

佛法都是讲因缘、讲因果的。近代净土宗高僧印光大师讲:“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都是因果。佛法整个都是谈因果,有因必有果,有因才能同外缘结合。如果没有因,光有缘,产生不了果;有因,缘也具足,就会感果。我们学佛法的人对法有希求,就能够感得外在的善知识、同行善友的缘。

换一个角度来讲,其他的同行善友、更具量的善知识,在弘法的过程当中也能不断地来凝聚相应的人,这就是人跟法相应。这是对自己在学修过程中更加具体、更加切身的一种引导和指导,而不是说在理论上很高深的一种研究和探讨。理论上高深的研究和探讨是另外一个范畴、领域,这个范畴、领域仅仅是对教理的了解而已,不是真正培养人的信仰,不是真正指导人的行持,不是真正的经验传递。

4.依师依友 种因惜缘

经验方面的传递,必须要有实际的经验,必须要有实际的境界,也就是要有真正的过来人才可以。因为过来人才知道这个路往哪里走,会通到什么地方;过来人才能清楚地知道,什么因感什么果、什么因感果还需要什么缘,等等。

比如说,一个人掉到水里,紧紧抓住一根稻草是不会有救的;我们掉到河里抱着石头,一样也是不能得救的。因为石头也好,草也好,依然还在水里。我们如何才能够上岸呢,如何才能够真正得救呢?要靠船,我们要爬上船才有办法得救。我们需要别人对我们的拯救,我们不会游泳,会溺水,其他人会游泳就能够把我们救到岸边去。

这个比喻怎么讲呢?就是我们去寻找、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具体的人对我们帮助和引导的话,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佛法,拥有了佛法,但是在发生问题的时候,这些佛法就不起作用了。例如烦恼的时候,佛法就不起作用了。如果我们是同行善友,大家一起修学用功的时候,那么你同大家的因缘比较好,有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得到帮助,大家都能够劝勉你、指导你,你就不会被水淹死了,不会出大错。由此可见,同行善友、善知识对我们修行佛法的重要性。

三、佛法是心地法门

1.莫向外求

修行佛法如果比较上路的话,内在里边的那种宁静、安详、自在、和谐、快乐,常常都会拥有的。一个人散发出来的这样一些氛围和气息,又能够影响和感染到第二个人、周边的人,以及同他相关的人。这样的话,很多人会受到熏陶,会得到佛法的利益和快乐。慢慢地,我们自己的内心也就越来越宁静,越来越祥和,越来越健康,越来越积极向上。

佛法不是向外求,向外求都是不对的,向外攀缘也都是不对的。如果我们总认为这个问题是别人的,是不对的;如果我们内心有情绪,也是不对的;内心有情结,那更是不对的。 

我们内心对人、事有一种非常固定的看法,就是一种执著。你有了这个看法以后怎么办?你怎么来化解自己内在的这种看法?外在的境界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个人今天这样,不等于明天还是这样。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有可能把他看得很好,非常地完满,也可能把他看得很差,非常地糟糕。他今天好,今天这件事做得好,仅仅代表这一件事,那么还有很多的事你不了解,也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反过来说,另外一个不好的人,也可能你看到了他不好的一件事情,但是他有好多好的事情你没有看到,把它忽略掉了。这样的话我们很容易对于某一个人,因为某一件事情就把他判断为他是好人,或者说他是坏人,这本身是不对的。

2.与法相应业清净

所有的人都是众生,好坏、善恶都是业的呈现。你造了善业,果报就好;他造了恶业,果报就不好。所有外在的行为结果都是业感缘起的。人为什么会造善业、恶业?就是内心跟佛法相应不相应。内心跟佛法相应,他所有的业都是清净的,结果就清净;如果人与无明、烦恼相应,他造作的业就是染污的,结果也就是染污的。

当对方处在染污状态,业不清净的时候,正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时候、我们去帮助的时候、我们去引导的时候、去着力的时候、去用法的时候。我们修学佛法,不仅仅说我们一定要有很多很好的境界。如果遇到一些不好的境界,我们就疑惑这个佛法是不是不灵验,我们学了这么久,怎么还会看到、遇到这些看不惯、看不顺的事情呢?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问题。

我们修行,要往上走一个层次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学校上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你要经过一年的努力,才能够升一级。在佛法里边,你要升一级,更加不容易,它是内心里实际的功夫。你学了一年,不等于你就升了一级,不是那么一回事。如果没有真正去发心、去用功、去努力,有可能你会留级,也有可能你学十年,还是一年级。

