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认识人生]之四:娑婆与极乐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坐禅、念佛、诵经、持咒等等都是修行的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来修行,都跟我们的心有关系。那我们如何来用心呢?

我们常常听到说要随缘,那么如何来随缘呢?缘,有清净的缘起,也有染污的缘起。那我们面对清净的缘起,面对染污的缘起,心里是如何作意、如何用心,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我们随顺清净的缘起好修行,就像在佛堂当中用功比较容易。面对清净的境界,面对三宝,大家都在念佛、念法、念僧,与法相应。出了庙门,我们所要面对接触到的,都是杂染的境界。那怎样能够不影响到我们的心呢?如何把自己的心看住,如如不动?每个人用功的方法,用心的方法,修心的方法就不同了。有些人念佛来止息我们散乱的心,(不让它)被外界的境界转动、拉跑。

念佛,从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一直到永明延寿禅师、传灯大师、蕅益大师、莲池大师等等,乃至近代的印光大师、弘一大师,有很多人在提倡,甚至禅宗里好多上根利智的人也在提倡。所以宋朝以后,禅跟净合流。禅宗的道场也念《弥陀经》,我们做早晚功课都有念《弥陀经》,都有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都有念“一心归命”,都有念“十方三世佛”。那么念佛的道场也常常打坐,念佛念一念就静坐,修观想,观像念佛。那么教下——比如天台、华严宗,他既注重教观,同时也念佛。比如弘一大师“教宗华严,行在戒律,指归净土”等等。这些大师们都有各自用功的方法以及自己对佛法认识的道理,对净土法门的体会、感受,对这些教理教义了知、掌握很深入。

净土法门有三个殊胜的地方:第一,横超三界。“横超三界”什么意思呢?净土宗里比喻说:一只虫子在竹子里,你要戳开竹子的话,在旁边咬一个洞就钻出来,你如果一节一节去咬的话,那不知要多久,可能没出来就死了。这就是“横超三界”。第二,阿鞞跋致。阿鞞跋致什么意思呢?不退转,就是不会退步,只会进步。第三,一生补处。极乐世界三大殊胜的地方。当然要成佛,那就很慢了,要排队,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排到你。经典里边说每天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人就像下雨的雨点那么多,你看有多少。

所以你要选择成佛,在娑婆世界比较容易,极乐世界比较保险。那么我们究竟是选择比较容易的,还是比较保险的?这跟投资一样,你钱拿到银行存,利息很少,但比较保险;你去投资股票,弄不好到时候钱都变成纸张。在娑婆世界成佛也是一样的,弄不好的话你下一辈子到底去哪里,都是很难讲的事情。

我们说增上生,增上生,增上环境的营造就很重要。如果我们跟别人没有因缘或者说因缘不深,那你往生的时候,你再来投胎,你要找到自己父母可能都不容易,没有业力。今年我们不是有一个往生的吗,还有好多人去给他助念。你就很难讲他会生到什么地方去。他有可能生到非洲去,那就遇不到佛法,是不是?你要生到新疆去都很难,那是伊斯兰教的地方。生到中东去也是不容易(遇到佛法的),甚至某一个区域都没有出家人、没有庙、不信佛。也就是,有了增上环境之后,你下一辈子出来再学佛法才有因缘。社会上其实很多人要来学佛法、修佛法,就是苦于入道无门,他不知道怎样进入庙门,怎样同出家的法师沟通,怎样办这些手续。或者他原来有善根,但是没有因缘得到启发。其实很多人都是有善根的,就是缺了一个环节,启发不出来,所以就一直在轮回。

我们往生也好,不往生也好,究竟都是靠我们的业力决定的,不是说自己想往生就能够往生,自己说下一辈子去哪里就能够去哪里——这就是你自己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自在的人,能够对自己的生命有自主权,自主得了。我们要自主后世的生命,那么我们今生今世的生命能不能自主呢?常常也是很难的事。

有时候我们想做一件什么事情,比较重要的事情,长时间去做,但是我们做一做就不想做了,做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就不想做了。修行也是一样,修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修不动了,就不想修了。学佛法,学一学,学来学去就是这些道理,没有更加新鲜的东西,就不想再学了。因为人的习性总是喜欢新鲜的东西,不喜欢旧的东西,喜新厌旧。那佛法刚好相反,佛法不能用新跟旧来衡量,它这个道理是恒常不变的,是真理,要靠我们去体会。

