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精进佛七开示]推仰圣贤 矢志佛道 报谢四恩(七)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本文为学诚法师于公元1998年12月12日—1999年1月4日莆田广化寺精进佛七法会中对大众的开示。法师教授:“应知人身难得,当勤精进,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净土宗的历史最早。东晋时,慧远大师在江西庐山东林寺讲经说法设立译场,并亲自创办莲社,一共有123人参加莲社,这些人中有些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有些是出家僧人。最后,123人全都往生。在传记中记载,慧远大师一生中见到阿弥陀佛三次。从东晋的慧远大师到近代的印光法师,一共有十三位祖师,被推为净土宗的祖师:

第一祖、东晋庐山东林慧远大师

第二祖、唐朝长安光明善导大师

第三祖、唐朝南岳般舟承远大师

第四祖、唐朝五台竹林法照大师

第五祖、唐朝新定乌龙少康大师

第六祖、宋朝杭州永明延寿大师

第七祖、宋朝杭州昭庆省常大师

第八祖、明朝杭州云栖莲池大师

第九祖、明朝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

第十祖、清朝虞山普仁行策大师

第十一祖、清朝杭州梵天省庵大师

第十二祖、清朝红螺资福彻悟禅师

第十三祖、民国苏州灵岩印光大师

现着重向大家介绍一下莲宗十二祖际醒(彻悟)大师的事迹。《净土圣贤录》续编载:

际醒,字彻悟,号讷堂,俗姓马,京东丰润县人也。幼通经史,剃染后,遍历讲席,博贯性相两宗,而于法华三观十乘之旨,尤为心得。参广通粹如纯禅师明向上事,师资道合,乃印心焉。后纯公迁万寿寺,醒继席广通,策励后学,宗风大振。每谓永明寿禅师,乃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尚今末代,尤宜遵承。于是专修净业,主张莲宗。日限尺香晤客,过时则礼念而已。衲子依恋,追随日众,遂成丛林。醒为法为人,心终无厌,但一以净土为归。每当开演如来救苦与乐之恩。或至泪随声落,听者亦未尝不涕泗沾衣也。其语录二卷,尤为至切……清嘉庆十五年二月,预知时至,辞诸外护。嘱曰:“幻缘不久,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临寂半月前示疾,命众助称佛号,见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告众曰:“吾将西归。”至十二月十七日申刻,复告众曰:“昨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来接引,吾去矣!”众称佛号愈厉,醒面西端坐,合掌凝眸曰:“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言毕,结印而逝,众闻异香浮空。露龛七日,貌如生,发白变黑。阇维,获舍利百余粒。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

莆田南山广化寺,古为禅门临济宗道场。当代高僧圆拙老法师,曾受教于近代印光、弘一两位大师,深领二大师持戒念佛之旨,驻锡于此,力弘净土法门,遂将此一变为净土宗道场。学人辐凑,四方响应,不几年,将此寺演为全国三大模范丛林之一。并于此创办福建佛学院(男众部)。广化寺殿宇宏丽,红墙赤瓦,布局严谨,可谓清净庄严,不啻一方净土。参学之人,若以外而入,层层而上,自能领略其中深义。

若从寺对面马路远望广化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照壁外壁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此佛号标明此处为净土宗道场。至寺前可看到照壁内壁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此八字意为以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依正二报庄严,令一切有情得到究竟安乐,得到真实利益。若是世俗之人,或许会理解为爱护国家造福人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八字既是我们净土道场的宗旨,也是释迦牟尼佛大阐净土法门的终极目的。牌楼前面题写的“南山广化寺”,标明我们寺院的名称和特色(广弘如来法,化度诸有情)。牌楼后面题写的“莫向外求”,是说修学佛法应从真心本性中求,否则心外求法形同外道。往上走,有三十七层台阶,喻指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此道品是趣向菩提涅盘的基石。走完台阶后,左侧为华严塔,右侧为法华塔,上均刻有经文和梵咒,喻指此净土道场所修习的是至圆极顿的法门。次到山门有一匾曰:“入三摩地”,喻指远离昏沉掉举及诸烦恼,入于正定正受,正念分明。匾下有一对石柱,将山门隔为三个门,“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三个空门,喻指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石柱上镌有一幅对联:“觉得有情,超大千世界;定为无念,悟第一法门”,喻指依般若德、悟法身德、证解脱德。穿过放生池(放生池两侧为钟楼鼓楼),仰望弥勒殿,上有一匾题曰:“弥勒住处”,旁有一联,题曰:“笑口常开,到此都忘恩怨;肚皮偌大,个中装尽乾坤”,喻为放下任何是非恩怨,内心充满欢喜,以无限心量含容大千世界及一切众生。到达尊客堂,可以看到一幅由印光大师撰句弘一大师题写的对联:“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切莫从头再眷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只须全体总亲承”。意指娑婆种种切莫眷恋,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若能到达西方,则极乐世界种种依正二报庄严都能得到。我们每天用功办道的大雄宝殿,匾曰:“万德庄严”,有一幅对联题曰:“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喻指证入一真法界,证得圆满一切功德的无漏佛果,得大自在、大解脱、大涅盘。至于五观堂、念佛堂、学戒堂、法堂、卧佛殿、地藏殿,观音阁,却尘居、水云乡、烟霞窟、方丈、般若堂、西归堂、报恩堂、安养堂、云水堂等,都有很深喻义,大众自去领会。