四、世间善法与出世间法

1.善与恶的标准

世间所有的事情,根据佛法的标准来判断,在本质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佛法所谈到的善,“善恶”的这个“善”,就是要让我们对终极目标建立信心。世间有很多的善,它其实只是一种外在的、有局限性的、局部的善,并且受很多条件因素影响。也就是说这种行为或者行为的结果,它是由环境、条件来决定的。一旦这些环境、条件离开了、缺乏了,就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善的行为。世间的善都是相对的,都是不究竟的。一些事情、结果,对某些人来讲可能是善的,但是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讲,有可能就是恶的。

佛法对善恶的概念,就不是这样界定的。佛法中的善恶是跟自己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跟自己内心自在不自在联系在一起、跟内心安乐不安乐联系在一起的。

大家在社会上做了很多好事,但常常听到不少人说“好人没有好报”。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如果根据佛法来讲,好人肯定有好报;根据世间法来讲,好人就不一定有好报。为什么?因为世间的善是有漏善。所谓“有漏善”,就是对某一部分人有好处,对另一部分人不一定有好处,所以就是“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但如果根据佛法来讲,好人一定有好报,因为佛法是从你自己的起心动念来下手。

世间法是根据你行为的结果来判断。以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它不一定公平、公正,有时候是公平的,有时候就不公平。当不公平、不公正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单位或社会对自己不公,这是常常会发生的。因为世俗社会的公平、公正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更何况,我们去帮助别人,我们做好人、做好事,本身就不能求回报,不能带有条件。如果我们做一件好事,还要附带条件、要求回报,那算什么好事?因为我们的动机不纯正,附加很多条件,并且都是在世间有漏善、有局限的善里边打转、打滚,虽然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往往自己对结果仍不满意。

2.世出世间难两全

佛法就不完全如此。佛法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内心开始,去追求人生究竟的目标、圆满的善法。当一个人能够体验到世间的种种成就、名誉、地位、财富、魅力,所有的这一切不是作为自己生存的目标,不足以引起自己兴趣的时候,我们真正对佛法的信心,才能够培养起来。如果我们一方面对世间人所认为的种种成就非常地有兴趣、非常地执著,另一方面说我们对佛法很有信心,说我们要把佛法同世间的成就结合起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我们既要把世间的成就作为追逐的目标,又要把佛法的成就作为追求的目标,要把佛法和世间法结合起来,你想在世间有成就,在佛法上也有成就,这怎么可能?如果有可能的话,那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他一边当国王,一边成佛,那不更好?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你要成佛,就不能当国王,你当国王,佛法上就很难有成就。当国王要去理政、管理国家。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管理企业有一整套的管理办法,但成佛是从内心解决问题,与世间法做事不一样。在世间,你要去理事,要去做事,要去处理问题,是根据外在的一些实际状况去处理,不能从内心来解决。也就是说,你要把内心的境界跟外在的境界圆满统一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当你在世俗社会有一官半职时,你就要根据职务来处理事情,而不是根据你本人的内心来处理事情。那么这个职务本身又会受到很多职务的影响、左右,很多情况下都是无能为力的,不是你想怎么办就能怎么办的。为什么我们学佛法必须要放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我们学了佛法以后,内心有佛法,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就会有帮助,也能够起到指导作用,但是这种指导是有限的 ——绝对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做到圆满。你看古来祖师大德们,要真正在佛法上用功,都必须要全身心地、全过程地、完整地投入,才有办法。我们如果对世间的种种成就没有真正的兴趣,或者说兴趣越来越淡,不把它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我们才能够走向更深的生命层次。我们生命层次的深处有一个更高的渴求,也就是需要一种精神上的价值和意义。一个人没有钱的时候,他可能想拥有钱、拥有财富。当他成为了大企业家、亿万富翁后,财富对他来讲就不是很重要,他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价值和意义,他去做的善事更能够体现出一种精神。

如果一个人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财富、有很高的地位时,才去追求精神上的价值和意义,显然是来不及了。

世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在一生当中会有那么多的物质累积,更何况他今生今世当了大企业家、当了大老板,不是因为今生的福报,而是前生的福报累积而来的。因为他过去造了善的业,所以今生今世才有这么大的福。同样大家都是人,都是在一个社会当中出生长大,为什么有些人当国王,有些人当乞丐,有些人是亿万富翁,有些人身无分文?这都跟人的福报、跟人的业有关系,而不是说我们这一辈子去努力就能够得到的。我们这辈子的努力仅仅是一个缘而已,一个次要的条件而已,而不是主要的条件。

