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皈依三宝]法功德与僧功德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我们这几天讲到皈依,讲到三宝。三宝清净庄严的形象,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关系都很大。看到佛像的庄严,看到法宝的庄严,看到僧团的庄严,我们内心的感受就不一样。

现在请大家翻开广论104页。昨天谈到佛功德,今天我们谈法功德。

我们把这段念一下。“法功德者,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好了。

法功德怎么产生?首先要信佛,念佛的功德,恭敬佛宝而为因缘,因为法是从佛来,法是佛讲的,所以他先对佛要有恭敬心,忆念、观想、思维。“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佛菩萨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功德怎么来的?“是由证修灭道二谛”,证灭修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要证灭,必须要修道,修道的前提是要知苦、断集,断烦恼。“除过引德”,把所有的过失除去,才能够引发我们的功德。“以为自性”,为内在心里的自性。我们心性本来就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就是因为种种烦恼尘埃,种种过失,所以我们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心。

“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过失没有了,烦恼没有了,问题没有了,教法、证法就能够生起。证法,是证到教法上面的这些内容,教法是引导我们达到证法。“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二法”,教正法、证正法。所有的经卷都是教法,根据教法来修,然后得到的境界就是证法。

所以我们学佛法,学《广论》,现在听到的、看到的,是教正法还是证正法,是不同的。教正法是理论,证正法是实践的经验。实践的经验,什么意思呢?打比讲,你去学开车,先去上课,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然后上马路去开,旁边有一个教练坐在那里,他看你开得不对,他的手随便动一下,这个就是证法。他随便动一下,里面都有很多理论在支撑。要动多轻多重,几度,他摸一下就不会有问题。我们常常给人家谈的心得体会都是教正法,不管用。汽车上了马路要怎么开,他不知道。你讲得没有错,但是他落实不了。你讲的东西,对方听了以后能够操作,能够落实,能够改变,这就是你修行的经验。

所以讲法不是很简单的事情,讲课容易。讲课,一个不会开车的人,你也可以跟人家讲车怎么开,肯定能讲,照本宣科。但是你自己去开,就会发生车祸。一个开几十年车的人,可能不会讲课,但他会开车。过去禅宗的很多祖师都是这样的。你让他拿几本经,他讲不了;但是他能修行,他可以坐在那里一天不动,几天不动,很有功夫。他只是教法讲不出来,理论讲不出来,但他有实践经验。当然最好的是以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或者说,我们自己这么做,要能够讲出理由,为什么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所以我们常常说,学习佛法不能理论化。为什么?理论化不解决问题,不解决修行的问题,不解决生死的问题,烦恼去不掉。你要断烦恼,必须要靠强大的境界、善法的境界来熏陶。就像我们那天普茶一样,大家说说话,很多业障都消了。大家互相赞叹,都能消业障,不然大家内心对立,那不行的。说一说,业障就没有了,这就是法的力量。你越诚恳,业障消得越快;你不诚恳,很造作,那可能起相反的效果。这跟人的心有关系。你做错事,就跟对方认错。认错,看你诚恳不诚恳,他看得出来。你很诚恳,他就能接受;你本身就没有想要向对方认错、忏悔的心态,对方肯定能够觉察出来,那你这个忏悔就起反作用,虚情假意。所以人的态度很关键,态度都是能看出来的。我们拜佛也是一样,用对三宝一种虔诚恭敬的态度来表示我们的心。就是慢慢熏陶,慢慢修行,就是这样修出来。

如《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他都是因为照着这套理论去做,修出来的。“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受行法分”,法是圆满的,法分是一支一支,一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法类一个法类,去落实、去实践、去修,所以说“法所化现”,佛是法所化现,法身,法身之所显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所行的境界。

法是修行的境界,是佛的境界,是祖师大德们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修行经验的累积。我们学这些祖师大德的传记也好,他们的注解也好,听他们的录音带也好,我们要得到是一种修行经验的启发和引导: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怎么解决。就像开车一样,遇到这个困难,遇到问题怎么解决。那么我们遇到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现起说,“佛菩萨、祖师大德当时是怎么告诉我们的?”我们遇到问题时就忘记了,忘记这些师长、前辈们是怎么告诉我们的,起不来,这个法还是不受用。

我们高兴的时候,给人家说,“我看这个经典,听录音带挺受用。”你去看的、你听的,都纯粹是理论,你觉得“写得不错”,应该怎么做,车怎么开。遇到障碍的时候,遇到问题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逆境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所以需要团体的保护,需要同行道友对我们的帮助,对我们的指导。不然我们到逆境的时候,到困惑的时候,当心力低的时候,就很难起来。

佛都是根据法来成就的。法,在任何时候都是能够体悟的。他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让我们启发生命的意义,能够让我们转变自己的心意,能够让我们从烦恼的深渊走出来,所以要念法的功德。

僧功德,我们念下一段。“僧功德中,正谓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正摄法经云:‘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受行正法,思维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径,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成就悲悯,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好,僧功德。

“正谓诸圣补特伽罗”就是贤圣僧。贤圣僧、佛菩萨,我们是看不到的,看到了也不一定会认识,分辨不出来。你说怎么会分辨不出来,你走到大街上,走到西单,走到王府井,你能够看得出来哪个有学问哪个没有学问吗?你能够看出来哪个有钱哪个没有钱吗?你肯定认不出来,不能分辨,更何况佛菩萨的境界,你怎么分辨?是很难分辨的。