广化寺的殿堂布局,法物摆设,楗槌唱念等等一系列的安排,形成了净土道场独特的氛围,有心人自去欣赏、领略,切莫到了宝山空回手!

南山广化寺净土道场,从1979年修复开始,每年都有举行精进佛七,起初参加的人很少,只有十几人,后逐年增加,今年参加的人数是五百多人(注:因考虑到后勤力量不足及殿堂的容量有限,所以发放通知时作了多种限制,否则人数更多),历年以来参加人数最多,念佛的效果也最好。很多居士不远千里赶来参加,真是值得赞叹。我本人出家以来,也每年参加精进佛七,在外参学时,也随缘参加了多次禅七和佛七。故而也积累一些经验,一点心得。从1995年起,圆拙老法师和定妙老法师因年老,身体不太好,无法随众,所以就由我来主七,向参与法会的大众汇报自己的心得,谈一谈自己对净土法门的一些粗浅认识,根据参加者的根机作些适当的开示。广化寺的精进佛七二十年来一直得以延续,从来没有中断过。佛法重视传承,打佛七也讲究传承。传承好,念佛效果也好。传承,一个是传,一个是承,传就是口授心传身带,承就是承接、继承。只有传授的人,没有继承的人,佛法就要失传。所以既要有传法的人,也要有能继承法的人。那么,佛法才能得到传承。佛法的传承不同于社会上所讲的告诉你一句什么口诀或密语,只要把这句口诀或密语记住了,就得到这个法。我们若要想真正得到这种传承,对于念佛法门有非常深刻非常殊胜的体会,那么你就要在这方面下苦功夫,要十分留心每一个细节,而不是随随便便心不在焉。要注意观察这里的每个人,他们的修学方式有没有我们可取之处。要琢磨一下,为什么每天要早晨三点半起板,晚上九点半宴息?每一段时间的安排各有什么道理?我们每天的回向,大回向,延生回向、往生回向,上供、开示、放蒙山、法器的敲打、唱腔,念佛快慢的节奏、后勤的组织、佛堂的布置都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应该认识和掌握。如果能够理解和掌握,并且有非常深刻的感受,那就得到了念佛法门的传承。如果在念佛的时候,总是妄想纷飞,或是念一阵就往外跑,或是有时来有时不来,那么你修的这个念佛法门的传承就得不到,也就无法保持它的联贯性和完整性。精进佛七的各项内容安排就犹如密宗的仪轨,只有严格遵循,认真修习,才能生起它应有的作用和功效,才能获得念佛的殊胜功德。所以我希望大家既然发心参加,就一定要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在修行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障碍,而后设法克服,或者借助一些修行有经验的人的指点来克服它,就如同一个初学电脑的人经常碰到故障,一旦得到懂行的人稍加指点,故障马上就可排除。书法、画画、唱歌也是如此,修行更是如此。

如果你能严格按照佛七的要求去做,肯用心,就容易得到传承。一旦彻底掌握,你就可以用此法门去弘化一方,让更多的人得到念佛法门的利益。

禅宗有一千七百多则公案,记载了那些参禅开悟的俊杰的事迹。净土宗则把那些念佛往生成功者的事迹,收载在《净土圣贤录》里。《净土圣贤录》共有四编。初编为清代彭希涑所撰,分十科。第一科教主阿弥陀佛(1人),第二科圣众(9人),第三科往生比丘(282人),第四科往生比丘尼(11人),第五科往生国主(1人),第六科往生王臣(48人),第七科往生居士(82人)第八科往生杂流(17人),第九科往生女人(79人),第十科往生物类(鸟3只)。续编为清代胡珽所撰,分七科。第一科往生比丘(36人),第二科往生比丘尼(12人),第三科往生居士(38人),第四科往生居士(37人),第五科往生杂流(13人),第六科往生女人(37人),第七科往生物类(6畜)。三编为德森法师(印光大师之弟子)所撰,分五科。第一科往生比丘(46人),第二科往生比丘尼(8人),第三科往生居士(92人),第四科往生女人(94人),第五科补遗(30人(畜))。四编为宽律法师所撰。另外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又编写了《现代往生见闻录》,分四科。第一科比丘(20人),第二科比丘尼(7人),第三科男居士(58人),第四科女居士(53人)。以上往生者总数加上尚未收录的往生者数,大约与一千七百相当(或许超过)。由此可见,禅与净土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在最近几百年,修习净土往生成功者要比参禅开悟者多,越显出净土法门愈来愈当机。有心人应该认真地读读《净土圣贤录》,研究一下古来祖师大德是怎样精进修行,怎样修到上品上生的,而后坚定自己的信心,以种种苦行成就自己的净业。

