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精进佛七开示]2001年学诚法师开示(十九)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本文为学诚法师于2001年莆田广化寺佛七法会中对大众的开示。法师教授:“昨天谈到”栏楯、罗网、行树“他是表示纵横交错,次第圆满。”罗网“就是圆满,”行树“就是次第,”栏楯“横跟竖,纵横交错。其实为什么谈到”七重“,”重“重重无尽,功德、善法、智慧无有穷尽,为什么要七重呢?表示七善法财、七觉支、七菩提道。”四宝“表示常乐我净,涅盘法的四德。七善法财是什么?信、戒、闻、舍、慧、惭、愧叫做七善法财。”]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同修:

昨天谈到阿弥陀经: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昨天谈到“栏楯、罗网、行树”他是表示纵横交错,次第圆满。“罗网”就是圆满,“行树”就是次第,“栏楯”横跟竖,纵横交错。其实为什么谈到“七重”,“重”重重无尽,功德、善法、智慧无有穷尽,为什么要七重呢?表示七善法财、七觉支、七菩提道。“四宝”表示常乐我净,涅盘法的四德。七善法财是什么?信、戒、闻、舍、慧、惭、愧叫做七善法财。

第一就是信,信愿行的“信”,信心的“信”,“信”什么意思呢?于实德能深忍乐欲精进为信,信与实德能,“实”指得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一真法界。诸法的实相,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话那就是佛教里面种种无漏的功德和义理,比如说四谛的道理、十二因缘的道理、二谛的道理等等,佛教的教理教义就名为“实”。“德”根据这些道理去落实、去实践就能够会有种种殊胜的功德、种种的作用。“能”就是能力,三宝对我们救度的能力。总起来讲,信能,相信佛法是能够依靠的,相信诸佛菩萨无上殊胜的功德,相信我们根据佛教的法门踏踏实实去修行用功就能够得到感应、得到救护、得到解脱,这些都是“能”。“乐”就是我们相信了以后内心里面非常好乐,内心里面非常的欢喜,非常的自在,也就是对听闻佛法,对修行整个法门用功的理路非常有兴趣,每天去实践。“欲”乐欲,他不仅仅非常好乐,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追求善法的欲望,善法欲,人往往是烦恼的欲望很重,世间上面烦恼的欲望很重,恶法的欲望很重,我们信佛学佛就是要把世间上面对财色、名、食、睡,对色、声、香、味、触法,五欲六尘的种种境界转变成善法欲望,叫善法欲。再去提高就变成愿,大愿,愿就对别人对众生。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要发广度一切众生大愿,世间上面的众生轮回六道,都是因为人的贪欲烦恼在起作用,这是一个根本的因素。

在过去有个修行的人在深山里面修行天天在打坐,后来有一天,有一个国王带了文武百官很多部下在深山里打猎,后面一直追,追了一只鹿,鹿一直往前面跑,这个修行人看到这个情景,他就把这只鹿藏起来。后面的追兵追到了,国王的部下就问这个修行人,刚才有只鹿从这里过来,修行人说不知道没有看见。国王的部下很不高兴,就说这只鹿是我们国王打猎要追它,如果你不老实你这个性命都很危险。这个修行人讲,你国王有什么了不起,你国王是我奴隶的奴隶。国王的部下听了非常不高兴,说怎么可以骂我们的国王。他就掉头报告国王,前面那个修行人知道他不但不说,他还骂你。国王说怎么骂我?你是他奴隶的奴隶。国王很不高兴,为什么这么骂我?国王就亲自去找修行人理论。他说你为什么不但不告诉我鹿的下落,还骂我是奴隶的奴隶?你这个话什么意思呢?法师说,我以前跟你一样。国王一听你以前跟我一样,你以前是当国王?他说没有。国王说没有怎么会跟我一样呢?修行人说:我以前跟你一样也是欲望很重。现在呢?不一样,现在把欲望制服了。在过去的时候我是欲望的奴隶,今天欲望是我的奴隶,我让它想什么就想什么,不想什么就不想。你今天是欲望的奴隶所以你是我奴隶的奴隶。国王一听挺有道理就算了,走了。国王在这里得到很深的体悟,然后过了不长的时间就信仰佛、教皈依佛教。人就是这样,想去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去考虑后果,这些都是一种人的烦恼,也就是把自己的一时的生命的快乐建立在众生的痛苦的基础上,以别人受苦为自己的快乐,这个很要不得。要让众生快乐自己也快乐,众生痛苦自己快乐就不对、不好,是恶的法,修行从这里转化,恶法欲变成善法欲。要把恶法欲变成善法欲,靠信心去转变,信心的力量就要清净自己内心,清净自己的自性清净心,让自性清净心发露出来,就是“信”的作用,“信为道源功德母”原因在这里,让内心自性功德得到显露。