我们没办法体会,没办法体悟,那么就不容易同佛法的真理去相应。不相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一天的很多行为、生活,不知不觉都成了一种习惯。所谓习惯,就是几点钟做早课、几点钟做晚课、几点钟过堂、扫地、上课等等,就是寺庙里面所规定的一种作息的时间,然后我们慢慢慢慢就照这样子去做。

但更多的人常常都是要来适应眼前的环境,一旦眼前的环境适应了,就不容易用心了,因为他已经适应了,所以不需要用心。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肯定就要去了解晚上住在什么地方,有没有水,吃饭在什么地方,安全不安全,带的物品够不够,等等,会去关心很多事情,但是我们一旦对一个环境很熟悉的时候,人就容易麻痹大意,就容易麻木,因为很熟悉了。这样的话也就是在随缘,随缘也可以说在随业,这个业走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

业有别业、有共业,我们每个人的业叫做别业,这些业加起来叫做共业。共业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别业也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会互相影响。一个庙某某人修行修得好,对大家会有影响;修行修得不怎么好,对大家也会有影响,自然而然会产生影响的作用。

那我们一旦习惯了,我们的心又如何来把握呢?我发现,我们山上的人——当然其他的庙里面的人也有,怎么回事呢,来去自由,去来自在。愿意来就来,愿意走就走,来去自由,去来自在。自由自在,来来去去;去去来来,自在自由。你注意去观察,很多人都这样,就是自己没有真正下决心要做什么事情,住在庙里面(要)干嘛。我们在庙里,也不是来寻找这样一种自由跟自在的,对不对?这种“自由自在”是因为没有人管理你,是一种放任自流的自由自在,而不是真正修行解脱的一种自由自在,是随顺烦恼的一种自由自在。那么这也是一种随缘,我们常常说随缘,这也是一种随缘。

净土宗常常讲“带业往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能够带种种业。那我们在寺庙里面修行、护持,算不算带业呢?比如说我们过去做了很多很多的恶业,那我们会不会把世俗社会的一些业带到庙里来?这一定会有可能的。因为你把习性带到庙里边来,就把业带到庙里来。那么你把业带到庙里来,就会有障碍,会有业障,肯定会有业障。

我们常常听到业障,有时候别人的业对你也会造成一种障碍。不仅仅自己的业会有障碍,别人的业也会障碍你。但是我们不容易觉察得出来别人的业跟我们自己有什么关系。假如你同一个大修行的人(在一起),他的业清净圆满,智慧慈悲具足,不知不觉我们的烦恼习气毛病也就少了;我们如果同一个恶业深重的人(在一起),那你时时刻刻心里都不安稳,是不是?你跟世间上的一个神经病的人在一起,看你怕不怕?你不注意的话,他把你揍一拳。他就会影响到你,肯定会影响到,这些都是业的关系。

那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如何来观察现实生活当中的缘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说任何事情我们放任自由就说“随顺缘起”,或者说我们什么问题不去解决,然后说“观待缘起”。这样的话,无形当中拿缘起作为一个借口。缘起的本性是空的,是能够改变的。今天晚上诵论,论典里面也有谈到,我们通达空性的目的就是能够来净化缘起、改变缘起、组合缘起,通过我们的发心能够重组——重新组合,重新配对。

就像我们电脑当中的病毒一样,病毒发现了,它有障碍,死机了,不显示了,要杀毒,把这毒去掉,它又恢复正常了。我们人也是一样,心里会有毒,也要杀毒,三毒——贪、嗔、痴三毒,三毒去掉才能够变成善根,三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种善根是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无量无边的善法都是从对治贪、嗔、痴生起来。反过来说,我们内心当中充满贪、嗔、痴,所有一切善法都生不起来。如果我们的信心起来,那么内心清净,内心清净就说明说我们的贪、嗔、痴烦恼已经得到对治了,所以它能增长广大很多善法。

(我们做了不好的事要)忏悔,忏悔的目的就是要把恶法的根拔除掉,贪、嗔、痴三毒的根把它去掉。我们做了好事,别人做了好事,做了很多功德,或者说造了不好的业,那怎么办呢?善业我们应该要广为宣传。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因为你做了善事、善业、善法。“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为什么呢?增长广大。

反过来,如果让恶法增长广大,就会很麻烦,就会影响别人、妨碍别人。别人的一点点小毛病,因为你说来说去,通过你的介绍,通过你的讲说,通过你的传播,让很多人再把这种恶法的因种种下去。但是我们很容易认为:“我讲的是一个客观事实,某某人确实是有什么问题,我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也不是乱说,都是有根据的。”但我们没有考虑到:我们讲一个话的目的在哪里?动机在哪里?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我们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信息,对方接受了我们的信息之后,有什么帮助,有什么利益?

