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目的是要得到快乐。怎样得到快乐呢?心安才会有快乐,人心不安,不容易得到快乐。我们常常说安心才会快乐,那么怎样才能够安心?我们修行才能安心,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能够安定。《法华经》里面谈到,让我们修行,心安、得到快乐,名为安乐行,所以它有一品就名为《安乐行品》,就是让我们能够心安、得到快乐。在这一品经里,告诉我们,要得到安乐,我们身体应该怎么做,语言应该怎么做,意念该怎么做,然后我们应该怎么发愿,都有非常详尽地说明。
那么在语言方面,语言安乐行,要做到四条。
第一条,就是不乱说人及经典之过。就是说,你要得到安心、得到快乐,就不能喜欢去说别人的过失,不能去说经典的过失。经典有什么过失呢?比如我听这个经,听不懂,听得一点没意思,佛法,这么枯燥,这就是一种过失。不是经典有过失,你散布说学佛没什么意思,说佛经是不是都是以后的人编的,是不是都是神话,这个就是讲过失,这个人就没办法与佛法相应,就没办法相信,也动摇别人的信念,也让自己不安,这个人自己本身也是不安的状态。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不轻慢他,不轻慢别人。觉得我们自己比别人好,做的比别人多,自己永远都行。你轻慢别人,内心就不平等了,没有平等心,没有平常心,没有慈悲心,心就有高有低,有起有伏,就不容易得到安乐。
第三条,不赞他,不毁他。不赞他,什么意思呢?就是经常给人家戴高帽子,说言不由衷的话,或者别人没有那些功德,自己随意给人扩大,给夸张。毁他,就是那个人本来没什么问题,那你随便指责别人。这些都是让我们内心不能平静,不能安乐的原因,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条,不生愤恨之心。对别人有怨恨,有记仇。这些都是我们不容易得到安乐的原因。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四条,我们的心就能够得到收摄。在语言这块,我们的心就能得到收摄。
我们在意念方面,也需要做到远离四种过失。
第一条就是嫉谄,就是嫉妒,谄媚的意念。谄媚就是讨好,嫉妒就是看到别人有什么好事,心里难受,这是人的意念、意识里面的问题。
第二条,窃骂,窃骂就是当面不敢骂他,背后骂他,心里小声骂他,这就是窃骂,这是你意识里头的骂,也不对。
第三条,以大行呵骂小行之心,自己很用功、很发心、修大乘心,别人都是小乘,做得不够,做的不好。这也不对。
第四条,争竟,就是有攀比心,分别心,那这些都会让我们自己的意念不能安乐,也就是我们潜意识里头存在的问题。
那我们要得到快乐,就要把这四条去掉,这样我们的意才会有安乐。所以叫意安乐行。刚才前面四条叫口安乐行,这四条叫意安乐行。
誓愿安乐行,这就要发愿。那么发愿之后,我们的佛法,经典,就要让没有听到的、不知道的、不了解的,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回向,让他们能够听到,让他们能够看到,让他们了知,让他们能够信受奉行。这个就叫做誓愿安乐行。如果一个人只是说这个佛法这么好,自己一个人受用,自己用功的时候,别来打扰,或者自己听到一个好的法类,自己有受用的地方,生怕被别人知道,不喜欢分享给别人,这个完全不是佛法。世间上有知识产权的,他不告诉你,告诉你,你要付款。佛法刚好是相反,你知到,你不告诉别人,你就有过失。你告诉别人,好的东西就是要传播。好的东西不能传播,世间就麻烦了,世间就越来越不好,反过来,就是不好的东西在传播。为什么说愿力很重要呢?如果没有愿力,佛法、善法就传播不出去,你就没有力量,没有这种能力,没有这种兴趣去传播,所以誓愿也是安乐行中的一种。
