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苦乐人生]之一:苦乐人生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过年了。过年在过去大家都很喜欢,岁数小的小朋友们,过年了可以穿新衣服,有好吃的,又可以到外面去游玩,有压岁钱。我们成年人呢,过年的时候,有自己的时间去安排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现在过年的方式跟意义跟过去有些不同了,过去物质方面比较匮乏,过年的时候丰富一些,大家比较有希求心。目前生活普遍比较好了,市场出售的东西也非常丰富,应有尽有,但是现在人缺乏的是精神的食粮。所谓(缺乏)精神的食粮,就是内心世界的贫乏,心灵的空虚,信仰的危机。

诸位来到寺庙里过年,这个意义就很不一般,尤其是能够在北京的寺庙过年,更加难得,难能可贵。我1984年在北京上学,然后88年底回去,曾经在北京过过两个年,在上学期间过过两个年,好象是84年、85年,过过两个年。从回去当方丈以后,差不多有20年以上没有在北京过年了,大部分的过年都是在广化寺,也在法门寺过过两个年。今年我们大家在龙泉寺一起过年,意义也很重大。

我们在龙泉寺过年,当然我们所关心的、所重视的是佛法方面的内容,而不是世俗社会上那些过年的方式。佛法方面的需求,对我们自己本人来讲,有这方面的需求,要“求法”。那我们在寺庙里边,如何能够获得佛法呢?

比如大家在这里听我讲课,那什么样的课程才是一个比较好的课程?我们听得懂是好的课程,还是听不懂是比较好的课程?听不懂的话,也可能讲的人讲得太深,我们听不懂;也可能我们听的人基础不够,听不懂;也有可能缘份不好,听不进去。

第二个方面,我们都听得懂,那么“听得懂”,究竟什么样叫做“听得懂”?而这差别很大。我们不要说佛法能不能听得懂,就是一般的讲话,话里头的意思,我们能不能听得懂呢?我们能不能很准确理解对方说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要说一个小时,就是说一句话、两句话,我们能不能把它理解得很准确,这都是很难讲的。就是,懂,它的程度是什么?

我说这个话的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说,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在听开示的时候,听讲佛法的时候,往往非常容易下定义说:“我今天都听懂了。”或者“今天都听不懂。”就是这样子一个简单的结论。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种种的认识、看法呢?实际上我们这些认识和看法,都是有问题的。有问题的认识,有问题的看法。为什么我们的认识和看法会有问题?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心并没有了解认识清楚,是一个什么状态,内心世界是怎么一回事。

常常说修道,道是一条路,一条什么路呢?心路历程。凡夫、凡人有他的心路历程,圣者也有圣者的心路历程。圣人的心路历程,功德智慧一直在增长;那我们凡夫的心路历程,都是种种的烦恼业流转,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个经验,这样一种经历。也就是,凡夫的心路历程,这条道跟圣者的道是不一样的。我们学菩提道,就要修道。修道,就是要走圣者的道,而不是走凡夫的道。凡夫的道就是轮回的道,圣人的道才是通向解脱、圆满菩提、成就佛果的道。

但是,我们都是凡人,都是苦恼的众生,如何进入到圣者这个道?也就是,在凡夫道和圣者道之间还有距离,我们如何从凡夫道进入到圣者道,中间还有界限。界限也就是我们进入圣者道以前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很重要的。那么是个什么基础呢?比如说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以及内心上面的无明烦恼状态,内心上面的问题。其次,我们如何来改变和对治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看清楚了,能够去对治、去消除,如此下去,我们才能够进入到圣者道,不然的话我们都是在圣者道的前面。

我们在学佛经。佛经,佛讲的,固然没有错,究竟了义,趣向佛果,但是我们学佛经的时候依然还是以凡人的心来学。那么我们以凡人的心来学佛法的时候,还不是在圣者道,还是在凡夫道,凡夫道就是六道之一,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不同。那么这个意思在哪里呢?就是说,我们在学经论的时候,不等于已经就进入到圣者道,实际上我们还是在凡道,没有在圣道。