僧功德,僧是根据法来组织的,所有的僧团是根据佛法来组织成的,至于说一个僧团的素质有多高,人数有多少,做得怎么样,是第二个问题,他首先是根据法来组织的,根据佛法来组织的。道士也是一个团体,他不是根据佛法来组织的,他根据道教来组织的;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法来组织的;出家人是根据佛法来组织的,根据佛法的标准、佛教的戒律来组织,这也是有正法的功德。

“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常会去看僧团中某一个人的过失,这本身就有毛病。我们要念僧功德,僧功德和某一个人的过失是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某一个人的过失是某一个人的事情,他一个人不能代表僧团,不能代表僧。

《正摄法经》中说,“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他讲的都是正法,根据佛法来告诉我们。这种正法,有可能是教正法,也有可能是证正法,但至少是佛法。(不管)修行层次怎么样,但他讲出来是正法。“受行正法”,也就是照着正法修行,修到什么程度是第二个问题。“思维正法”,应该去思维正法,“是正法田”,是正法的代表者,“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径”,以法作为我们修行、行事的境界,所缘境。“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成就悲悯,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这个是对法的一个实践,对法的一个落实,这是僧的功德,僧众的功德。佛宝、法宝都要靠僧宝来体现、僧宝来落实,修行的出家众。

《四十二章经》里谈到,“奉恶人百不如奉一善人”,你布施、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好人。为什么呢?你供养一百个恶人,他吃饱饭又去做恶事,又去造恶业,你虽然也有功德,但你也帮忙了,他肚子饿可能不会造恶业,吃饱了去造恶业。所以布施、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布施一个善人。“奉善人千不如奉一持五戒者”,你供养一千个好人,不如供养、布施一个持五戒的人。“奉五戒万不如一个须陀洹(初果),奉百万须陀洹不如奉一斯陀含,奉千万斯陀含不如奉一阿那含,奉亿阿那含不如奉一阿罗汉,奉十亿阿罗汉不如奉一辟支佛,(就缘觉),奉百亿辟支佛不如奉一三世佛,奉千亿三世佛不如奉一无念无主无修无证法身佛”,法身大士,无念、无主、无修、无证,我们讲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法身佛,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他都是化身,那么还有法身。法身就是法。所以我们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都有非常大的功德。

首先我们自己要了解、要明白、要知道这些意义、这些功德,要知道、要相信。如果我们不知道、不相信,我们行为的意义就不大。我们知道、我们相信,才能说明我们有这个心。我们不知道,只是别人怎么做也跟着怎么做,别人磕头也跟着磕头,别人烧香也跟着烧香,那你没这个心,烧香有什么意思呢?你有这个心,烧香就不一样,供佛也不一样,意义就不同。所以佛法的差别就在这里,就在于人的心,在于人的智慧,都是有关系的。是智慧在支配我们的身语意,还是烦恼在支配我们的身语意,就是这样一种差别。人在烦恼中能不能觉悟,能不能超越,达到觉悟的境界。

唐朝有一个律师,道宣律师,他精通、严持戒律。天天中午的时候,都是天人给他送供,他不用厨房,不要人给他做饭,天人给他送饭,每天天人给他送饭。后来有一天,道宣律师说:“到底世间上做什么事情功德最大?”天人说:“斋僧功德最大。”天神就这样告诉道宣律祖。

佛宝、法宝,要靠出家人来传持。这个寺庙如果恢复成宗教活动场所,有出家人住,这个庙、道场就兴隆,没有出家人住,这个道场就不行。我们龙泉寺没有开放前,没有出家人,来的人就很少;出家人住进来了,马上就兴隆。你说僧宝有没有功德?这就是有功德了。旁边别的庙,没有出家人住就不行,香火就不旺,虽然他也有佛,它的佛可能还更大,但香火就不行,去的人就不行。即便再找很多社会上的人去搞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兴旺不起来。所以出家人是有功德的,并且有很大的功德,他是佛法的实践者。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有一天斋僧,要供养一千个出家人,千僧斋。时间到了,所有的人都进去吃饭。皇帝请客可不是小事情,是非常严格的,后来算算,怎么多了一个?他很奇怪,我们本来一千个都有名单,怎么忽然有一千零一个?办事的人都很紧张,那样的话,供品不够,差了一份,不知道怎么办好。后来里面有个人说,多一个这位是智者大师。那个时候智者大师已经圆寂了。他就去智者大师的神龛打开,里面确实没有人,他就相信是智者大师。棺材里面打开,里面是空的,没有,智者大师跑出来应供。所以说供千僧斋,里面都有圣者出现,一般人看不出来。有时候我们参加法会,说这个人不认识,大家都不认识,不知道从哪里跑出来的。你不能说我们不认识这个人就轻慢他,说不定可能是哪位菩萨来,都很难说。所以我们对出家人也好,俗众的同修也好,佛门里跟在社会上不同,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人不一定是胎生的,他也会变化的,人也有变化,化身,变化出来的人。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本文为2009年10月5日学诚法师在北京龙泉寺对僧俗二众的开示,原《百法明门论(第十七讲)》下半部分。)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