如果不是这样(认真去观察自己的动机)的话,我们就常常会有一种心理,什么心理呢?就是:我听到了一些消息,得到了一些信息,你们大家都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比你们高一等。人就是会喜欢这样一种心理,喜欢听小道消息。小道消息怎么能够跟国家的正规新闻比呢?正规的新闻肯定可靠,小道消息大部分是有水分的。但为什么人就喜欢呢?因为我们的心理有毛病,尤其是比较容易同恶法去相应。你说什么一个不好的,他马上就相信;你说“某某人做了好事”,他都不相信,他说这是为了要讲好听话。人的心就是很奇怪,你说对方的一个过失,他非常容易相信;讲对方的一个长处,他都不相信,并且对你还会有看法,是不是?这是很多人的一种心态。

我们修行,就是要身语意三业清净,都要讲好话,要慢慢去修改,跟佛法相应,就是要在这些方面去用功,慢慢去改进。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里面把修行分为两个方法:一种是易行道,一种是难行道。龙树菩萨认为在娑婆世界修行是一个难行道,念佛往生是一个易行道,就是比较容易修的。当然难跟易也是相对的,净土是对娑婆世界来讲的,对秽土来讲是净土。

所有的佛都是有净土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诚笃速生。弥勒佛也好,药师佛也好,阿弥陀佛也好,所有的佛都有净土。对佛来讲,净土是佛的依报,因为佛的三身圆满,所以他的依报也是清净的。我们凡夫业障深重,所以我们的业报就是五浊恶世。

凡夫跟佛陀、圣者的时空概念是不同的。我们常常会用地球上的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去比喻佛经里面的一个世界一个世界,这本身就不能这么比的,也不好这么比,这么比本身是不妥当的。地球上的种种国家、世界,它怎么存在、怎么变化、有些什么问题,种种的说法是我们现在科学的说法、科学的解说解释,根据科学的原理。实际上,还有好多好多科学还达不到的,像过去不可能跑到月亮上去,现在就可以。我们过去对太阳、月亮的认识,跟现在科学的认识就不同。那么,佛菩萨的时空概念,绝对不同我们的。因为我们都是在三维空间当中,这样的一个时空因缘当中,如果我们再把它放大,四维、五维、六维、七维、八维、十维,那就十法界都有。

一个很深的佛教道理,很多佛法的道理,我们不容易去体会。不容易去体会的时候,我们就常常会有很多分别,有分别就会有对立。佛法本身是圆满的,它不是对立的,只要有一个对立的法,本身就不是佛法。比如说地藏菩萨,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到地狱里面去是他自己发愿的,他发愿,愿意去地狱,他是愿力在主导,所以他到地狱里面去不受苦。那么一般的人造了恶业堕落地狱,情况就不同。同样的地狱,对菩萨和人来讲,就不一样。

就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在80年代,中国刚刚开放,那个时候,有一个人从国外回来。因为农村的住宿、卫生条件很差,他就到城市里去住,住到一个最高级的宾馆里。他原来的很多农村的亲戚到宾馆去看望他。这个人就开了好几个房间给他们住,叫大家晚上住到这地方去。这些农村来的人,本身生活很差,习惯了,他看这么干净,(反而)不敢睡觉,他说:“我睡在地板上就可以。”他一个晚上就睡在地板上,不敢睡到床铺上。这个人的心理差别就是很大,因为他在农村一直苦习惯了,他觉得这已经很好了,就像在天堂一样,消不了福报。他就是这样一个认识,就是这样一个境界,你很难说他睡在地板上是错的还是对的,他自己感到很快乐,你让他睡在床铺上他可能很痛苦,是不是?(这就是人)的心情不同。所以,人的心是很不可思议的。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因为要一生补处,所以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无量寿。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寿,他要很长时间去修行,去培养各种福德、因缘。实际上我们人在世间,迷的世界、悟的世界,都是在刹那之间的转化。就是你现在可能很清楚,过一会儿又会迷糊;现在迷糊,过一会儿又会清醒起来。迷悟一念间,迷跟悟都是一念之间。但是迷的时候多,大量的时间都是在迷糊。只有到什么时候才会真正清醒过来呢?“一旦无常万事休”,要死的时候清醒过来了。那你要死了才清醒过来,来不及了,清醒过来马上要死了,那宁愿不清醒。在日常生活当中都是会这样,是很不容易、很不容易的。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经》里谈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具足善根福德、种种因缘才能够去的,也不是随便能够去的。

