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师,各位营员:
今天是我们法门之光活动的最后一天,一早就举行皈依的仪式。
“皈依”这两个字,对在座的人来讲并不陌生,可能有些同学没有来到庙以前就有听说过。这几天在这里学习,我相信,也会有好多法师给大家提到过“皈依”这两个字。我们出家人每天做早晚功课,都要念三皈依,就是不论是哪一天,不论是什么时候,哪一个国家的出家人、在家的居士,每天都是要念。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都要念。由此可见皈依对我们人来讲是非常的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大家来到庙里面,没有皈依,他仅仅是进入到这个寺院的建筑的空间里而已,到了讲堂,到了大殿,到了斋堂,看到庙里面很多的佛菩萨塑像,这个气氛环境很好。那么皈依呢,它是进入三宝殿堂的金钥匙。也就是,没有皈依以前,来到庙里面,仅仅是你的人来到庙里;皈依以后,真正是心来到这里,不仅人来到庙里,你的心也来到庙里;不仅是你人的身心来到庙里面,你自己身心就同三宝在一起,永远在一起,没有分离,不能分开,所以它叫做皈依,皈投依靠,回到家里一样。三宝就是我们的依靠,寺庙就是我们的家,所以皈依三宝就是回到家里面。
我们要依靠三宝,依靠三宝,我们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离苦得乐。“离苦得乐”这几字听起来也是很简单,人的本能就是要追求快乐、远离痛苦,但是呢,很多人追求快乐不仅没有得到,得到的是很多的痛苦;我们想去远离痛苦,不仅痛苦没有远离,还苦上加苦,就是对痛苦和快乐的本质认识不清楚。
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都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感受,一种感觉。比如说我们喜欢吃辣椒的人,他一看到辣椒就生欢喜心,就喜欢吃,他就能够产生一种快乐的感受,吃的时候也想吃,吃以后他还感觉辣椒的味道很好,吃以前看到也能成一种快乐的感觉。那不喜欢吃辣椒的人,他一看到辣椒就掉眼泪,饭菜里面有辣的味道,就吃不下去,他就够产生一种痛苦的感受。那么人也是一样的,你觉得这个人对我好,你就喜欢经常跟他在一起,就会常常去忆念、想念某某人,某某事,经常就会这样。忽然之间,有一天,觉得某某人对我的看法有改变,或者说某某人最近对我不是那么好,那么你内心的这种心情、这种感受,立刻就不一样。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反复无常的。外在的环境也是无常变化的,内心也是无常变化的。所谓无常变化就是,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常常都是有偏见的,甚至是错误的,不究竟的。今天这么看,明天那么看,后天又这么看,没有一个标准,没有一个答案,就会造成每个人内心当中很迷茫。我们从小到大,从生到死,都是如此。那么,我们皈依三宝就不是如此。佛法告诉我们,世间上面的一切是无常,世间上面的一切,它没有真实的体性,无常、无我。那么,在我们认识无常、无我的变化的过程当中,来提升我们生命的品质;在无常、无我的变化过程当中,做好我们自己生命的主人,不至于迷失方向。这就要靠三宝,就要靠皈依。
皈依的仪式,也仅仅说我们的内心已经寻求到了三宝做为我们自己生命内在的依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们学佛法,要了脱生死,要远离痛苦,要得到快乐,就要靠三宝,所以皈依是真正意义上进入佛法殿堂的金钥匙。
那么皈依的前提呢,是要有信心,信心是皈依的金钥匙。信心,它是有层次的,我们到医院里边去看医生,你对这个医生有信心,你才会去找他;你对这个医生有信心,他开的药你才会吃,才会按照他的要求来吃药;对这个医生有信心,他说的话你才会相信。老师也是如此,对某某老师,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有信心,他告诉你应该怎么学习,应该怎么样与人相处,你报考的时候应该要怎么填自己的志愿,才会相信,才会听。在家里对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对父母有信心,那你父母说的话你才会听,如果没有信心,他讲的道理再好,你也不会相信,你也不会听。
那么,我们学佛法、皈依,也是如此。首先要培养这种信心,很重要。信心,比如说,你对人的一种信任,你对人的一种尊重、恭敬、虔诚,这些都是我们内在对三宝、对出家的法师有信心的一种表现。