第二个善法财,叫戒,戒就是防非止恶,我们有了信心以后,还需要戒律,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你要辩别佛教徒身份靠戒律。在家居士三皈、五戒、菩萨戒、八关斋戒,出家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种种戒律的不同。戒律就是让我们行为规范,防非止恶、过失这些罪业不让他出现,让我们的行为都能够如法如律。只有戒律我们才不会脱轨,身口意三业才能够符合出离生死这样一套标准。戒律只有佛陀才能够制定,我们现在所守持的戒律,声闻戒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菩萨戒都是佛佛相传,古佛传到今佛,今佛传到以后的佛,所有的佛他的菩萨戒都是一样的。声闻戒有所区别,不管什么戒就是佛陀制定的祖师大德以后人都没有这种权利,没有这种能力来制定,为什么戒律别人不能制定不能修改呢?其原因是唯有佛陀大彻大悟大智慧的圣人,他才知道那些行为会关系到我们生死的问题,也就是说那些行为我们不能做,做了生死解脱不了,那些行为不去做的话,生死也解脱不了,那些不该做、做了以后怎么办?怎么去忏悔?怎么去弥补?他在戒律里都有规定,开、遮、持、犯。所以戒律他不是很死板,你犯了怎么去忏悔,忏悔他就会清净,不可能谁受了戒以后永远不会犯,犯还是会犯,犯了以后怎么办?那就要去忏悔,忏悔以后就清净,这样很深刻的缘起,唯有佛陀才知道。

在家居士五条戒,一个人的行为多得不得了,杀、盗、淫、妄、酒,你要做的事情非常非常的多,善法也好、恶法也好非常的多,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就规定这五种不能做,名为虚实的五条戒,他有很深刻的原因。你在杀生来讲,他是最根本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你杀生,就会变成弱肉强食,比较大的把力气比较小的杀掉,把比较微细的动物杀掉,这个冤仇越结越深,人的生命越来越不能解脱。不杀生是从慈悲心出发,对一切众生都要慈悲。

偷盗,人也好动物也好所有有情也好,他要存在世间他必须要有依报,要有地方住、要有东西吃、要有衣服穿,要有这些身外的东西才能够把自己的果报将就下去,如果把别人的依报破坏掉,势必影响到别人的生存也会影响到别人的安全别人的生死问题,所以杀生跟偷盗一个是正报,一个就是依报。

第三条戒淫欲,用居士的话就是邪淫,这个关系到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样原因他才规定。

不妄语,昨天谈到的主要讲大妄语,但是小妄语也是不能犯,根本的原因是指大妄语,如果犯大妄语整个佛教里面就会造成混乱,佛跟魔不分、凡夫跟圣贤不分、外道跟佛弟子不分就会把佛门搅乱,所以他就禁止打妄语。

饮酒,一般驾驶员不可以饮酒,运动员都有规定,就是要做一些比较有理智的事情,你喝酒醉了就丧失理智,前面的戒律都会犯,这就是五戒最最简单的一些佛陀制定的义趣,是关系到人生死解脱的问题他才规定。我们无论身业也好、语业也好、意业也好,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佛陀知道这五种是最重要的,所以把他列成五戒,沙弥也是如此,比丘也是如此,佛陀他知道那些情况不能做,那些情况要去做,所以戒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闻,听闻佛法的“闻”,多闻多思,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我们多听闻佛法,内在的烦恼才会逐步逐步得到化解。我们明白教理,就能够根据这些教理教义去修行,根据这些教理教义去对治自己的烦恼。如果不是根据所学到的教理教义来对治烦恼,那么烦恼出现的时候就会没有办法,或者自己凭空想象,怎么做烦恼才会去掉,恰恰相反如果不是根据这套佛法的理路和方法来对治烦恼,凭个人的经验凭个人的想象那就是烦恼上面再增加烦恼,更加烦恼。个人都是一种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分别心都是从烦恼出发,本身动机发心都是从烦恼发出来,用烦恼来对治烦恼对治不了,所以他必须靠佛法靠清净的法把染污去掉。比如我们洗衣服,我们用一盆干干净净的水才能把衣服上的污垢去掉,如果你这水本身很肮脏,水很肮那你的衣服越洗越脏。我们人的烦恼就尤如衣服上面的一些尘垢,用清净的功德水才能把他去掉,然后恢复到原来清净的一种的状态,所以必须靠你的无漏清净的功德法才有办法。

