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佛七的第五天,从前四天的情况来看,诸位念佛的功夫多多少少都有进步,尤其是今早的第一枝香是比较有境界的,从诸位念佛的声音、静坐的姿态、以及举止动作,都可以看得出来。真修行、假修行、有功夫、没有功夫,同学们互相比较,自己心中就有数了。现在,我们要谈的题目是“禅净不二,根机有别”。
禅,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世尊未出世以前,印度就有了禅。古印度非常重视禅定的修习,无论是外道、俗人都修习禅定,出家追求解脱之道的各种沙门团体 ,更是重视禅定的修习,这与中国人注重现实生活的习惯大有不同,中国人重视的是传宗接代,养子防老,享受天伦之乐。
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是位尊贵的太子,他为了追求真理,舍去王位,出家修道。他首先拜访的是阿若罗迦蓝和郁陀罗迦罗摩弗仙人。这两位仙人是当时印度婆罗门教中修练禅定最有成就的。他们修的是无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太子很快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可惜还不能解除他心中的许多迷惑。于是,太子就离开了这二位仙人,来到雪山,经过六年的苦行,还是不能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深深地意识到过份苦行对于解脱生死并非是有益的。于是,他那瘦弱的身体,迈着疲惫不堪的步伐来到到了尼连禅河,以清净的河水洗涤身体污垢。太子沐浴后,更觉筋疲力尽,静静地躺在岸边。这时,恰好有位难陀波罗童女在河畔的草原上牧牛,望眼河边,见到一位瘦弱无比的年轻沙门卧倒在岸沿。牧女顿发同情之心,双手捧着乳汁前来供养这位年轻的沙门。
太子接受了牧女的乳汁供养后,体力、精神渐渐地得到恢复,十分欢喜地来到尼连禅河的东岸的伽耶山,在伽耶山里四周漫步。忽然,看见一棵繁茂的菩提树,树下有个金刚宝座,宝座上留下过去许多求道者修定的痕迹,于是,太子以无比喜悦的心情在金刚宝座上结跏趺坐,并发弘大的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心思维,并降伏一切恶魔的扰乱,终于在一天夜晚,目睹明星,大彻大悟,见性成佛,创立了佛教。
今天,诸位发心出家,发心受戒,并有殊胜的净土法门,让大家修行了脱生死。这种佛恩,只有依循佛陀的遗教如法修行,解脱烦恼,圆成佛道,才能报答。
世尊成道后,有一天,在灵山会上为众弟子说法,大梵天王手捧金色优钵罗花供养世尊,世尊观察到弟子们的根机已经成熟,就随手拈来一根,举起示众。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等诸大弟子都不会意,唯独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微微一笑。这时,世尊点头称是,并郑重地对摩诃迦叶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之于汝。”所以,佛教中有世尊让半座给迦叶尊者,以示佛陀对迦叶尊者对禅的深刻体悟的肯定与尊重的故事。
这段故事出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乍听起来,非常的简单而不可理解,其实这是一种禅意,一种以心印心的高超境界。
佛教的出世禅与世间禅有本质上的区别,佛教的禅是与智慧相结合的,修禅的目的是为了开启智慧;世间人和外道修禅是为了享受人天福报。《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说:“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骄慢,为禅所缚退求世间。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着,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盘,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一者摄念方便相。二者欲住境界相。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七者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觉知利益相。八者转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胜功德对治成就相。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业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
从释迦牟尼佛传法二祖摩诃迦叶直到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代代相续,发扬光大。达摩祖师远观震旦众生根机明利,适应禅修法门。所以,他发菩提心克服种种困难险阻来到中国,当时,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得知这一消息,心花怒放,谕请达摩祖师进宫弘法。达摩祖师应请来到皇都——南京。梁武帝问道:
“请教大师:我一生精勤建造寺院、度人出家修道、书写佛经、广作佛教事业,不知有多少功德?”
“毫无功德。”达摩祖师毫不客气地回答。
梁武帝听后,心里十分不悦,以深为不解的语气说:“我做了这么多的好事,你竟敢说我没有功德,这是什么道理?”
“你所做的事业都是有漏功德,仅是人天福报,轮回之因,并非解脱之德。”达摩祖师用缓慢而又慈和的语气为梁武帝解释。
然而,固执不已的梁武帝依然不能觉悟。达摩祖师深知话不投机,于是,离开了南京,来到河南少室山,用心潜修,弘扬禅法。整整经过九年时间,才遇到一位真正为法忘躯的修道人。这位修道人,就是中国禅宗的第二代祖师慧可大师。
慧可大师远知印度来了一位得道高僧在少室山面壁坐禅,他为了求法,经过千山万水来到少室山,找到了达摩祖师。然而,达摩祖师还是面壁不动,慧可大师为了求受达摩祖师的禅法,就在离达摩祖师不远的雪地上整整长跪了七天七夜,达摩祖师终于启口而道:
“你这是何为?”
“为了求法。”慧可恳切地说。
“就凭你这样,就可以求到禅法?等到天上下红雪,也不能求到。”达摩祖师用考验的语气对跪在雪地上的慧可说。
慧可大师心想:“天上怎么会下红雪呢?”