所以信心的第一个层次呢,就是清净。清净的信心,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净信”,清净的信仰,清净的信心。所谓清净的信心,就是心里没有夹杂烦恼,心里没有夹杂妄想,心里没有夹杂我们自己很多的分别心、很多的妄念。更具体、更形象的来讲,你到庙里头很欢喜,看到佛菩萨的圣像很欢喜,看到佛指舍利,看到宝塔,很高兴,很欢喜,内心非常的坦然,非常的清净、快乐。看到出家的法师,很尊重,很恭敬,也很欢喜。就是说,来到庙里头看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人,一件事,一尊佛菩萨的圣像等等,都是能够非常的欢喜。为什么会这么欢喜呢?从外在的条件来讲,因为寺庙是一个道场,里面有三宝,一两千年来,都有许许多多的出家法师在庙里边修行用功,有许许多多的善男信女在庙里面烧香、顶礼、膜拜、念经、回向、忏悔等等,所以寺庙里面的这种氛围——用社会上面的话来讲就是气场——跟外在不一样,所以你进入到寺庙里头这种感觉就不一样。如果说到庙里头这种心生不起来,那么就不是一种清净的信心。不是说所有人到庙里来,都能够有这种心,未必如此。有些人会有,大部分的人会有,但是有些人未必会有,他觉得庙里面,这些出家的法师每天在念些什么,每天在做些什么事啊,他很不了解。总觉得出家人、佛教徒啊,思想跟社会上面是很有距离的、很遥远的——事实上,你们这几天呆下来,就能够了解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就说明,很多人都是凭自己的观念去理解别人,凭自己内在的一种感觉,凭内在的自己所拥有的一些肤浅的知识来认识外在,来认识宗教,认识佛教,所以他就很难产生信心,更不要说是清净的信心。所以大家到这里法喜充满,有收获,快乐,就具有了第一个信心:清净的心。
第二个信心呢,是欲乐的心。就是说我们有好乐心,我们有愿望,我们有追求。在世俗社会上面有种种的追求,有种种的好乐心,有种种的愿望。皈依三宝,进入佛法的殿堂之后,同样如此。不仅仅说自己有欢喜心,快乐的这种感受之后就够了,那还不够,我们还要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是第二个层次的信心。就是在佛法当中,我们的愿望是什么,我们的追求是什么,我们对什么有好乐心。好乐心就是更加主动,在寺庙里边有些法师就喜欢打坐、坐禅,有些喜欢念佛,有些喜欢念咒,有些喜欢讲经,有些喜欢放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好乐心。他觉得讲经说法、看经能够开智慧,自己想要开智慧,所以他就天天去读经,研究经典。这就是人的愿望和好乐心,就是人的一种追求,变成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一个具体的行动。
我们皈依以后呢,也要有这样子的愿望,也要有这样的好乐心,也要有这样的追求。不是说皈依三宝以后就万事大吉了,我们自己不去作为、不去努力、不去学习,佛祖就能够给我们一切,这怎么能叫做相应呢?佛法讲相应,相应就是说,你内在有这样的追求,有这样的愿力,发大愿,有这样的好乐心,有这样的希求心,佛菩萨才能够满我们的愿,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而不是说,你希望要佛菩萨保佑我,学习怎么样,工作怎么样,生活怎么样,未来怎么样……没有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去做,不可能会得到。
菩萨、佛,告诉我们的都是因果,就是说,需要得到什么,你现在应该怎么去努力,才会得到果。犹如,你想要吃到苹果,那么一个呢,你可以拿钱到外面去买,那你要去买这个苹果,买这个水果,那你要托人去买,或者你坐车去买,开车去买、走路去买,你买到了,就得到了这个水果。你觉得这个水果还不够,买到了只能买一点点,你就要去种,种一棵果树,种一棵苹果,觉得种一棵还不够,你要种一亩,要种满山遍野,就种一大片,过了两年、三年、四年、五年之后,你就有了很大的收获,很好的收成。人生也是如此,你想会有很好的收成,有很大的结果,要去耕耘,要默默去耕耘,就是要去发心、要去实践、要去努力。而不是说你想得到结果,却不在因上面下手,就能得到的。
佛法讲缘生,佛法也讲缘起,缘生跟缘起什么差别呢?缘生是从果上面来讲,叫做缘生,缘起是从因上面来讲,叫做缘起。比如我们盖一个房子,大家看到,它怎么盖起来的?它有水泥啊,有钢筋啊,有木头啊,有砖头啊,有瓦片啊,有人工,还有地,还要人去做,种种的因缘和合,就成了一个讲堂;种种因缘和合,就成了一个大殿;种种因缘和合,就成了一个庙。法门之光也是如此,这些法师、老师,营员、义工、后勤的服务人员,寺庙里边这些常住的各个堂口的法师,靠大家的努力,它就办起来。这也就是我们从果上面来分析,它是由哪些条件组成,这个就是缘生。缘起是说,我要得到这个果,它需要哪些条件?哪些条件具足了,果就能够产生?所以佛法,是注重缘起,“佛说缘起”。也就是说,通过这个果来看它的因,通过这个因来达到这个果。我们成佛是一个结果,我们怎么样来成佛,也是缘起。你想在世间上面有作为,在世间上面有成就,也是缘起。就是哪些因缘要让它生起来,哪些因缘要让他具足。这些因缘具足了,这些因缘生起来,这个果就出现了,就有了。
犹如你在学校里面考试一样,你答的这个试卷,那时候你这个试卷答不出来,未必就等于你不知道,是你脑筋里面没有想起来,有些人他想起来了,那有些人就想不起来。他想不起来就答不出来,能够想得起来就答得出来。特别是高考的时候,很多人其实会做,但是他一下子答不出来,过几天他才想起来,这个也是缘起。所以说学佛法实际上面也是很简单,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我要让自己想起来什么东西,就能够想起来什么东西;要让自己不想什么东西,就可以不想什么东西,学佛法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自己需要掌握的,能够把他记住;自己需要用的时候,你能够拿得出来;自己不想要的东西,能够把它忘记掉,不要把它储存在心里,要把他忏悔掉,要把它去掉,你自己不要、不想让他从内心里边生起来、现起来的这些境界、这些事情、这些念头,你不要让他生起来,就可以。所谓“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勿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学佛法就是这么简单。这个就是第二个层次——欲乐,就是断恶修善。第一个就是清净心,欢喜心;第二个不要做坏事,要做好事,按照佛陀的要求断恶修善。
