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早斋开示]之九:直心是道场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维摩诘经》里讲:“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直心,我们常常讲:“这个人直来直去的”。直来直去,为什么是道场呢?道场就是我们修道的地方,修道的场所,里面有道的场,所以叫道场。道场里的出家人,都应该要直来直去。怎么样直来直去呢?这也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做的事、说的话,起心动念,都是要直来直去。

过去的人有说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似乎已成为一个真理了,但是对出家人、修道的人,也不一定是对。什么叫做防人,什么叫做害人?什么叫做杀人?杀人,把人杀死了,这是有形相的,判刑,枪毙。那害人呢?没有形相,对不对?害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是比较容易犯的。杀人不会的,很少有人做这种事,一般不会有这种事。那么害人呢?不知不觉,对方的心被你伤害了。我们的说话做事,必须要很认真、很讲究,去考虑对方是不是能够接受,会不会伤害对方,伤害别人。有时候,有意无意间,说话就伤害了对方。不学佛的人,有时候以伤害对方为乐,去挖苦、嘲笑别人,冷嘲热讽。他就想尽各种办法在语言上面占便宜,这都是害人,让别人的心受到伤害,就叫做害人。而不是说把你的东西扔掉,把你东西弄坏,那才叫害人。达到了对方心受到伤害的这种效果,这种目的,就叫害人。

古人说要防人,防人就是防自己的心。很多人常常提防,别人是不是要来伤害自己,那么你的心就扎了一道又一道篱笆,心的铁丝网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加以防范,那心就不直了,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就封闭起来,就犹如动物园里的那些动物,弄了很多铁丝网,公园里面扎了很多道篱笆,怕外面的人跑进来,就防范。所以,人不知不觉就这么养成一种习惯,等流下来,然后慢慢慢慢,我们都是一种心,不会那么明了、简单、善良,直心就没有掉了。

我们常常讲:这个人有好心肠。心肠,应该讲你的心好,你的肠胃好。肠胃好,就容易消化。而不是说心像肠一样,弯弯曲曲,那就麻烦了。所以心应该是越直越好,心脏都是非常细嫩、活泼的。如果不是非常的活泼、细嫩、简单、明了、不受污染,那我们的心脏就会有问题。

但是长期以来,人都是处在一种整体性的连续模糊状态。总认为说,我这个人很能干,我这个人很有学问,我这个人很有修行,这个人如何如何。他总是会这么简单的来认识自己。对他人也是如此,那个人怎么样,很有力气,那个人很勤快,那个人很懒惰,那个人很麻烦。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就持续、模糊、整体下去。整体,就是说我们以一点来代表那个人的一个整体。其实一个懒惰的人也有勤快的时候,勤快的人也有懒惰的时候。但是我们很难很认真地去研究,为什么这个人会很勤快呢,为什么那个人不勤快呢?那也是有因缘的。他勤快,一天在用功、一天在做事,这说明他内在有这种力量,有这种动力,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那不勤快的,他内心就没有这种动力,勤快不起来。动力的来源是在哪里呢?就是做这个事情的意义,学习的意义,读书的意义。认识到了,就能够产生动力;认识不到,动力就没有了,就勤快不起来,肯定工作就肯定做不好,学习就学不好,修行就修不下去。这都是有连带关系的。

我们此时此刻的当下,认真去研究每个善行的起因。就是你这件事情是善行,为什么会有善行,这样的话,我们的善行、善心、善念,就非常容易持续等流。如果老想过去自己如何,昨天自己如何,我自己如何如何,别人如何如何,那我们就忽略了在自己心念的这个因上面去努力,而只是在果上面简单的下一个结论,这是无济于事的,并且常常是产生颠倒、妄想、分别、是非、对立的起因。

赵州禅师讲:“拜佛是好事,好事不如无。”拜佛是好事,好事怎么不如无事呢?我们天天念经、拜佛、修行,肯定是好事;我们拜佛、念经、念佛、用功,都是为了要成就功德,而不是要追求外在的形相——拜佛的形相、念经的形相、用功的形相,给人家造成一个印象说:这个人很用功,这个人很精进,这个人很努力。大部分的人都是注重形象,就是说,我在什么地方,必须要给人家留下一个好的形象,好的印象。就是要让人家留下这个人很灵活、很聪明的印象,这个人很努力的印象,这个人很容易代人着想的形象,这个人很能够吃苦耐劳的形象……他注意的只是说我要怎么做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我要怎么做才能够持续给人家留下这种形象,就是追求的只是一个相上的成就。我们常常讲不要追求果相,这个就叫做追求果相。你追求果相,那你追求的是眼前的东西,就不能持续,不能长久,不可能会有大成就。所以说“念佛是好事,好事不如无。”不如无,就是说不能追求形相,我们要追求的是究竟的果报,是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是佛果。

同样如此,对同行善友也不能注重形相。这个人有这种行为的形相,是有他的原因的;那个人有这个行为的形相,也是有他的原因的。我们在一个部门共事,这个人有这个人的工作方法,那个人有那个人的工作方法;这个人工作做得多,那个人工作做得少,都是有原因的。只有从原因的方面去看待,去认识,去改变,去帮助,才能够达到行为方面的调整,结果方面的统一。如果你只要求说我怎么样你也要怎么样,或者说他怎么样,另外一个人,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第五个人也要如此,那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比如吃饭,给你一个馒头,大家一般都可以吃下去,可能一个人能吃三个馒头,你告诉他说:每个人只能吃一个,他肯定就吃不饱。或者说,好,我们以高的标准:每个人吃三个,那很多人吃不下去,就会搞得很苦。

做事跟吃饭一样,每个人的能力、发心、肚量、心量是不同的,只有符合他的根机,符合当下他的现行的状态,符合这个人的综合能力,然后我们善于加以引导帮助,才是正确的。常常讲契理契机,就是这样一种意思。所以我们在道场里,一方面要强调有序管理,大家遵守规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人、不同的事,不同场合的情况,来分别对待,绝对不能一刀切。若一刀切,工作就干不好。

要在自己的行为上面去检点、检查、落实,这是最关键的。如果我们行为方面不能落实,可能考虑的全部都是昨天的事情,昨天如何如何,前天如何如何,过去如何如何……过去已经过去了,当下我们要做什么是最关键的。当下我们怎么做,怎么努力,怎么发心,怎么造作,未来、明天、今后才能够改好。当下我们怎么做,才能够把过去的不足弥补,过去的偏差纠正,过去那些正确的、好的,持续、等流、保持。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心都要用到自己内心对佛法深刻的认识上,而不能在外在的这些形象上去分别。在外在的形象上去分别善恶是非美丑等等,全是世间法,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苦,越来越烦恼,对内心的烦恼的祛除,善法的等流,以及我们在行持上保证它的连续性都会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道场里面,为什么我们常常提倡观心,就是观察我们的心念,观察我们内心的生灭,念头的起来。我们要起什么心,要动什么念,我们现在是起的什么心、动的什么念头,就是在自己的心念方面去下功夫。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