于是,慧可大师毅然决定砍断左臂,鲜血染红了白雪。
达摩祖师终于找到了禅法的接班人,就问:
“你要求何法?”
“我要求安心法门?”
“将心拿来,我为汝安?”
“觅心了不可得。”慧可想了想说。
“好,我已为汝安心竟。”
这时慧可大师豁然开悟。
达摩祖师在传法之前,曾有人五次暗害他,都没有害死,到第六次的时候,才被“害死”——只履西归,说明了祖师的法缘已尽。
从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一直到六祖惠能大师,每次为了传授衣钵,都有一番惊心动魄的场面出现,僧团里的个别烦恼深重者,为了承接衣钵,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以期达到目的。而从净土宗的历史来看,就未曾发生过这些问题。
在中国来说,净土宗的历史较早于禅宗。远在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江西庐山提倡念佛,求生弥陀净土,当时,共有一百二十三位社会精英、知识分子来参加结社念佛。到了唐朝,净土法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其它宗派也相继成立。
在禅、净、密、律、性、相、台、贤八大宗派里,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是比较注重于实践。当然在重视实践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教理的研究。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是比较注重于理论的研究,重视理论也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实践。
佛七的第一天,我讲过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无上真言。如果将阿弥陀佛圣号念到一心不乱,也就是禅定的最高功夫。
唐朝时期,八宗的界线是比较分明的。从各宗的理论、实践上,都可以得到分辨,每个宗派都相继出现了许多祖师。当时的出家人精进用功,彼此交谈,都是有关修道上的事情。
唐朝末期,佛教惨遭唐武宗的灭法,各个宗派的主要经论都被销毁,出家人很难找到佛经,于是遁迹深山里潜修。因为缺乏理论上的引导,从此禅、净的界线,渐渐地融为一体。宋代永明延寿禅师对净土与禅宗的关系,作了四首偈子:
第一首偈:“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第二首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第三首偈:“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第四首偈:“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印光法师对此解释说:“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了事。或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特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倚福作恶,即堕地狱,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没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永明延寿)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
当今社会上有个别作家对佛教,仅是一知半解,可他写的关于“禅”方面的着作,层出不穷,大谈禅道,真不知书里谈的是些什么内容?对禅的境界根本不了解,甚至是否有信仰都值得怀疑。尤其是那些练气功的,他们也披着禅的外衣,来达到自己难以告人的目的。所以,人们对禅误解越来越深,禅也不是可以随便乱说的。说错了话罪过很大,要负因果责任。
在丛林里,我们常常听到野狐禅这个故事。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每当说法时,总有位老人聚精会神地听讲,禅师感到很奇怪。有一天,禅师说法后,那老人没有离开,一直站在那里。于是,禅师就问他:“你是哪里人?”
“我不是人,是野狐精,远在迦叶佛时,我是一位比丘,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当时,我没考虑就回答说:‘不落因果。’就因为说了这句错话,五百世堕为狐狸。今天,请求大师开示解脱之道。”那位老人极其悲哀地说道。
百丈禅师听后说:“你把刚才所说的问题重复一遍。”那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礼谢道:“今承和尚代语,令我超脱狐身,我在后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礼送。”第二天,百丈禅师在后山石岩下,果然,以杖挑出一头死狐,便用亡僧礼将其化葬。
所以,我们平时对于来问禅的人,应该要有认真的态度,绝不可以胡言乱语,违背佛法的本义。自己不是上根利智,又没有禅定的境界,如果不假思索、言语随便,不但不能让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反而容易招惹他人诽谤三宝之罪。
唐朝丹霞禅师,冬天很冷,就把大殿里的佛像劈碎用来烧火取暖,此事被寺院的僧值师看到,感到莫名的惊诧,问道:
“你怎么可以把佛像拿来烧火呢?”
“我在烧舍利。”丹霞禅师说。
“佛像是木头做的,那能烧出舍利呢。”僧值气愤地说。
“既然烧不出舍利,那怎么可以说是在烧佛像呢?其实,我是在烧木头啊!”丹霞禅师边烧边说。
丹霞禅师是有成就的祖师,一言一行都包含着无限的禅机,他的禅定功夫很深,已经达到没有执着的境界,所以才敢这样做。如果我们拿佛像来烧火,无疑就等同犯了出佛身血罪,必将堕落阿鼻地狱。
去年,我遇到一位曾经信佛,后来改信基督教的在家人,他把自己以前供奉的佛像丢到厕所里去,一丢下去,顿时整个厕所冒起熊熊大火。后来,他家里总是不平安。所以,无论是木雕、纸画、泥塑、石刻等一切佛像,都要虔诚礼拜,功德无量。
古代,那么多的禅宗公案,都是禅师观见求法者的机感相扣,才利用这种特殊法门,不是我们一般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仿效的,譬如病人,如果不懂药物的疗效性,随便服用,不但不能医好病,有时还可能会中毒身亡。所以,禅宗这种高超的法门,不是中下根的人所能适宜修学的。
那么,禅净二者,到底分开修好?还是双修好?