那刚才我们谈到了嫉妒心。嫉妒心是嗔心的一部分,一个人没有嗔心,就不会有嫉妒心。反过来,一个人如果有嫉妒心,就说明他肯定有嗔心。贪嗔心的嗔。那嗔心就是三毒之一。所以有嗔心就有嫉妒心。嫉妒心的表现是焦虑、躁动不安,焦虑就是嫉妒心的后续的行动、心动,看到别人进步那么快,别人得到提拔,别人分到好的住房,别人拥有好的汽车,自己没有,自己比较差,就产生焦虑。没办法,整天很焦虑。现在焦虑成了流行病,社会上很多人得了焦虑症,就是内心不平,也就是自己嗔心里头的一部分。那我们对这个怎么办?我们就要观照,我们有焦虑症,有嫉妒心,有嗔心,然后我们要对治,熄灭贪嗔痴,熄灭这种嗔心,自己如果没有来熄灭,自己没有用功,这种嗔心是不容易去掉的。
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得到快乐,得到安乐。所以我们需要知道是哪些问题障碍、妨碍了我们不能得到快乐和安乐。前面说的身口意、誓愿都出了问题,身业出了问题,口业出了问题,意业出了问题,意愿也出了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去掉,才是正确的。这些问题去掉之后,我们还需要培养戒定慧的能力,戒就是规范,定,让我们专注,慧,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所以,不是有定就能解决问题。在过去的印度,很多的外道,证到、得到四禅四空定的人非常多,证到四禅四空定的人,他一样有轮回,后世又升天了。所以佛教是注重智慧的,智慧的宗教。有一种阿罗汉叫做慧解阿罗汉,慧解阿罗汉他没有神通,也没有很深的禅定,但是他有非常大的智慧。所以他能够破无明。
我们散乱心强的人,也不容易有智慧,天天烦烦躁躁,天天散乱,也不容易有智慧。但是如果我们定的力量太强,定的功夫太深,就落入一个很深的禅定,也不容易引发智慧。有些居士们,学佛几年以后,天天打坐也好,修功也好,非常容易偏重于定的方面。实际上对烦恼不能解决。当然定也是善业的一种,它依然会感得三界生死流转的果报。那么佛法是讲解脱的,佛法它不是讲善业,它是讲解脱、涅槃,当然解脱、涅槃它也是善业,但那跟世间的善业是不同的。
我们世间上面有工作,工作是为职务服务。你是什么职务,你干什么事,这也叫职业。那你自己开了一个公司,做了一番事业,你觉得这个公司是自己的,那他可能就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愿意什么时候上班,就什么时候上班,愿意什么时候下班,就什么时候下班。一天都在考虑怎么把这个事业做好、做大,做强,根本没有节假日。但是世间的事业,有事就有业,有业就会轮回。佛门里也有事业,是三宝事业、佛法事业,它是不会引发我们去轮回的。佛门里面这个我们要搞清楚,佛门里面它是福分,无上正等菩提的福报的分支,就是说,佛门里面做的事与世间上面做的事一样,乃至完全一样,但是它的业的性质是不同的,肯定是不一样的。
业的性质不同,是因为我们的发心不同。所以业的性质不一样。佛陀是福慧双修,福慧圆满,这个人福报很大,没有智慧,他依然不能解脱。现在世间里面颠倒的事情很多,在一个城市里,现在有不少的人,养了很多种宠物,猫啊狗啊等等,一只狗几万几十万,都有,这个狗它福报也很大,它不用上班,有人养它。狗还有旅店,住旅馆,狗还能够上飞机。
那么这个业是不是你故意去做的,也就是有没有愿心去做的,有没有加上自己的意乐,这很重要。只有加上自己的意乐,那么你这个业才能成为定业。如果没有加上自己的意乐,没有加上自己的发心,他有可能会成为不定业。所以我们每一条的戒律,先看你的意乐来判定。你是什么意乐,你是什么作意,世间上面的法律也有这方面的因素。比如说你去抢劫,那你是主观上要去抢别人;你去偷盗,那就是主观方面想去偷;你现在在路上捡了一百块钱,是别人的,你说是我捡到的,不是偷的。虽然一百块钱不是你的,你得到了,最多只是说明你这个人很喜欢贪小便宜,但是很难去治你什么罪。你去抢劫,可能你只抢到一块钱,哪怕你抢劫没有抢到,最后你得坐牢。性质是不一样的,跟你是不是你主观作意关系是很大的。