3.心境相应

我们要把主要的精力、时间用于种正因,种成佛之因上,要在这方面去思索、去努力、去造作。我们对自己周围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的价值认知,非常重要。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周围的这些人行为是如此相同、如此美妙、如此清净庄严的时候,我们对佛法的体会也就比较深。因为你内心是一个什么境界,你就会跟什么境界去相应。内心是清净的,对清净的境界我们就非常容易相应;我们内心如果是不清净的,我们就容易与不清净的境界去相应,就不容易与清净的境界相应。

当我们不容易同三宝、同佛法、同同行善友相应的时候,就说明我们内心还有烦恼,内心还有污浊的地方。我们相应不相应,自己会非常清楚。相应就是佛法,不相应就是世间法。所以我们常常强调,自己的所作所为要跟佛法相应,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强调我们自己的发心,要把动机安立在菩提心上。为什么这么强调呢?就怕偏离,偏离到做事上,忽视了对内心的把握。

五、成佛的阶梯

1.做事情的目的

在寺庙里,办法会也好,大家交流也好,做事情也好,常常说做事情的目的不是为了要做事情,而是要集资粮。做事情的目的也是在实践法,是法在自己身心上落实的体现,其过程是在凝聚共业。在世间做事情,它的目的是为了要成就。成就什么呢?就是我刚才所谈到的名誉、财富、地位、事业上的成功以及自己在家庭、社会上所肩负的种种责任,这是世俗社会人做事情的目的。这些目的不是究竟的,仅仅是世间的目的,顶多只是让我们自己能够有更好一点的工具、条件而已。

世俗社会的所谓种种成就,仅仅是一个诱饵而已。这个诱饵如果你不很好地对待,就会被钩住,就会毁了自己,也会非常地可怕。一个人在世间生活、工作、存在,每个人都想要长期存在下去,甚至要无限存在下去 ——“生命无限”。没有人说自己不想存在,自己不想活了 ——“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总比死了要好。如果一个人不想活了,那证明他实在是太苦太苦了,没办法,苦不堪言。没有人愿意无缘无故接受并采取自我灭亡这样一种选择和道路,除非自己已经走到灭亡的尽头,走上一种自我毁灭的道路,最后已经是无药可治了。不会有人故意选择这种路,选择走向自我毁灭。不会!没有人会这么做的。

为什么世间上有些人最后会走向自我毁灭?更多的情况下他是不知不觉走上了这样一条路。原因就是他不能很好地、很正确地来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完全不知道。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这种行为在社会上会产生什么作用,会引发什么后果。或者说,他知道了,也不会害怕。知道了不害怕,就等于说他不知道。

佛法的因果定律告诉我们,什么因会导致什么果,善因就会有快乐的果报,恶因绝对会有痛苦的果报,是跑不掉的——世间、出世间都是因果决定的。

2.践行道次第

我们要选择一条自我成就的道路、自我解脱的道路、究竟成佛的道路。这种道路、方法选择好了,我们肯定会成就,我们所作所为的意义就是不共世间的。学习道次第,就是这样一种选择。而不是说,我照这个经文、照这个论本来念一段,大家讨论一通,就等于道次第学好了。你合起经本,依然不知道怎么办,依然不知道做的这个事情有什么意义,内心里没有定解;出了庙门,自己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回到家里,自己也不知道要干什么。这样的话,叫做什么道次第呢,叫做什么佛法呢?

道次第在我们内心真正有作用的话,我们绝对是非常清楚明了的,自己的一步一步怎么走,自己的所作所为,一点一滴都是非常清楚、笃定的。我们当下 ——此时此刻都不知道要干什么,那我们的明天、我们的明年、我们的未来,更不知道会怎么样。我们此时此刻 ——当下把握不住,我们要等到明天、等到以后去修行,这又怎么可能呢?我们此时此刻的问题都不能解决,此时此刻的境界都认识不清,要等待未来,会有希望吗?希望绝对是非常地渺茫。

我们学了佛法,学了道次第,就要认清楚世间上生死轮回的因、缘、果报、过程以及循环的规律。我们要出离,就要出离这种轮回的规律,走上解脱的规律,走上成佛的规律。

我们要走向成佛之道,在道次第上用功,我们自己的心、语言、身体的造作 ——身语意三业就必须要符合佛法的规律、规范,符合道次第的要求。这样才有办法把我们整个身心、所有的行为都扭转过来。不然的话,力量太弱了。我们要选择一条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究竟成佛的路子,而不能去选择一条自甘堕落、自我毁灭、堕入三恶道的路子。

