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受皈依。皈依是一个很神圣的事情,大家到庙里边来皈依,来龙泉寺参加皈依的仪式,可能好多人觉得很好奇:佛门里面皈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些居士皈依过了,他觉得皈依很简单,念三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没有什么很特别的。但是我们自己呢?为什么要来皈依?这种发心很多人都不一样,可能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想法,两百个人有两百个想法,甚至可能你自己一个人都会有好几种想法,有时候这样想,有时候那样想。有些人觉得庙里面的佛像很庄严,于是他来皈依;有些人觉得寺庙里面的环境很好,就来皈依;有些人认为说,这个寺院里边的法师很有修行,所以他来皈依;有些人因为朋友,或者家里的父母、同学劝导来皈依;有些人也就是偶然的因缘来到这里参加法会,就顺便来皈依;有些人是觉得在家里一个人太寂寞了,到佛门里边来找些朋友……总之,有种种的因素,种种的原因。这些原因是不是促成我们来皈依的一个前提?
其实,大部分的人不是很了解皈依真正的含义,虽然我们皈依仪式之前,有法师给大家开导皈依的意义、皈依的内容,但是大部分第一次来皈依的同修未必能够接受甚深的理论。这是很不容易的。
初学的人,外在的环境对我们发心,对我们皈依、用功是很重要的。
我们凡夫的心都是生灭的心,圣人的心是不生不灭的。我们凡夫的心都是分别心、都是妄想,圣人的心都是智慧、正念,它是不一样的,我们连“正念”和“妄想”都分不清楚。未学佛的人,他会有很多烦恼,很多想不开的,内心种种的苦恼、无明,都想不明白,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一些想法,叫做妄想。但是皈依过的、学佛一段时间,甚至学佛相当长时间的人,未必就是没有妄想,有时候甚至可能妄想更多,他很难区分“妄想”跟“正念”的差异性在哪里。
妄想都是我们人的分别心。比如说,这个佛堂里面很整洁,很清净,大家听课的时候都很认真,你就想:我要好好发心。如果佛堂里面有一个人在说话,他就会立刻起烦恼;如果佛堂里面有一些不好的气味,也会起烦恼;佛堂里边有些看不惯的东西,你也会起烦恼。我们眼睛看,是不是代表正确的?用世间的话讲:“眼见为实”,我们眼睛看到的,是不是代表真实的?我们眼睛看的,会不会看错?我们用眼睛看,能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大磬,我们能不能看到这个磬有几斤重?光凭我们的眼睛,能不能把它看出来?肯定看不出来!你要通过大脑来想,通过我们的心来分别,心猜可能有五斤,这个是通过你的心来观察。这个罄,放在手上,我们就会觉得这个磬很沉重;如果手上拿着一块棉花,就会觉得很轻。我们认为“轻”跟“重”,是根据内心来判断的,通过手跟外界的这个境界接触,所产生的一种感觉,重与轻。一个磬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要大,所以这个磬就觉得重,那棉花就觉得轻。我们不会觉得空气很重,实际上,天空中也是有空气,到处都有空气,但我们不会觉得空气有重量,但它还是有重量。那是因为它是很轻很轻的,轻到我们感受不出来。那么佛法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种境界,它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不容易感受到它是存在的,就犹如重量一样,它只能通过去比量、去推论,说它是存在的,说它是多重要。
比如说“质量”,我们看到一尊佛像,就如观音菩萨,很庄严,质量很好;可能看到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或者自己用的手机,这个质量很次,或者你家里用的东西,你说这个质量很次。质量好不好也都是根据我们的“分别心”分别出来的,说这个质量好,那个质量不好。好与不好的质量怎么来判断呢?就是什么东西容易坏,这个东西重要不重要。它是有关系的。比如一块石头,石头是非常坚硬的,我们看到凤凰岭的山,这石头很坚硬,很好。但很少人说这个石头质量很好,很少人这样比喻。但如果你手上是一块玉石,同样是石头,质量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佛法的境界就是人的“分别心”分别出来的,就犹如“重要”和“质量”。你觉得佛法重要不重要?都是人分别出来的。你需要的时候,感觉这个佛法多好多好;你对境起烦恼的时候,就觉得佛法一点都不灵了,就是这样的。