在我国众多的道场中,各有各的家风,各有各的修法。有些严格的道场,在禅堂里绝不允许念佛,如果念佛一声,罚洗禅堂三天。有些念佛道场,不许看净土以外的典籍,更不可以谈禅。也有一些禅净双修的道场,比如我们这次的精进佛七,既有安排持名念佛的时间,也有静坐的时间,这也可以说是禅净双修的一种方法。
虚云老和尚说:“参禅与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参禅提一句话头,横截生死流,也是从信心坚定而来。若信心坚定,抱着一句话头参去,且待茶不知茶,饭不知饭,功夫熟处,根尘脱落,大用现前,与念佛人功夫熟处,净境现前是一样的,至此境界,理事圆融,心佛不二,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差别何在!”
在《竹窗随笔》里,记载着一段“禅佛相争”的故事:
一天,有位参禅的比丘和一位念佛的比丘在路上相遇,一路同行谈论佛法。两人谈着谈着,就争论起来。参禅的比丘说:
“本来没有佛,有什么可念的。我连佛字都不爱听,你还谈什么佛?”
“《阿弥陀经》上不是明明说:‘西方有佛,号阿弥陀。’《楞严经》中也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怎么能说没有佛呢?”
一个说有佛,一个说无佛,两人争论不休。这时,恰好一个少年从这里经过,听到他们争论,就说:
“二位师父所说的,都如徐六担板,只见一方啊!”(徐六,是一个人,挑着木板,前面一块,后面一块。)意思是说,他们两位各执一边,一个执有边,一个执无边。
二位比丘听了,厉声呵道:
“你这凡夫俗子,知道什么佛法,也来多嘴?”
“我的确是凡夫俗子,但我也有一些平常的经验和见识。我是一名戏曲演员,在戏台上,有时扮演君主,有时扮演大臣,有时扮演百姓,有时扮演乞丐,有时演男主角,有时演女主角,有时演善人,有时演恶人……这些现象,你说它无,而在戏台上演的曹操象曹操,刘备象刘备,却实实在在是有;说它有,演员戏装一脱,刘备就不是刘备,曹操则不是曹操,实际上又是没有。所以,无是有的‘无’,有是无的‘有’。戏台上的有无、真假都了不可得,只有本来的自我依然存在,并不因为扮演各种角色而改变。你们如果懂得各自真我存在,还争什么呢?”
两位比丘听了这位少年演员颇有悟性的一席话,都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从这一则故事里,大家应该体会到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的佛性是常住不变的。虽然各人外表千差万别,而本性并无两样。参禅也好,念佛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对治烦恼,获得解脱。因为众生的根性各不相同,修行的法门也就有差别。比如,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条。吃米、吃面,都是为了充饥止饿。当今是文化、宗教大汇合的时代,不可以存心去排斥其他的宗派或学说,否则,在无形中把广大的众生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禅与净,从根本上来讲,是无二无别的。《大宝积经》里说:“求无上菩提之人,应修念佛三昧。……若人称念阿弥陀,即是无上深妙禅。致以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
参禅与念佛,是两种了脱生死的方法,参禅的最高境界是见性成佛;念佛的最高境界是证入自性弥陀。所以,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断除生死的根本——无明烦恼,圆成佛果。
烦恼是我们轮回生死的根本。参禅是用无念的方法降伏烦恼,使我们不生起任何一个念头,无论善念、恶念,都不让它生起。参禅要参话头,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谁?以此降伏一切妄念。
念佛的目的也是为了降伏一切妄念。我们要把恶念转成善念,染念转成净念。憨山大师在《梦游集》里告诉我们念佛要特别注意五点:
第一、要发决定志:我们一定要发愿达到一心不乱。如果在修行转念的过程中,妄念来了,没有力量转化,说明自己没有信心与愿力,这就不名发决定志。
第二、要放下:发了愿后,务必放下一切万缘,如果连鸡毛蒜皮的事情还时时刻刻缠绕于心,可谓愚蠢之至。
第三、要随缘:诸位有幸遇到这样殊胜的念佛七,必须随缘参加,一心念佛。
对于那些不是个人意志所能改变的现实,我们也要随缘。因为整个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感,是大家所共有的,不是某一个人创造的。所以五浊恶世,并非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所能转移的。要靠大家精进修行,以共同的净业,才能改变五浊恶世为清净佛国。如果个人改变不了,只有随缘,才不会苦恼。否则,就会天天生活在痛苦烦恼之中。
第四、要认真:我们不仅在念佛七时,要认真念佛,平时也应该保持佛号绵绵密密,连续不断,这样才是一心念佛。
第五、要厌苦:娑婆世界充满着种种痛苦,如果觉察不到痛苦的本质,反而以苦为乐,似蚕自缚,心甘情愿在六道中轮回。这是他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错误认识,是他无明烦恼深重的缘故。透过佛法来认识世界,觉悟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然后发起真正的出离心,才能专心念佛求生净土。
(xinsu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