第四舍,慈悲喜舍的“舍”,就是不染着,不染着就是:一、对恶法对世俗的种种的有漏的世间杂染法不能去染着。二、对清净的法也是不能染着,对清净的法怎么会染着呢?得少为多,自己学了一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你就得少为满足、够了,就染着于这一小点,不求上进,这样功夫不会进步。“为学利益,为道日转”老子讲的,说学问方面每天都要不断不断在进步,修道方面要恰恰相反每天要把烦恼去掉,“为道日转”,“日转”每天把烦恼去掉,每天若去掉一点,每天去掉一点,时间久而久之就把所有烦恼都去掉。“为学利益”,每天学习教理,教理越学越通达然后你对烦恼每天逐步逐步去掉,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这两个是辩证的,我们修行用功也是一样,念佛也是一样,念到一定程度,千万不要以为够了,已经有一定的功夫这样就不会进步,就会停留在这样一个程度上就麻烦了。所以人要有勇猛精进的心,为什么要叫精进佛七呢?不能停,精纯进步,就是每天每天的功夫进步、越来越好,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要精进,菩萨六度里有精进度,精进意思在进步,这样就是“舍”的含义。

第五慧,慧就是对境界正确去抉择,捡择为义,什么境界呢?我们看到的东西是一个境界,听到的东西也是一个境界,接触到的东西也是一个境界,但是我们通常毛病在那里呢?以外界的境界为境界,其实是错误的,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看到前面的花瓶、蜡烛台、香炉、拜垫,我们看前面的花瓶很好看,蜡烛台很好看,香炉很好看,或者说怎么怎么不好看,蜡烛台很难看、花瓶很难看,或者有可能看到这几样东西摆在一起不协调,不和谐不庄严,推而广之,我们听到的声音以及声音里面的内容,你就会感觉声音大声、小声,这个声音是蚊子的声音、苍蝇的声音或者人说话的声音,声音是念佛的声音、念经的声音、持咒的声音,你会听到种种的声音,这些声音以及你看到的颜色都成为一种境界,对我们人来讲对自己本身来讲都是变成一种境界,你的心面对这些境界你怎么去处理他,也就是这些境界都是因为你的心而生起的。就尤如我们谈到看电视一样,看到电视上种种的画面,本来电视上这些画面都是胶带,一个胶带接着一个胶带来出现,你看了以后你内心里面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内心里面什么样的反应,内心里面什么样来决断,这个关系是很大的。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花瓶,香炉不协调就给他摆正,就对了。如果你看到花都枯萎了水都很脏你心里说香灯师这么懒惰,水不换,香也不烧,内心里面起这样的反应就是起烦恼,如果这个香灯师可能很忙,我应该帮他忙,这样也是一种反应。如果你看到这样一种状况,你就会感受到昨天花很新鲜,今天花凋谢了,这说明无常。你看花开花落的时候,同时你能悟到佛法的道理,内心里面又是一种境界。以此类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到一切,内心里面是什么反应,这就靠智慧,若有智慧的人,一切境界所面临的时候,都是从智慧上面来分别、判断。如果缺乏智慧,就会以人的情绪去分别,人的情绪就是六根对六境,我认为这个好看就是好看,这个不好看就是不好看,这是你主观臆断,你自己认为什么好就什么好,什么不好就什么不好。这样是众生的执着毛病,执着毛病,颠倒、妄想、是非一切都是从这么来的,你自己所认为的这些观点别人不一定会接受,如果是智慧来处理问题的话,你把这种意向谈出来或者你把这个事情做了大家都能接受,因为你从自性清净心出发,做出来肯定是正确的、圆满的、是最好的答案和结果,所以这样需要智慧。有时候我们也很好心去做事情,但是事情做错了、做坏了,做糟糕了,什么原因?不一定你好心就有好结果,世间上面人说“好心没好报”,好心办坏事、办错事那当然没好报,比如说有人生病了,你拿药给他吃你说多吃一点,吃五片、十片人就吃死掉,那是有一定限量的,你不懂得不能乱吃,吃下去会出问题的。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不能说好心吗,多吃一点病好得快,好心还有这个能力,否则的话你给人家会帮倒忙,越帮越忙,越帮越乱,为什么会这样呢?缺乏智慧。比如说我们来布置一个佛堂,打念佛七,你会布置的话两个人、三个人用一个小时都能够布置的清净庄严,如果没有这种智慧你来十个、二十个人跑来跑去,反而会给人家添麻烦,因为你不懂怎么搞,怎么去布置,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去采购,什么东西先摆,什么东西后摆,人越多越麻烦越乱,你不能说我好心来帮忙你为什么不要,因为你不会,反而会把事情搞乱了,这就需要智慧,有智慧知道怎么办,有智慧你三个、五个、十个很快就做完了,所以智慧对修行来讲、对做事来讲、对弘法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智慧的人到哪里去很快就把这个事情处理好,很快能够把这件事情摆平,为什么世间事情摆不平呢?缺乏智慧。就尤如我们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各方面的摆设很庄严,人家一看应该怎么摆,有一样东西是一样东西摆那里、两样东西两样东西怎么摆、三样东西、五样东西、十样东西你很多东西摆放不会很杂乱,就一样东西摆在那里也不会觉得很孤单,这样需要智慧来处理,如果没有智慧来处理,你就摆设不好。我们修行也是如此,他就是在内心对境界的时候是起烦恼还是在起智慧,怎么从智慧再生智慧,从闻慧到思慧从思慧到修慧,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三慧,看到这样得到启发就变成我们智慧,在这件事上明白了很多道理,就是智慧;看到这件事反而把我们心弄糊涂了,乱了那就生烦恼;为什么一个生烦恼一个生智慧呢?因为你自性清净心里面智慧被封闭了,那你用烦恼出来面对,如果我们自性智慧显发出来,就不会被外在的烦恼所迷惑,所以智慧很重要。