因为我们在凡道,所以你会进进退退,反反复复。你有一天,有时候觉得这佛法很好的时候自己就很高兴,有时候经论看不进去的时候,就会苦恼,就会痛苦。看得进去就快乐,看不进去就痛苦,就说明我们还没有进入到这个路上。我们看经论相应的时候,时间是很短暂的。我们看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可能只有两分钟、三分钟时间是相应的,可能很多很多的时间,很多很多情况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种相应。因为我们还是以烦恼的心去面对,我们不容易做到心跟法完全相应。心跟法完全相应就是能所双亡的一个境界,那就是很高的一个境界,实际上不容易做到。

其次,我们常常谈到快乐和痛苦。快乐跟痛苦都是人内心的感受。内心感受到快乐就是快乐,内心感受到痛苦就痛苦。也就是,快乐跟痛苦不是外在的形象,它是我们内心的行相。那我们内心为什么会产生痛苦?内心为什么会产生快乐?为什么有时候产生痛苦,有时候产生快乐,会这样子奇怪呢?就说明有原因,我们内心产生快乐是有原因的,我们内心产生痛苦也是有原因的。痛苦跟快乐的程度又不同,有时候就非常苦非常苦;有时候就是很痛苦,但是不会那么痛苦。快乐也是一样的,它有程度上面的不同。

既然我们都是同一个人,既然都是同一颗心,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心把握不住呢?自己的心主宰不了自己呢?我们不要让它痛苦的时候它偏偏要痛苦,我们要让它快乐的时候为何它快乐不起来呢?这个原因在哪里?这就是需要去探索的地方。内心痛苦的原因去除以后,就不会产生痛苦;内心里边快乐的原因查找到了之后,那我们才能够快乐起来。那么也就是说,痛苦跟快乐也是因缘所生,也是缘起法。

我们内心痛苦的时候,无论说话、做事,它所造成的业都是会去损人、害人,自然而然就这样。就是内心痛苦的时候身语所造作出来的种种的业,对别人会有害。对别人会有害,就是一种恶业。那我们内心里边的痛苦是怎么来的?它又是过去的业因的等流,就是过去的业因——恶业的这种因等流下来,所以这个时候触到外缘,产生痛苦。过去善的因遇到好的外缘,产生快乐;产生快乐的时候你又会去利人,同时又种下善因。你痛苦的时候是因为过去恶业的等流,那么你去害人损人的时候,又种下了恶因,又形成了恶业。所以快乐跟痛苦的产生、结果,就是因果。它不是无缘无故的,不可能的,不可能说一个人无缘无故就很幸福很快乐,也不可能一个人无缘无故成天就很苦,这不可能的,这里边都是业在主导。怎么叫做业决定一切呢?业决定一切就是决定你的苦乐。

我们现在的很多痛苦、很多快乐,我们不容易那么认为。我们认为这个苦都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别人给我们找来的麻烦,都是因为客观环境引起的;我们的快乐是因为我们自己比较用功,因为我们自己比较自觉,自己比较努力,所以我会有快乐。那么这就是我们很大的一个问题,很大的一个邪执,就是说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不好的事情都是别人的,不容易从业果的前后相续上来认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一个人在世一生几十年,七十年,八十年,对圣者来讲,可能只有一个小时、半个小时。极乐世界一天,娑婆世界一劫,圣者的时间跟凡人的时间不一样。也就是,极乐世界的一天能够相当于我们娑婆世界的一劫这么长。我们一生几十年,对极乐世界的圣者来讲,可能就是喝一杯茶的时间,可能我们一生就过去了,甚至可能还没有那么长。那我举这个喻的目的在哪里呢?因为我们会觉得这一生是很长的时间,几十年是很长的时间,我们不会认为说这几十年是很短的时间,因为很长的时间跟很短的时间这样一个判断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从整个无限生命来认识,自然而然现在很多痛苦跟快乐的结果是因为跟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前有关系,相续。等流、相续、同类因,佛教里面讲六因、四缘、五果,这种因就是同类因,相似的因、同类的因一直持续下来。那我们内心痛苦的时侯怎么办呢?只有去调伏,调伏我们内心的这种痛苦。我们去调伏内心的痛苦,才不会去继续造恶业。我们如果没有去调伏,没有去化解内心的痛苦,如此下去,肯定我们会再造其他的恶业。再造其他的恶业,就会引发未来的苦果。同样如此,我们身语二业得到调伏,那么我们就能够引发来世、未来快乐的结果。