人的境界也是一样的。有的时候,不晓得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分不清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什么东西是没有价值的。比如空气有没有价值?空气不要用行吗?有人认为空气无关紧要。我们没有空气,没有几分钟就会死的,对不对?那你说重要不重要?非常重要的!那佛法重要不重要?佛法是一样的,比空气还重要!因为空气只能让我们的身体活下来,但不能解决我们心灵的问题,佛法是解决心灵的困惑。
我们的心都是世间的染污心、分别心、生灭心,所以它体会不到佛法。那我们怎么样来体会呢?就要到寺庙里面来学,跟出家法师,跟各位同修一起学,才能学得出来,才能够体会得出来,不然我们体会不出佛法的境界。
如果我们事先对佛法的一些基本的精神,以及佛法究竟要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没有搞清楚的话,我们要入门很难,非常难,也就是说自己去做了一件不明白的事,一开始做就不明白,那你等以后再把这些搞明白是不可能的。你是个农夫,去耕地,最后会有收成;工人去做工,他能够拿到工资,最后会有产品制造出来;科学家去搞研究,最后他能够发明;老师讲课,最后有很多学生能够教育成才等等。学佛法也是一样的,有因有果,我们发什么心,就是种了什么因。当我们发的心不对,或者说我们没有发心,这个“因”就会有问题,“因”有问题,“果”也就会有问题。
在佛门,大家来到龙泉寺,觉得我们有好多年轻的、有文化的人学佛法,很难得。这个仅仅是外在的一个境界,那么你回家之后,可能就没有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了,你还学不学呢?回家以后,一个人、几个人就不学了,这个就跟学佛法没有什么关系了,也就是到庙里面来,仅仅是作为参加集体活动的一种方式而已,回到家里就不学了,回到家里就不皈依了,这个不行。皈依在庙里皈依,回家也一样,皈依是尽形寿皈依三宝。
怎么做到让我们皈依的心永远不退?就是要对皈依的意义、内涵很正确地认可,同时要借助外在的环境,这个很重要。在我们内心当中,要有很坚定的信念,就是学佛的信念。就是:我们学佛的究竟的目的是什么?用社会上流行的语言来讲就是“超越自我”。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要“无我”,要“成佛”。先要超越自我,才能够达到无我,才能够达到解脱,才能够达到究竟涅槃,所以一步一步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
以我们一个“生灭心”来发心,和以一个“不生不灭”的心来发心,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既有“生灭心”的部分,也有“不生灭心”的部分,就是不生不灭的心被我们生灭的心覆盖了。那不生灭的心是我们人的心的本体,心的本体犹如水一样,生灭心就犹如水上面朵朵波浪。那我们看到的都是波浪,看到的都是心的动态,内心的静态你看不到。动跟静的一种关系。我们要做到不生灭心的发心,理性发心。
我们现在要缘这个境才能发心,如果不缘这个境就发不了,就是没有人给你规定功课,没有人给你规定多长时间要来庙里一次,怎么看经礼拜,怎么供养,你就不会做。所以刚刚开始要缘这个境才能发心,最后离这个境也能发心,就是离开了这个境界,离开了寺院也能够发心。有佛像的时候,我们能发心;没有佛像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发心。但我们第一步要亲近三宝,要缘这个境界,缘三宝的清净、庄严、殊胜的境界才能发心,这才是重要的。好多居士皈依以后,就不来佛门了,他知道在自己家里就能学佛,于是就离开了三宝的境,这个绝对是修不出来的,肯定修不好,也修不下去,是一种很无明的状态。没有靠外在的很强大、很庄严的一个境界,我们内心的境界都是极其脆弱,连正念都提不起来,只是会有一大堆的妄想。
