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早斋开示]之五: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今天要讲的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八个字我们常常听到,也经常挂在嘴边,但不等于我们就理解。反过来说,相当多的人对这八个字有很深的误解。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顺序不能颠倒,先是“不变随缘”,才是“随缘不变”。

什么叫做“不变随缘”?“不变”是对我们凡夫来讲,“随缘”是对二乘来讲。

我们凡夫的心经常变来变去,无常,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想,都是随着自己的情绪在波动,都是一种散乱的心。所以要让你的心先稳定住,建立宗旨,宗旨不变、目标不变、发心不变、用功不变。这是学佛法的人跟不学佛法的人不一样之处。不学佛法的人,就是忽东忽西,变来变去。

“随缘”是对二乘而言,二乘偏执,乐简畏繁、怕麻烦,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不喜欢随众,所以佛陀告诉二乘必须要随缘。比丘也是二乘,比丘必须要羯摩,“僧”也是和合众,就是随缘。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反正我自己固守我的宗,外面怎么做都可以,这个就理解成“随便”了,怎么做都可以,那都是一种胡闹,佛法哪里那么简单!

先要做到“不变随缘”,第二才能做到“随缘不变”,这个就是用心的功夫。既能够随顺各种各样的因缘,同时自己又不会迷失。这也就是说,先要从“不变”到“随缘”,然后再从“随缘”到“不变”。从“不变”到后面的“随缘”,这是凡夫修行的过程,从“随缘”到“不变”是二乘修行的过程。因为二乘不能随缘,所以佛叫你随缘,但是你太随缘了,佛叫你不能变,还是要保证二乘的寂静。这里边是有非常深的深意在里头的,不是说反正是随便说的,“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好像随意这么讲。

随缘,随什么缘?外缘知识,内缘暇满。

《广论》里面都有教授,很多东西胡思乱想,不能安住,都是没有意识到暇满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广论》里面有比喻“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

“虫礼”什么意思呢?地里面的虫跑出来拜佛,就比喻人从三恶道出来,今天能听到佛法,或者说一只狗,一只猫、一只鸟要来礼佛。这些比喻的意思是说:非常希罕,非常殊胜,非常不可思议。

“骑野马”什么意思呢?一个跛脚的人,一天在山上,忽然掉下去,正好掉到一只野马背上,然后他骑着野马到处去玩。这个人说:我本来脚不好,牛也好,羊也好,骆驼也好,都骑不了,今天刚好我掉到一个马的身上去,那就骑着马到处去走,到处去游。这个也就是说,我们听到了佛法以后要有法喜,要有法乐,要珍惜这个暇满。

“藏鱼梅乌食”什么意思呢?前藏的人送给后藏的人鱼,后藏的人从来没有吃过鱼,他说鱼这么好吃,拼命吃,吃到一直堵到喉咙,快要吐出来了,怎么办呢,他就拿带子把脖子捆起来。人家说你怎么把脖子捆起来,非常危险。他说这个非常好吃,我舍不得把它吐掉。这个比喻对佛法的一种希求心、广大心,是非常大的。

“梅乌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糌粑,是青稞酥油做成的。一个母亲得了很多糌粑,分给几个儿子吃,一个儿子得到了糌粑,他一只手就放到自己的后背,然后另外一只手再伸出来说我还没有拿。刚好一只狗跑出来把后面的糌粑吃掉,他就大哭。母亲就问他为什么大哭,他说这么好吃,这么难得的,被狗吃掉多么可惜。就是说这个不能浪费了,不能浪费我们的暇满。

这个就是《广论》里面讲的“应当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对佛法的希求,应该要像我们看到这些小孩、小动物都知道来拜佛,像腿不好的人得到一匹好马,如同得到鱼一样,得到糌粑一样,要有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意乐,这种比喻。然后要学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头五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一样,发心出家也是一颗种子,外在也是种子,人也是种子,是心的种子,外在是物的种子。物的种子刚刚种到土壤里,首先要生根,才能发芽,生根就不能离开土壤,才能生长、开花、结果。如果这个种子在土壤里,刚生了根就移掉,最后这颗种子就会死掉,肯定会死掉,不死也是大伤。再一个,移到不适应的土壤,这个种子也要报废。就是这个种子种在什么地方是有固定的,它是有日期的,土壤土质也有不同。

我们出家,住在一个道场,头十年、二十年,最重要的就是说自己怎么样安住下去,而不是说我到哪里去求法,那全是胡闹!头二十年就是安住,第二个二十年,弘法、承担,第三个二十年,专门修行、安养,一般的规律都是如此。不是刚刚开始你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也没有佛法的甚深的胜解,就去“修行”,有几个人是在修行?不是说现在,过去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都是为了去博得一个很好听的名声,我去什么地方了,自己很了不起,全是烦恼。只要内心向外缘,就全是妄想。没有缘到佛菩萨,没有缘到善知识,就不能安住,也就没有缘到暇满,全是自己给自己编出一大篇非常美丽的理由出来,那都是自欺欺人,自己内心深处的苦处讲不出来,然后再去找很多很多的理由。最后自己死了,不死也是大伤,这是肯定的事情。