在凡夫的位次上,更多的情况下,内心是没有调伏的,是得不到调伏的。那么我们要调伏内心无明烦恼状态躁动,种种问题,要靠什么呢?要靠戒律。戒,调伏、清凉。只有靠戒律才能够调伏我们躁动的心,才能够把过去种种等流下来的业习气斩断。斩断的话,我们就不会再在身语的造作方面去引发未来的苦果。反过来说,(靠)戒律的力量,我们身语的造作就变成善的,善法,它就会引发未来快乐的结果。未来的痛苦和快乐,固然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的烦恼没有调伏引起的,但是它表现出来的方式是在身语的造作。

我们修行佛法、修道,在家我们叫学佛,出家我们一般都叫作修行。当然在家有时候也有说修行,但是很少这么说;出家也有说学佛,也可以这么讲。那我们出家住在庙里面,为什么名为修行呢?因为寺庙里的环境比较适宜修行,是一个修行的环境。我们出家众也好,在家众也好,来到庙里面,就适宜修行。你在家的时候,就不容易谈得上修行。我们在家的时候,只能同佛法结结缘而已,真正我们要谈到如何一步一步去修行,是非常不容易的,也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困难,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候。

我们修行也好,学佛法也好,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智慧,培养、获得觉悟的能力。我们修行学佛,不是去找一个什么见解,也不是去找一个什么答案,更不是要去找一个什么结论。没有结论,也没有答案,就是说我们能不能觉悟,我们能不能获得智慧。我们有智慧,自然而然自己的身语意,生活、工作、学习,一切都能够联系起来,都能够融入。也就是,我们内心里面有智慧,是因为有觉悟,所以就能够产生智慧;有智慧,所以我们身语意的行为就不会犯错;身语意的行为不会犯错,都正确了,自然而然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为人处世,一切的一切就不会有问题。这些方面就需要我们很认真去思考,究竟什么是佛法。佛法就是要让我们获得这样的一种觉悟、智慧。

那么我们如何来获得这种智慧和觉悟的能力呢?从内心方面,就是要从培养慈悲心开始。所谓慈悲心,大家都知道慈悲的定义,“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本身跟苦乐有联系,跟别人的苦乐有联系,跟所有众生的苦乐有联系。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跟一切众生的生命有联系,所以成佛以后还是一样要去度众生,饶益有情。我们要成佛,也需要去度众生,去饶益有情,才能够广集资粮。如果佛法不在自己的身心、生命上面去落实,去体现,佛法永远同我们的生命是两回事。那么要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去落实佛法,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自己的身语意跟别人又有联系。如果跟别人联系不起来,那佛法对我们个人来讲,也就用不出来,也就用不出去。你怎么来消化这个佛法,怎么来体现这个佛法?怎么来说明我们对这个佛法已经有悟了,入道了,入门了?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春节期间我们要念诵《华严经》,《华严经》里面所描写的是华藏世界不可思议的境界,非常清净、庄严、圆满。华严的境界也就是佛教的宇宙观,最完整的宇宙观。这些世界是圣者觉悟以后告诉我们的,那对我们来讲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知道华藏世界,我们也不知道佛的世界到底是什么,他这么讲,是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也弄不清楚。既然是这样一回事,那么佛的世界也好,华藏世界也好,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它呢?