我们人活在世间,见闻觉知,眼睛看,耳朵听,比这深一点的“觉”跟“知”,六根、六境与六识,都是在分别。但实际上,我们能够分别的是很有限的。比如说,我们一看,整个佛堂里一两百个人,那么你先看一个和合的相;那么你再看,一个人一个人分开看;你看到一个人,有头发、眼睛、鼻子、手、脚,他看法又不一样;一看这个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没有文化?什么地方来?他是否诚心来皈依?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同样在佛堂当中,你眼睛看一下,每人关注的点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只看到一点,跟我们相应的点。大家今天难得出来,家里人或者朋友有没有来?有没有来皈依?或是说我隔壁的,坐你旁边的是什么人?其他你都不管了。你说坐这么多我都不认识,管他干嘛?你不会去理他,也不会去管他。但实际上他也存在,这些人都存在,都在一个屋子里面坐。有些人坐在这里听,他可能只听一位法师讲什么,皈依本子上写什么,其他人皈依不皈依,发心不发心,跟我没有关系。这又是一种心态,一种想法。所以同一个佛堂里,我们这么多人共受皈依,而实际上每个人的心态、内心的作意都是千差万别的。
我讲这些话的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说让大家明白,佛法要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就是正确、系统、全面地来认识人,来认识环境,来认识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内心有一种能力,来认识客观的外境,这很重要。佛法有这样一些引导的方法与步骤,在世间上,都是在外境上面做学问,在外境上面来分别、计较。那么佛法是在内心上面来分别来分别、计较,不一样的。所以佛法从心到境,从我们自己的内心来观察世界、来认识世界的。
在入门了以后,还是会有步骤的,而不是说我们在庙里听一两次课就懂了,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往往初学的人,很多庙里的法师都要告诉你,要供养,要布施,要磕头,要念经,这是第一个阶段。布施什么意思?要放下。怎么放下?要从外在开始放下,你有一万块钱,要你拿十块钱做个供养,看你放得下还是放不下。十块钱到一百块钱供养,慢慢从外在的物品、钱财,到你的时间,它是逐步逐步地放下,到我们的心。菩萨六度,第一度“布施”。布施完了,过一阵子,法师们就会再引导说:你要好好“持戒”,说话要怎么说?做些什么事情?就是从身语来要求。但持戒还不够,还有“精进”,还有“忍辱”,就是大家骂你、说你、嘲笑你:你好好的怎么来皈依呢?你好好的怎么来学佛呢?要跑到庙里来?很多人不容易接受。光这些还不够呢,还要修“止观”,修止观完全都是内心当中的一个境界。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学佛法的人没有前面的布施、忍辱、持戒、精进,他不可能有条件修止观。很多在家的居士,一开始就修止观,那是不可能的,你坐在那里全都是打妄想,绝对打妄想。人家把你说几句,受得了吗?肯定受不了。你怎么止?怎么观?即刻就会有分别心,内心立刻就会反弹,内心即刻都会有防范,对别人的一种防范,为什么会有防范呢?他内心怕自己受到损害。防范、防护是初学的人一种心,叫自我保护,刚开始要防护自己,内心力量才能够增长。学到一定的时候,观的力量是很强的,能够用我们自己观照的力量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就犹如别人处在无明黑暗当中,然后我们用佛法的观照的力量来帮助他。
所以学佛法是有层次、有步骤的,刚开始的第一步要学什么,不能乱套,不能乱来,乱了就颠倒了,肯定是不行的。最后学的次第都会混乱,混乱最后就修不下去。就犹如我们在学校里面做一个试验一样,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实验的次第混乱,最后你就实验不出来,同时也浪费时间。所以我们内心修行也是一样的道理,它在各个时期,人内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大家来皈依,今天说这些,未必大家听得很明白,可能会有一些人听不明白。因为我讲的这些东西,不仅仅给在座的听,因为这里有录音,录音使得不在场的也可以听。你要看皈依的意义,可以看《感悟人生》第一碟,看那个就可以。不可能说,每次都讲这些东西,每次讲一样的,大家听了不想听了。所以每次都要讲你们没听说过的东西,大家才有一种新鲜感。
所以各位以后要好好学,各位才是开始,才是报名,才是注册,下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非常多的东西要学。阿弥陀佛!
(xinsu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