所以我们出家,或在寺庙里面做义工,定位是很重要的。头二十年之内,最主要的任务是做什么东西,主要是干嘛。我们慢慢慢慢,虽然事业越来越多,但主要是广大的善男信女们在做,我们出家的法师、(常住的)义工,头几年(做事)会多一些,以后(事情)慢慢就会越来越少,最主要就是我们自己用功了。那你没有这种方法,自己不能给自己定位,整个身心都是躁动的。躁动,法怎么能够入心呢?你去熏习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知见,清都清不掉,也没有人能够帮你清掉。

你怎么知道说与哪个善知识有缘?根本是你自己坐在这边胡想一通。缘,不是很简单的就能有缘。当然我们见一次面也是一个因缘,那你同住十年,这两个缘是不同的。能不能同住十年,乃至更久的时间,有没有这个因缘呢?这里面都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因缘,都是有因果在里面,有甚深因缘、甚深缘起在里面,而不说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如何如何。

对佛法的基本命题、基本知见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宗没有把握住,实际上就是宗旨没有建立起来,最后你就完了,听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只是给自己一个说话的资料而已,好像我这些不是书本里面看来的,好像是自己的心得,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以我们头十几二十年,最最重要的要落地生根。我当时写的“发菩提心,落地生根”不是随便写的,以为那么容易?都是有甚深因缘的。落地、生根,才会开花、结果,自己随便在这边晃动,就没有根了;没有根,这颗种子就可能白种了;白种了以后就没有用。所以,我们的心发起来就是种种子,一个念头不断地去熏习,这个种子就会种得很牢,根深叶茂,才能果实累累。如果根不深,它不可能长出很多的叶来。根绝对不能离开土壤,常住、同行善友就是我们的土壤,离开这个土壤都是会完的,因为这个土壤、环境是佛菩萨、善知识的因缘凝聚的,里面有很深很大的加持力,你离开这个土壤,离开了这个氛围,你就完了,就轮回去了。

所以佛法这些基本的知见绝对不能怀疑,你怀疑了就完了,就背离了佛法。你说我一下子建立不起来百分百的信,但至少不要故意去怀疑。

过去丛林“迁单”,说:“你去外面参学”,或者自己说:“我去外面参学”,“参学”就是“迁单”的代名词。很多丛林,是庙里把你迁走的。我们这里,你不修行,就会自己把自己迁走了。还有人要去参学,问我同意不同意,我说“没有不同意你住下来”,有的同学就理解好像同意他走。没有不同意,没有不,否定否定还是肯定,我是同意你住下来,不是同意你走,知道吗?很多人听话都很成问题:“哎,师父同意的!”我是说我没有不同意你住下来,不等于说我同意你走,那是两回事。也就是说,我同意你可以继续在这里住,你自己溜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溜,你再回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你再回来,因缘就不一样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你的业力已经都不一样了,都不同了,你去熏习一些乱七八糟的观念,我们怎么可以随便让你去说呢?你把僧团,把我们的团体都搅乱了。知见的建立是最难最难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大家谈起来可以天花乱坠的,实际上都是佛法的外行。

所以头十几、二十年以安住为主,身心安顿、自我安顿,身安则道隆。然后,“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时间浪费不起,时间浪费不得,浪费时间就是浪费自己的生命,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对佛法的体会,才是在用功。然后自己要把这个宗守住,而不能今天觉得:“广论讲得没有错”,到明天又想,“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捷径?”那就麻烦了。

无论哪个法门都是要师法友的,都是要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是祖师、佛菩萨总结出来的经验,必须要去信,必须要照着办,最后才能够在佛门里面多多少少有些成绩。不照这么去办,绝对是百分百不会有成就,这是肯定的,注定的。你随便乱跑,佛法给你跑出来,没有这回事。

所以,处在大众当中,大家要常常去观察同行善友的功德,这是非常重要的。自己要常常去分析,常常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常常去思维暇满和善知识对自己生命的重要性,你这么去做,这么去思维,本身就是在修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行,这个就是用心在修行,真正心缘到法。

所以的这些都是一种境界,师法友、菩萨、佛,都是我们所缘的一种境界,让我们内心产生力量,持久产生力量。你要持久产生力量,就要持久发心、持续发心、没有间断的发心。你内心有力量了,自然就会心开意解,智慧就开了,佛法就明了。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