我们作为一个人,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思想里,在自己的生命里,应该要有一个蓝图。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要建一个大殿,我们要盖一座房子,你要盖房子,你要画图纸,要请人去设计。那么你要画图纸,就要去想这个房子怎么回事,什么结构,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多高多长多宽,门开哪里,窗户开到哪里,里面几个房间,这些房间里面我以后要摆什么东西……事先我们都想得很清楚,这就是一个蓝图了。如果事先我们脑筋都想不清楚,那画图纸的人也很难画,他只能根据画图纸的一些认识给你画一个出来,然后施工人员根据这个图纸去施工,去建设。这个房子当然也有可能造出来,但是跟自己的需要、跟自己的认识还是两回事,不是我们自己真正所最需要的。

一般的人只是说,我一生当中有个什么成就,在社会上要赚多少钱,在社会上面地位要多高多高,势力有多大多大,他把这个作为一个目标,真正很难去建立一个比较好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就是我们生命的蓝图,我们生命当中的图纸,就是我根据这个图纸来生活,我根据我自己的这个蓝图来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如果生命当中没有这样的一套蓝图,系统、完整的一套生命蓝图,那我们的这个生活就是很琐碎的。

佛法的生命蓝图,是把依报和正报结合起来考虑的。所有外在一切跟我们正报联系在一起,跟我们的心联系在一起,跟我们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它不是专门来说明外在一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它不是这样的意思。外在的世界跟我们内心的世界是相联系的。如何来联系?就通过我们身语的造作,通过身语的行为,通过业联系在一起。

我们念诵《华严经》,它就是最好的一个写照,依报正报庄严。然后我们怎么修行,都讲得非常清楚。并且境界非常广大,包容一切,又是圆教,圆满的教法。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庄严国度,利乐有情”,那么“庄严国度,利乐有情”就是依报正报的结合,依报正报的圆满。

我们在念诵的时候,在理解的时候,就是要把佛法这样一个信仰建立在自己的生命蓝图当中去,才能够真正庄严自己的人生。否则我们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内心世界就会很虚弱。你只是说,我以后要成佛,那佛怎么回事?佛在天边,看不到摸不着,久而久之你内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弱。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佛的世界,有一个很具体的形象,这样力量就更加强了,然后我们慢慢慢慢去调试。

我们常常讲度众生,我们过河要靠一只船,佛法就是一只船。但是,从此岸要到彼岸,光有船还不行,还要靠人,靠这个人去摇橹,靠人去划船。你不会划船的话,这个船翻过来,你一样还会死,是不是?你划这个船,你摇这个橹,那么,这就是用功,就是修行,就是我们的修行。你慢慢地去摇,才能够摇到对岸去;你摇不好,它就去不了。学佛法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它能够到达对岸,弄不好还会翻船,这是真的。

那么,怎么样才比较保险呢?你要在一只大船里,很多人一起摇,你自己不会摇这个船也不会危险。只要这个指挥的人、指导的人,他有这个技术,他就能够掌握。这个就是大乘法跟小乘法的一种区别。小乘法完全靠自力,靠个人的力量,靠别业;大乘法靠共业,就是把我们业的力量融入到善法的共业当中去。

别业跟共业的区别在哪里?就是业的性质、业的行为,这种行为相应不相应。你相应的话,它就融入到共业中;你不相应的话,就是别业。哪怕人在一起,做同样一件事,你心不在一起,业就不在一起;你只要心在一起,自然而然业就相应了。比如说,我们大家都发同样的心,那么你在德尘居工作也好,你在云水堂工作也好,我们在内院工作也好,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寺庙,都是为三宝做事,都是承事供养三宝,都是佛门的净地,都是共业。哪怕你在同一个佛堂里做事,你心不在一起,业也不在一起。你心不在一起,在一个佛堂里面扫地,肯定你扫你的,我扫我的,你扫一半,我扫一半,是吧?我扫我的,你也扫你的,反正最后也把这个佛堂扫干净。但是这两个业是不相干的,就是你做的事情跟我做的事情不相干。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走圣者道,要顺着这个圣者道去走才有希望。要顺着圣者的道去走、去做、去实践,就必须要把我们的行为同佛菩萨的行为、同圣者的行为去相应,这一点就是非常重要的。同圣者的行为去相应,比如说,佛菩萨告诉我们,修行要怎么修,做事要怎么做,怎么调心、怎么用心、怎么用功,那我们照着去做,就是相应。因为这些经典是佛菩萨、祖师大德们讲的,他们语业的体现,写成文字,我们照这么去做,我们的业就跟这个业相应。我们相应,就不会错;我们相应,就顺着这个解脱道。