第六惭,惭愧就是对自己,对他人。“惭”主要是对自己,认为我们自己是人,每个人都有佛性都能够成佛,这样我们好好努力,不可以自我诲薄。“愧”对世间上面一切人,我们是人,大家是人,我们是人用功能够成佛,别人用功也是能够成佛,这样容易去尊重人,所以这个“惭愧”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别人。有惭有愧就能够对自己尊重,对自己用功,对自己负责。如果有“愧”的话对别人就会尊重,对别人负责,对别人关心,惭愧是佛教里面非常重要的办法。我们在平时的时候有些人做错了,不会说惭愧!惭愧!你事情做错了要有真正的惭愧心,做错了恰恰无惭无愧,不是惭愧,只有惭愧心的人,做的事情肯定是很圆满的。

这七个叫善法财,是从信、戒、闻、舍、慧、惭、愧而来,如果有信心没有戒律的话,信心不是真正的信心。如果有戒律没有听闻佛法,这个人在持戒的过程当中也很难清净。其他的宗教也有戒律,外道也有戒律,有些宗教都是相通的,比如不偷盗有些宗教也不偷盗,但是教理不一样,所以有戒律没有闻慧,智慧还是不能了思通达诸法实相的道理。有智慧没有舍也不行,学一点就把自己内心里面空间都占满了就够了,你认为够了满足了,那别的智慧就进不来,进不了你的心,别的智慧就发露不出来,你自己内心里面认为说够了,就犹如我们吃饭一样,我吃饱了,别人再送东西给你,你就不会想再吃下去;你如果认为我没有吃饱就会再吃,这样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所以修“舍”。有“舍”还需要有“慧”,认为自己不够,随便接触把一些恶法相似法都听进去,照着去做,就会出毛病。这五样都是很重要的,这五样犹如宝一样,学佛法的宝。后面两个惭跟愧这两个也是很重要的,真正有惭愧,前面五样能够做得到;如果没有惭愧心,前面五样也是很难做到;有惭愧心他时时刻刻感觉自己的不足、毛病需要修改,然后自己尊重自己,自己要求提高,对别人也是如此。过去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已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如果不修道德,不讲学问,不学习;“闻已不能徙”,听到道理以后不能照着做;“不善不能改”,自己有些不良的行为,不好的行为如果不能改进的话,孔子都很担心,孔子都很担忧,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讲的,孔子是世间上的圣人,佛是出世间的圣人,世间上面的圣人都能理解这样的道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解、行并重;“闻已不能徙”听到就要去做,顺章翻节,“不善不能改”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解行相应,这就是世间上面的一些标准,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作为佛教徒也要懂得佛教的道理,懂得佛教修行的理路和方法。

阿弥陀佛!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