省庵大师有作一首偈子说:“身在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身在花中佛现前”,莲花化身,“佛光来照紫金莲”,阿弥陀佛的光明照到莲花,化生,我们的心随佛菩萨往生,但是实际上面是无去无来的,“无去来中事宛然”。我们常常把娑婆世界同极乐世界对立起来,才会发生问题:“我们究竟要(求)往生,还是要增上生?”如果我们把它统一起来,净土秽土都源于我们的一念心,我们一念心清净了,自然秽土也就清净了,也就变成净土了。所以,我们在寺院里修行、用功,就是要来认清我们的心。

禅宗讲,人有妄想,有分别,所以就要把妄想、分别、执着去掉。(要去掉妄想、分别、执着,)要靠戒定慧。光靠戒的力量够不够呢?还不够,还要靠定的力量。戒的力量能够(让我们)认清楚“哪个是小偷”,就是能够认识清楚烦恼。拿戒律来对照,就知道哪些行为符合不符合戒律,符合不符合佛法,(就好比能够看清楚)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定的力量就是能够把这个小偷抓住。比如我们在庙里看到一个小偷,那么你去抓,把他抓到,就是定的力量。慧呢?把那个小偷送到派出所去,他走了,离开这里了。(这样的三种力量就)叫戒定慧。

烦恼也是一样,你把烦恼从内心当中赶走了(就是慧),你能够把烦恼止伏住、止住,要靠定,调伏,让内心寂静。你认清了烦恼,认清了哪些行为是不如理不如法、不符合戒律的,这就是戒的工夫,戒的功能、功用。我们常常有很多很多妄想,就是因为认识不清;认识不清就是在戒律方面没有做好,所以对很多妄想就认识不清。不能止息妄想,就是因为定力不足;不能破除妄想,就是因为缺乏智慧。戒定慧都是跟我们人的妄想、分别、执着有关系的,用来对治这些问题,内心的问题。

但是我们修行的时候,烦恼容易成片,念佛不容易打成一片。就是容易跟烦恼打成一片,容易跟妄想打成一片,不容易跟智慧打成一片,所以禅宗里讲“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就是这样的道理。妄想如果不死的话,根不除的话,它一样还会再起来。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修行,种种善因就可以了,以后就会有好的果报,烦恼很难断,妄想也很难除,可以不去管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在原理上是对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不等于种瓜就能够得瓜,种豆就能够得豆。瓜种下去,豆种下去,最后你的种子也没了,你的瓜也没了,你的肥料也没有了,你也白费,不一定说你种了最后就能有收成。也就是,你这种行为可能是好的,但并不等于以后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它还需要缘。佛法为什么讲因缘果报?必须因缘和合才能够有果。我们仓库里有好多种子,花生、谷子、红豆,放在屋子里面,这个种子怎么能够起作用?不可能起作用的!时间长了,种子也会坏掉。只有拿到地里去种,并且在适当的时间(才可以)。如果种错了,比如冬天去种,就不行了,肯定长不了。(种子生长)还有一个季节的问题,气候的问题,必须是这个时间(去种,才能长出来)。

我们发心修行也是一样的。你种瓜,怎么种呢?怎么样能够得到瓜呢?怎么种、怎么得,就很重要。你怎么种,就关系到你怎么得。你要去种,并且要好好种,最后才能够得到瓜、得到豆。修行也是一样,我们要去修,并且要好好修。那么,怎么修最后才能有收成,最后才能丰收,就是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是这么去理解因果的道理的话,你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农民肯定比我们更清楚,他种的瓜、种的豆,肯定收成比我们要好,我们不一定想得清楚。

在广化寺的时候,有一个老和尚,他种了一个地瓜45斤。他一个人干活,佛学院一百多个人都比不上。一早,我们上殿的时候,他就去干活去了,干到晚上七八点,每天都只吃一餐,整个庙的草他都除得干干净净。他这种精力就是很了不得的。他日中一食,房间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个床铺。我就问他:“你这么卖命,岁数又这么大,你怕不怕死?”他说:“不怕死。”我说:“你怕不怕生病?”他说:“不怕。”为什么呢?他说:“其实人不会生病。”我说:“怎么人不会生病呢?”他说:“这个生病呢,都是业障。要么生的病都是假病。生假的病,去治疗能够好;你真正生了病,治疗就治不好。假病不用医就会好。假病不用医,真病医不了,所以我不怕病,也不怕死。”他说,如果我自己知道不行了,我就赶紧爬到化身窑里去,然后一点火把自己烧了,也不需要麻烦别人。