我们相应,不是说我们今天相应,明天不相应。我们心心念念、时时刻刻、一天又一天,我们都是这样用心,这样才不会错。而不是说,我们在佛门里修行用功的时候,一定要怎么样自己去讲一套出来,自己去搞一套出来,这个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凡人怎么会有那种经验呢?我们凡人只有凡人的一些经验,绝对没有圣者的经验。

更不是说,我们拿佛经上的片言只语作为一个借口,说“我这个就是发菩提心”,不是那么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常常说利益众生、利他,利他不等于就是菩提心,不能相等的。为什么说不能相等呢?利他的人很多,不学佛法的人也有利他,社会上面学其他宗教的人也有利他的。佛法所谈到的“利他”有特定的含义,就是说,去利乐有情是没有条件的,并且,自己要成就佛果,必须这么做。那么,去利乐有情,就要利益他们一起来学佛法,去解脱生死、求证涅槃,并且心心念念都这么想。而不仅仅说,你没有车费了,给你十块钱;你没有饭吃了,给你一盒盒饭;你没药了,给你一瓶药……这就是菩萨。这不可能的,哪有那么简单,那世界上所有人都是菩萨了。不是因为说你是佛教徒,我给你一瓶药,我就是菩萨;那人家不是佛教徒,给你一瓶药,他就不是菩萨?这个不是这么来划分的。当然,你给他一瓶药,也是利他,但这个利他不等于就是菩提心。

所以,我们学大乘佛法,如何来认识:究竟我们现在是大乘佛法,还是二乘法,还是凡人法,那我们就要把这几个概念搞清楚。然后,我们是跟哪一道相应,要搞清楚。要走大乘道,要走成佛之道,肯定要照这套去走,照这套去实践,才是有可能的,才是有把握的。如果不照这套去做,我们所有点点滴滴的经验都是错误的,最后不能连成线,绝对不可能。这是真的!

佛法最基本的理论,比如说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是从时间上面来说明,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在生灭,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诸法无我”,是从空间上面来说明,世间上面任何事物都是彼此相依共存的。所谓相依共存,就是说,你自己存在的时候,能不能感觉到对方的存在,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你自己存在的时候,不能感受到对方生命体的存在,不能感受到依报的存在、依报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认识不清楚。因为对方的存在、别人的存在、依报的存在、山河大地的存在、国土的存在,本身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很多很多的痛苦,很多很多的烦恼,都是根源于我执、法执,就是觉得自己最重要,或者说我需要的东西对我来讲很重要。其实世界上面一切现象、一切事物都是相依共存的,不能说我需要的时候才觉得它是重要的,我不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不去想它,可以不去要它,可以不去理它,可以不把它当回事,这肯定是不行的。比如说,我们到明天要吃饭,你今天就要准备好。有没有米,有没有油,有没有菜,有没有盐,有没有柴禾……肯定都要弄清楚,你明天早上才有东西吃。如果我们今天没有去检查,明天肯定吃不上,要么就不够吃,随便缺少一个都不行,你都吃不了。这个就有关系了,对不对?这些物品,这些食物对我们都是有关系的。

只是说,我们在一个团体当中,不需要很多人去关心这个问题,煮饭的人会去关心,炒菜的人会去关心,典座会去关心,他替我们关心。这是说明团体的重要性,大家可以分工合作,而不等于说这件事情跟我们没有关联,它都有非常直接的关联。那我们很大的一个毛病和问题就是说,我需要的东西赶紧给我,马上就能够到我的手里,常常说“急求果相”。没有前面的因,怎么会跑到你的手上去呢?这个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学佛法,我们常常讲师法友,师友的缘是非常关键的,非常非常关键。你这个缘份不好,佛法肯定学不进去。你这个缘份好,就是知道如何同别人去结缘,也就是如何跟别人去相处。