六、发长远心

无限生命的意思是说,生命的存在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能够无限存在。生命能够无限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存在到底好不好?如果你是痛苦的,无限存在,你就有无限的痛苦;如果你是快乐的,那么你无限存在,也就是无限快乐,就非常好。我们要解决无限生命中,无限的痛苦和无限的快乐的问题。我们需要靠无限的发心,才能够去解决无限的痛苦。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心也必须是无限的,就是从最初的发心要一直往下发。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去发心,不断去修行,一直到成佛,自己的福德、智慧、慈悲的资粮才能够不断得到累积,才能够从有限变成无限。不然的话,虽然我们的无限生命在相续、在等流,但是我们的发心、我们的所作所为是非常小、微不足道的。

虽然我们在无限生命当中能够种因,然而,我们在种正因的时候也种了很多相似因,种了很多恶因。反过来说,我们得不偿失。既然得不偿失,在无限生命当中,我们的痛苦只能减少一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能解决无限生命过程当中的某一个段落里的某一部分痛苦,而不能彻底把它去掉。彻底去掉无限生命当中的这些痛苦,只有成佛的正因才有办法,如果不是成佛的正因,你要来去除,是不可能的。

我们一生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几十年,就是我们天天努力,我们也种不了多少正因。更何况,我们常常把握不住自己的内心,在更多的情况下,都是一种情绪。情绪好的时候,就容易发心;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不想发心;情绪好的时候,就好好学;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不想学。更多情况下,都是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绪在起作用,真正谈到菩萨发心,还非常非常地远。

到菩萨的发心时,会非常清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是自他不二的。什么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世间有种种的苦难,人有种种的问题,才需要我们去发心。如果大家都没有问题,大家都是佛,都是菩萨,这个世间都是清净圆满的,那不用我们发心,大家都已经非常好了。就是因为有问题、障碍、局限,才需要我们去发心。

七、利他与如理听闻

1.善待身边的人

我们现在来学佛法,学这些道次第,就是要从培养自己的发心方面去下手,培养自己从对外在的这些人事物的认识来下手。这个认识非常重要,用佛法的语言来讲,就是正见。正见的树立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有些人朋友非常多,有些人是孤家寡人?你能够很好地去对待别人,就是很好地对待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对别人的一种慈悲、一种体贴、一种关照、一种敏感。

我们如果对活生生的人、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都不敏感,对我们最接近的人、对我们最好的人、天天跟自己在一起的人,都不容易启发我们自己的善心,那么对那些陌生人、对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人,说我们要发心去帮助他,这有可能吗?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自己的一种理想。你真正去帮助他的时候,跟他接触的时候,他把你骂一通,你还想不想去帮助他?肯定不想再帮助他。自己家里边的人 ——父母、兄弟、姐妹,自己单位里边的人 ——同事、上司、下属,我们自己庙里的义工,来的这些善男信女、游客,乃至我们寺庙里的法师,在这样一个境界里,自己都不容易用上佛法,那是不是很不对路?

2.如理听闻佛法

我们在庙里听课、听佛法,抱着一颗什么心?我们不能说:我今天来,希望听到什么、得到什么。你要换一个心态,要很认真地听庙里的法师在讲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他指出了什么问题,他讲的是什么,他讲的这些内容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有没有这样一些问题,自己在过去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状况,这些指导性的意见、说法,对自己今后会不会有帮助。如果有帮助的话,我们应该把它记住,以后能够参考,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说,自己希望听到什么,然后你来听,这个法师讲的跟我要听的不一样,就认为这个法师讲得不好;或者说,这个法师讲的,我要拿经论对照对照,他讲的是经论里边的哪一段。要是这样,你就搞错方向了。

我们这里讲佛法,不是要你来当裁判,来判一判讲的跟哪一段符合不符合,那是两回事。如果这些尺度拿捏不准的话,你到庙里听闻就会发生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不是对哪一段经、哪一段论的文字来消文,不是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时间还没有到。更何况,我们自己家里边有这种经论,自己能够看得懂,那完全不需要来庙里听讲。在庙里听讲佛法,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过程,并且是直指人心,直指我们内心的弱点、烦恼、问题以及如何来面对和解决他们。然后,大家来造一份共业,来结一个善缘,这样慢慢地大家就能够走得上去,就会越走越稳,越学越好。

2006年10月21日,学诚大和尚为弟子作了开示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大和尚教诫:信仰佛法,首要的就是对我们所信仰的究竟目标、宗旨的一种信仰,是对最终目的的一种信仰。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