这个人就是很不简单的,他用这种的精神来修行,来锄地、锄草,所以才能够锄那么多。这个人现在还在,可能好多同学都知道。这个不是叫大家去学了,也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学出来的,没有这种绝对的信心,可不是容易的事情。草是锄不完的,锄了又生,生了又锄,是很难锄的。就犹如我们内心的烦恼一样,(烦恼是)非常多的,你断一个,又生出两个来,常常会有。烦恼多如草,比草还更多,更细微,所以我们需要这样一种耐心。

六祖大师讲:“诵经久不明,与义作冤家”,就是说,你一生都在诵经,念来念去,最后还不懂佛法的道理,不晓得佛法的义理,那么就跟佛法成了冤家,成了仇家。为什么呢?不是亲家,是亲家你才能够了解它的道理。而实际上我们念了很多经论,但不明白佛说法的本意,那我们最后都成了佛菩萨的仇家、冤家,因为我们不懂得佛菩萨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意思。

比如你在家里,你的父母对你非常好,非常疼爱你,从小到大细心照顾你,但你就是不懂父母的心意,不懂父母的话。什么意思呢?你不懂得父母的意思的话,就非常容易同父母作对。父母说东你就要西,说南你就要北,常常容易有这样的一种心情。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小孩小,不懂事,要好好照顾;小孩(却觉得),你这个老人家,思想已经顽固了,不要这么麻烦天天说。

我曾经遇到一个非常有身份的人,他都六十几岁了。他说,他每次出门的时候,他的母亲都告诉他,你要多穿衣服,要少坐飞机,多坐火车,这样比较安全。他给我说,我都活六十几岁了,怎么不知道衣服穿多少,要坐什么交通工具?但是你不好跟自己的母亲去争,她也是关心,她是表达一种心情。那我们如果不明白的话,听久了就听厌烦了,每次出门都要讲这些话,就不喜欢听。

他又告诉我,每次回去看望父母的时候,他的母亲都讲:你不用回来,你回来影响工作,跑这么远又浪费钱。但是真正回家的时候,父母又很高兴。实际他心里也希望你回来,但是也怕你回来,你真的回来他也很高兴,你不回来他也不会怪你。那么这就要了解父母的心情了,如果你说:“父母说‘你不要回来’,那刚好我可以几十年不回去,这就是听父母的话。”(那就理解错了。)过去儒家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是不可能的,现在人都到处跑,不知道跑到哪里,社会背景不一样了。

这个也就是说,我们要去理解上面人的一种心情、一种意思。上面的人,他也有可能不容易把意思表达完整、准确,但是我们要把它理解成准确的,就不能照着语言的表面来理解,照语言的表面来理解的话,显然就不是说话人的本意了。我们读佛经也是一样的,怎么样来领会文字里的内涵,是很重要的。

佛世的时候有个维摩诘居士,成就很高,释迦牟尼佛很多弟子都不敢同他接触。为什么呢?因为维摩诘居士的道法更高,比这些比丘都高,(比丘们)常常会被他问得没话说。有一天,有一个比丘遇到维摩诘居士,就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来见佛陀?”维摩诘居士说:“我从道场来。”“哎?居士怎么有道场,出家人才有道场,居士怎么会有道场?”维摩诘居士说:“直心是道场。”这就是一种境界——直心就是道场。

这个直心,不是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我们内心没有谗曲。如果我们内心有谗曲,内心有弯曲,有很多弯弯曲曲,拐弯抹角,那就不好。通常的人常常要来粉饰自己,担心自己真实的想法被人家知道,这样,他讲话就是绕来绕去的,让人家听不明白,甚至产生误解。那么,我们学佛法的人,就是要很擅长、很容易把我们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让人家了解我们的想法,这是很关键的。你看这些高科技的产品,越是现代化越简单,傻瓜照相机,傻瓜都可以照,按一下就可以,不会误会。你弄得很复杂很复杂的话,他用不了,都不知道怎么开,怎么关,用处就不大。这些就是搞设计的人、发明的人、制造的人,已经考虑到要怎么样去普及,让大家都能够使用这些产品。那我们学佛法的人也是一样,我们讲的佛法,怎么样让更多的人能够非常容易领会、容易接受,我们要去考虑,并且我们讲出来的都是地地道道的佛法。我们的本意就是要弘法,就是让大家来接受,就是这样一种用意,这样一种用心。我们自己用功的过程当中,有收获、有用处,所以也希望能够告诉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得到这样一种利益,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佛陀的智慧、慈悲、光明。

(义工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改)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