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要注重闻思?注重闻思就是一直在熏习,听佛法,思维,其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起烦恼,不起烦恼的目的就是,不让我们内在的业的种子引发出来。其次我们闻思佛法的整个过程,我们就不会再造新的业,所以闻思佛法非常重要。那我们要造的业都必须是身语意三业,以及我们所发的愿,与涅槃的安乐相应的业,我们要造这个业,这两个是不同的。我们闻思佛法的目的是让我们不起烦恼,让我们业种不起来,但这不等于我们造了成佛的业。这里面的业有非常细微的区别,所谓这些业果甚深,都是在这里能体现的。
我们修行,不是说我们要拿善业来对治恶业,也就是你修了善业,自然恶业就得到对治了,而不是你拿这个业再来去对那个业。就犹如拿你的矛戳你的盾。那么因缘就在矛盾当中,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常常发现,人起烦恼,说我再拿一个法来对治,最后这种烦恼没对治下去,矛盾越来越大。你看哪个人矛盾大,哪个部门矛盾大,就是对这业果认识模糊,没有认识清楚。
那我们修行、修善、修心、发心、持续发心,就能够让我们所作的所有业成为定业。定业容易引发果报。善的定业容易引发快乐的果报,恶的定业容易引发痛苦的果报。如果没有加上人的发心的因素,这些业都是不定的,那就不容易引发。
佛教讲的是缘起法,一切法是无常的。业力也是一种法,法的本身也是无常的,无常不是说不存在,无常是说它可以改变的,这种业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的业都是可以改变的,都有改变的可能。所以大乘佛法讲,业的体性也是空,业性本空。业性本空,它是对慧力非常坚强的人来讲,业性才有办法空。如果我们没有很广大的智慧,就逃脱不了业力。
业又有共业和别业,别业就是不共业。不共业什么意思呢?比如,每个人的五根,每个人的身体它是不共别人的。共业,比如说我们整个的地球,就是共业。大家到我们的寺院里头来也是共业。大家在这里听法,也是共业。它造的是共同的业,共同的业所感召的。
那么佛教的业果说自作自受。自作自受是指我们人的别业来讲的、不共业来讲的。那么从共业来讲的话,是自他共存,自他和合的。什么叫自他共存?我们这个环境是自己、第三个人,第四个人,无数的人,大家共同创造。这些不同的人,这种业力的和合,都合在一起。所谓这些业力的和合,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业会产生互相影响,并且也会产生等流,这种等流会影响到我们整个的环境。会让这个环境变好,也会让这个环境变坏。如果我们发不好的心,就会让这个环境变坏。如果我们发好的心,就会让我们这个环境变好。这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屋子里面,大家都不来收拾卫生,那你隔三天,房间里面肯定全都是垃圾。外面的花没有去浇水,过几天花就会死了,没有人来煮饭,就没办法了。没有米,没有菜,就做不了。我们只有真正理解到共业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那么你才会去注重,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我们所有的依报环境都是我们共业的一部分,那你认为说这些环境与我们没有关系,那光有你一个身体你能活吗?