如何跟不同的人去相处,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层次的人去相处,有两种不一样的。一个就是你在高位的时候,如何跟下位的人去相处;(第二个就是)你在下位的时候,如何跟高位的人去相处。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位的人跟下位的人去相处,如何能够相处好,很重要的一个认识就是,你在高位的时候,不要认为自己是在高位。比如在学校里面你是老师,你讲课,你如果认为自己是老师,就要求学生如何来尊重你,要如何来对你有礼貌,如何对你客气,那别人做不到,别人做不好,你就烦恼。那你当老师,你跟学生说:我们是同学。你如果这么去安立,就不会有问题,看所有人、看大家都一样,平等。

那么当学生——也就是下位的人,对上位的人,如何来认识呢?你就不能认为我们是平等的。你认为我们是平等的话,就绝对学不到东西,老师肯定不教你。这是很简单的,对不对?如果说老师跟学生是平等的话,那你为什么要当学生呢?那你可以毕业了,你还再要学什么?不要学,你根本不用进学校。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就是老师可以当学生,但学生不能说我就是老师,这个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一个心态的问题。否则我们走出去的话,这种心态就会等流。你到哪里都会说:我比你好,我佛法学得比你好,我可以教你。你自己的智慧之门就堵住了,怎么能够增长?怎么能够开启智慧之门?不可能了,因为你到各个地方你都觉得比别人高。别人是不是能够当老师,是别人的事情,不是我们的事情,明不明白?

你总是认为,一个老师专门就是教我,要对我如何如何,如果不是怎么样的话,就会怎么样。这都是一种理想主义,一种幻想,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一个老师确实非常非常高量,他不可能专门来教你一个。即便是专门教一个人,也不可能是教你,这是肯定的,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如何让一个高量的老师能够教自己?首先缘份要好,这是肯定的,用社会上面的语言来讲就是关系要好。首先你没有这个缘,那它就不相应。没有这个缘,即便你有这个主因,也缺乏外缘。那么这个缘怎么办呢?我们就要去创造。所以我们在佛门里,信心、恭敬、礼拜、供养、承事,等等,就是培养对师友的缘,对善知识的缘,对佛菩萨的缘。(有缘,)这个佛法才能够生起来,信心才能够生起,而不是说佛菩萨需要我们去恭敬,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恭敬、尊重的目的是培养我们对佛法的信心,佛法才能够产生起来。

所以我们在寺庙里学佛法,不是在社会上面学知识,这是两回事。学知识的话,是靠我们的脑筋,靠我们的记忆能力,靠我们的思辩。学佛法是靠培养我们一个非常正确的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就是智慧慈悲的这种能力,就是对所有的众生都是慈悲心,非常有智慧,什么事情怎么处理,知道怎么做。我们是要来拥有这种能力,而不是说我知道这个事怎么做,那个事怎么做,不是这样的意思了。事情没有来,你怎么知道怎么做?这个事情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下处理是不一样的,处理的方式跟结果都是不一样的。但是知道怎么做,就拥有这种能力,我们学佛法就是要来得到这个能力。

无常、无我,时间上面是无常,空间上面是无我,这两者的统一是寂静,涅槃寂静。有情颠倒、执著诸法,有我我所,所以起惑造业、流转生死,内心不得寂静,有很多很多痛苦。佛菩萨、圣者悟到一切事物在时空状态下的无常性、无我的特性,所以他内心就容易寂静,烦恼就容易消除,痛苦就比较容易远离。就能够慢慢慢慢与佛法相应,慢慢慢来开发我们内心的世界,庄严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充满信心,越来越有希望,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下手处、立足点越来越坚实。

(本文为2007年2月17日学诚法师在北京龙泉寺春节法会上的开示,由义工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改。)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