第三个层次,胜解信心。胜就是殊胜的胜,解就是理解的解。就是说,对断恶修善、对因果、对缘起法、对佛法、对三宝,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会、自己的信心、好乐心、希求心、恭敬心、虔诚心……永远不会改变,这个就是胜解,永远不会变心。你说这个怎么有可能不会变心呢?是能够做得到的。比如说,这个地方发生火灾,大火,你肯定不敢往里头跳了,因为你跳了人会被烧死,这道理每个人都知道。前面万丈深渊,你也不敢往下面跳,跳了的话那你也是会没有命,是不是?你口渴了,你要找水喝,你喝矿泉水也好,喝茶水也好,吃西瓜也好,能够解渴,因为你知道。冷了,你要穿衣服,热了,你要开电风扇、开空调啊,衣服就不能穿那么多。你要去一个什么地方,要回到家里,要去出差,要去买机票或者买火车票,或者买汽车票,这个就是胜解。胜解就是说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这个事应该怎么做,你非常清楚,这个就是胜解,不会糊涂。不会说我自己已经很热了,那么我再拿出来一件衣服穿上。肯定不会,这样的人头脑就不正常了,就不能叫做胜解。
学佛法也是如此,想得到怎么样一个结果,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你对这套理论深信不疑,永远不会改变,你这一辈子都默默无闻,照着这么去实践,最后人就成功了,最后人就成就了。
问题就是说,佛法太深奥,我们有时候半信半疑,将信将疑,就是相信跟怀疑是混合在一起的,很难百分百相信。所以我们对佛法的受用、佛法的利益,就大打折扣,就不能得到那么好的一个结果,不能得到那么好的利益、那么大的利益。如果我们完全相信,这个利益就会非常大。这个道理其实跟我们在社会上面一样,你的学习、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一生当中,你对几个人能够完全相信呢?很少的。你在世间上面有没有说,一个人,他说的话,我完全相信?大部分我们都是自己来判断。很难说,在世间上面能够找到这么一个、两个、几个人,他说的话,我们自己百分百完全相信,这很难,很难很难。
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我们要对外在的东西真正建立信心,不是很简单的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刚才举的那些例子:穿衣服、吃饭啊、喝水啊,这些因为我们大家是可以去验证的,基本上大家都是能够认同的,看得到、摸得着,都在眼前的事情,马上能够得到利益的,大家就相信。这个利益要放远一点,人就不容易相信。就刚才说到说,你想在街上去买水果,这个你就比较容易相信啊,你花10块钱买2斤苹果,你说这10块钱拿去买种子,你种下去,10年以后,会收到100吨的水果,你也能够相信,但是你不容易去做。你想,那要等10年,太远了!他不去管那么远的事情!学佛就更远了,它关系到来世,对不对,它主要要关心的是来世的事情,是未来世,它要解决的是未来世的。虽然也关心现在世,但是它主要是关心来世、要修来世。
我们这一辈子已经就是这样子了,不会有大的改变,是能够改变,不会有大的改变。那么,我们这辈子的努力,后一辈、再后一辈子的后一辈子,这种成就就能够辉煌。在今生今世,为什么大家都是人,大家也这么努力,有些人就成就很高,无论他的社会地位,无论是他的学历,无论是他的家庭、工作单位等等,各方面他就能够有很好的成就。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那么努力,甚至可能有加倍的努力,十倍的努力,他未必能够得到,那么这个就跟前生的业因有关系。你前生没有种下这个善因、没有修福,所以今生今世你的福报就不够,那么你今生今世做的努力、做的好事,你感得的果是在后世。你这里边的业因还没有生起,缘起还没有来到。那么有好多人,现世很多的果报好,它是现世的缘起现起,是过去种下的善因,是过去的福德,所以感得今生的成就。
所以佛法的基本的理论就是缘起、因果。佛法的基本要求,是要让我们要断恶修善、要自利利他、要自觉觉他,最后就成佛。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的行为圆满,最后就成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究竟成佛,这些道理都是很辩证的,也都是能够落实的。所以,希望大家在这几天当中,能够有所体悟,从信心到皈依,这样就进入佛法的殿堂。
本文为学诚法师在2009年第四届“法门之光”福慧营皈依仪式上的开示。
(xinsu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