这些外在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共业,也都是我们自己的不共业里头的一部分,这非常的重要。那我们这个共业不仅对自己有利、有害,也会给别人造成问题,也会给别人带来便利,水也好,空气也好,交通也好,通讯也好,都是共业所感。现在车太多,汽车太多,限行,是不是共业所感?少开车。大家少开车,就不会那么拥堵。那怎么来改变这个问题,改变共业。那怎么来改变共业,就是让你少开车,让你发心少开车,这个不可能,所以他给你规定,如果你再开了,处罚,违反交通条例,那你就当心。我们修行的人,学佛的人。懂业果的一样如此,我们做的行为如果对共业是不利的,我们同样是有因果的,并且是非常容易在这方面造恶业,没有造善业。我们业又能够成分成两种,一种叫引业,一种叫满业。什么是引业?什么是满业?一个人让你下一生投胎转识到什么地方的业,这是引业。什么叫做满业?比如下辈子当人,有男的,有女的,有美的,有丑的,有富贵的,有贫穷的,有高的,有矮的,这个就是满业的不同。所以引业就叫做总报,满业就叫做别报。同样一个人,人与人的差别是很大的。为什么这人里头,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就是因为我们业的不一样,业力的不一样,所以展现出来的果报也不一样。有时候一种业,能够感召后辈子做人,有时候一个业能够感召很多生,有时候,我们的一生,是一个业所感,有时候我们一生是由很多很多业所感,是有不同的状况的。这就是让我们不能很机械的来理解,来给自己下结论,我们这一生,到底是哪种业,或者是哪几种业,或者是前生的等流持续,或者是我们过去做什么事情所感召的。所以就是在这种引业跟满业里头,有如此种种的区别。
但很关键的一点,是让我们明白,业力是可以改造的,是可以改变的。那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条件不好,环境不好,通过我们的发心,通过我们积聚福德智慧的资粮,那我们的满业就能得到改善。共业能够得到改善,这样整个依报环境就会好起来。反过来说,即便我们现在的条件再优越,如果我们没有注重福德智慧的培养,没有注重共业的营造,没有注意到自己满业的圆满与否,将来也容易有可能引发苦果。就如说,一个人,你再有钱也买不到东西,那这个钱有什么用呢?或者说你买到的东西吃下去,不健康,这都是我们满业的问题,得了病,都是有可能。这又让我们明白,我们这一生的所作所为,跟我们这一生,以及后一生都是有关系,不是说,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跟后一生有关系,跟我们这一生没关系。这是断见。也不能认为说我们所做所为只与我们现在有关系,后半生有关系,跟下一世没关系。这个也是断见。不信佛的人,他认为没有后世,现在做事顶多和未来有一点关系,未来也不会有什么事,所以也没什么关系。我们学佛的人,认为现在苦一点也能过,主要修来世。他不知道我们这一世的环境,乃至学法的环境对自己关系是很重大的,也是改变的。这个改变只有自己参与进去,这个依报环境跟自己才有关系,如果没有参与进去,整个依报的环境跟自己,关系不会很密切,反过来说,我们就会非常的被动。就是你必须要不断去适应这种依报的环境,这种依报是很多人造的业所感的,当然也有善的,也有不善的。善的业,就是很多人努力付出,那我们自己个人没有努力付出,我们就损了福报,那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感受出来的。所以我们这一生的发心就变得非常的重要,非常非常的重要。共业也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共业尤其同我们当下的依报环境、以及周围的这些人群、周围的这些人事,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那我们常常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好,都是因为人的脾气不好,所以关系不好,没什么办法。没有注意到说,人事关系的紧张、不和谐,是因为我们造的业不合众,不和谐,都是我们共业所感,只有从业果来观察,才知道怎么办,才知道怎么来对待对方,怎么来对待别人。
如果这些方面没有认识清楚,不懂得共业和别业,人可能会有两种状况,一种会很孤立,再一种状况是人会觉得很孤独。孤立跟孤独是不同的。孤立就是说你有困难,你有问题,你需要别人帮助,但没有人帮助。没办法,没有什么朋友,社会上很多人很多人,没有人帮助。孤独,它是一种精神的世界,就是你做了好多的好事,大家都不理解你,乃至大家埋怨你,那你造成精神上的孤独。孤立,人从身体方面,从有形有象的方面得不到帮助。孤独就是精神的世界不能得到帮助,同我们的共业有关,没有造共业,所以就容易会有这些问题。