《净土圣贤录》中还有鸟兽往生的盛事,今试举一例:

唐河东裴氏,家有鹦鹉。以其名载梵经(如《佛说阿弥陀经》上讲极乐世界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常狎而敬之,告以六斋之禁。比及辰后,非时之食,终夕不视。或教以持佛名号者,当自有念以至无念。则仰首奋翼,若承若听。其后俾之念佛则默然而不答。或谓之不念,即唱言:“阿弥陀佛。”每虚室戒曙,发和雅音,穆如笙竽,念念相续。闻者莫不洒然。贞元十九年七月,悴而不怿,驯养者知其将尽,乃鸣磬告曰:“将西归乎,为尔击磬,尔其存念,每一击磬,一称阿弥陀佛”既十击磬,而十念成,敛羽委足,不震不仆,奄然而绝。阇维(即火化),得舍利十余粒,节度使韦皋为之记。

畜类尚知持戒念佛,倘若我等人类日日放纵身心,听闻佛法而不知信受奉行,则连畜类皆不如。故大众应当精进,慎勿放逸。

念佛之人,一生精勤,成功与否,系于临终一念,故临终时,诸种事务均应妥善处理。善导大师在《临终正念诀》中晓谕净业行人:

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苦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得往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敝之衣,得着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贪着。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但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看病人,往来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事,家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之语。及至病重,家人亲属不得来前垂泪哭泣,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守令气绝。更或有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如此者,千万往生,必无疑虑也。

印光大师也作《临终三要》:

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净业行人,在临终前头脑清醒时,就要把一切俗缘处理完毕,该立遗嘱的立遗嘱,该作公证的作公证,该作交代的作交代。以免临终时心有牵挂。要将一切要准备的事详细向家人讲明:将临终之人摆在宽敞明亮的大厅,让他(她)面西而卧,意为西归;环境布置要清净庄严,挂上西方三圣像,以香、烛、花、果供养,以俟佛菩萨来迎;保持安静肃穆的气氛:不可啼哭,杂语戏笑;请人轮班助念,昼夜不停(条件缺乏者,可以用播放念佛机来代替。);请善知识为作开示;死后二十四小时内尸体不可搬动,二十四小时后方可小心为其净体更衣。此等事不可不知。

今天是这次佛七的最后一天。七天来大家都能认真地参加每一堂佛事,都能非常精进地念佛,可见参与法会的每个人善根福德因缘都非常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值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欢喜赞叹。平时,大家非常忙碌,忙于事业,忙于学业,忙于应酬,忙于家务等等,这次,大家能将一切尘劳琐事放下,精进念佛,实在难得可贵。我们在此用功念佛的时候,就是回光返照的时候,也是检验自己已往修行工夫的时候,有心人就会察觉自己还存在哪些习气毛病杂念妄想,哪些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今后我们还会多举行精进佛七,为大家多创造一些良好的修行机会。

佛教出家众(比丘、比丘尼)居于住持佛法的地位,在家众(优婆塞,优婆夷)有护持佛法的责任和义务。出家众多是从在家众中来的。只有在家众素质提高了,具有正知正见,能如理如法地修学,进一步成为出家僧侣,这样的出家人才比较可靠,才能真正住持佛法弘法利生。若是因为偶然的机会或因一时的挫折和失意而进入佛门,往往不太可靠。佛教的在家众是佛教的保护神,对佛教的兴衰存亡也起很大的作用。佛教徒之间要加强团结,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要有一种整体观念,共同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在这世纪交替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众多,外道邪说纷起,人心混乱。我们要有远大的眼光,要能够把握新时代佛教的命脉。过去弘法多寡随缘,愿者上钩,被度者少。现代弘法要懂得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如电脑网络等)来布教,用适合现代人生活节奏的方法来传教,紧跟时代,随机应变,契理契机。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修持,以道感人,以德服人。所谓“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以真实修行真实弘法报谢四恩。

广化寺是十方丛林,随时欢迎每位真心修学的法界圣凡,愿这净土道场,能接引无量众生同登莲邦!

祝愿大家三业清净,念佛精勤,净业成就,花开见佛!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