这是现在人经常犯的毛病,很多人觉得自己没办法同别人沟通,都是一种执着,我执法执。一个人有没有能力,不仅是有干什么事的能力,比如有没有驾车的技术,你会煮饭,你就有当厨师、有炒菜的能力。电脑打字,有打字的能力。那么,人有没有能力,其中包括了对治自己的烦恼,调伏自己烦恼的能力,克服工作上面的困难,化解工作上面的问题这样的能力,以及处理好在人际关系上自己内心情绪化的思想倾向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不惯的,看不顺的,看不上的,看不起的,或者嫉妒的,别人比我们好的,这些障碍化解不了,你的能力就被障碍住了,本来你会做这个事,你就不想去做,本来你能做很多,现在只能做一点点,最后一点点也做不起来,能力就丧失。所以一个人再有能力,如果贪图安逸,怎么会成功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能贪图安逸。贪图安逸,那最终会一事无成,贪图安逸,那你就是在享受别人的福报,自己没有造业。自己一直在贷款,贷款到一定时候就还不起了,那就麻烦了,家破人亡,肯定会这样子。最后抓人把你抓起来。
我们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诵经也好,过堂也好,庙里的生活如此的节奏,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365天都是这样生活的一种状态。那你看起来好像是一直在轮回,一直在重复,你觉得庙里的生活这么单调,每天都一样。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
这个我们叫做坚持,不叫做重复。坚持和重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重复就是原地踏步,这种重复是很枯燥的。坚持本身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很好的一种习惯力量,你才能够坚持。因为我们国家讲,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就是继续发展,坚持继续发展。每人个,每个庙,每个组织,乃至国家都是需要坚持,坚持发展,坚持继续、可持续发展。不能说可持续发展是重复,那人就有问题。这个你看起来,形式是一样,内容是不同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把它当成重复,那就很麻烦了。一个人在承担工作的时候,我们要有一种欢喜的心去承担,欢喜的心需要去培养。你有欢喜的心,那你才会有兴趣,有了兴趣,事才能干好,也就是说我们要把事情做好,首先要有兴趣,兴趣的前提是要有欢喜心,这个很重要。那你如果在这方面欢喜心没有培养起来,兴趣没有培养起来,你就去做,那一天两天三天,你就会透支。因为你内心欢喜不起来。你做事情就会很苦恼。越做越苦恼,到最后就不想做了,都是这样子的问题。
所以我们无论是学习也好,工作也好,修行也好,都必须去面对自己内在的问题,都必须去培养自己的欢喜心,调整自己的动机,培养自己的工作热情,以及和大家一起造共业。就是你从思想的深处,要认识到我这件事需要大家一起来做的重要性。那么你有这种思想意识,即便别人没有来,那你这种意念已到了,那共业已造。这是非常的重要。
在人与人接触的过程当中,肯定会有很多问题的出现,很多烦恼的出现。那我们就必须要去面对,面对这些问题,面对这些困难,面对这些烦恼,这样我们才能够突破,才能够进步。那么修行人就是要战胜自己,不是要去战胜别人。你想着要战胜别人,是邪见,这就是世间的想法。戒经中说:“如两阵共战,勇怯有进退。”修行就是打仗,跟谁打呢,就是跟自己的烦恼打。你要跟人打,那就麻烦了。你纯粹学错了,是世间心,在庙里面不能用世间心来做事。那么你认识到之后你慢慢才会有轻安,会有自在,会有喜悦,会有快乐。别人做的多,那也很好,你随喜、赞叹,成就别人的功德。别人做的不够,别人不懂,那你就帮助她,要提携人家。那你也增长功德,也成就大家的功德。我们一个团体,哪里出现不足,卫生脏了,那你去扫一扫,功德就很大;哪里的关系不和顺,那你用善巧的方法去提醒别人,都是非常好的;人的身体不好,你给他拿点药片吃一吃就好了。所以无论是环境也好,人的身体也好,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也好,乃至我们的心也好,都是能够改变的,这个改变都是要通过调伏烦恼来改变,而不是通过增长才干来改变的。“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已生恶令除灭,未生恶令不生。”善跟恶就是从我们人的内心烦恼上面来的,所以佛法讲来讲去就是发心与当下的努力,我们只有发心结合当下的努力,才能够改变去创造未来的因缘,因为你可以改变和创造未来的因缘,你才会有个辉煌的未来。阿弥陀佛。
本文为学诚法师于2011年10月5日在北京龙泉寺所做早斋开示的录音整理稿。
(xinsu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