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找回本心成就自我③培福修行与身心健康 发菩提心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丙申 作者:学诚法师

七、培福修行与身心健康

所以我们到庙里面,一个你是培福,然后我们要多劳动,要劳动。过去农禅并重,如果人家不劳动的话,他就练武,锻炼身体的,过去庙里边都这样,佛教、道教他都练武,他锻炼身体,才不会生病。然后我们要坐禅、念经、上早晚课,你的意志力才会比较坚定,才会比较稳定,内心的力量才会比较强,这样的话人才会身心健康,不会生病。

如果身体我们不锻炼、不劳动,然后我们如果不用功,要么你身体会有病,要么你的心会有病,心病你就会起烦恼,起烦恼也会影响到你身体的病痛,这些都是能够感受得到。

像我们周边的同学,你也能够看,有些同学一直在吃药。所以生病就这两种,一种就是烦恼重,一种就不干活,就这两种。你看比较用功的人,基本不会怎么生病。每天上早晚殿,每天过堂,每天持之以恒,认真工作,基本上不生病。不工作的人会生病,不是说因为他生病了不要去工作,是因为他不工作、不学习、不修行才会生病。所以你这个逻辑要弄清楚,否则你每天给找个理由,说我生病了,请假,又生病了,天天生病,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六十六天都生病,这样的人是相当多的,不是一点点。

首先这认识就生病,自己的心就病。总之一个庙都会有几个人,三百六十六天生病,每个庙都会有。所以我们这是业障病,这真正的业障病。业障,就是造了不好的业,恶业,障碍了。

八、人才

1、发现人才

我们在团体里头我们常常讲,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这个不仅仅说,对我来说,我们需要发现人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发现人才。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有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有这方面的眼光。这个人才比钱财要重要的,钱财你一看,一百块钱、十块钱、五十块,你一下就认得出来。一百块钱和十块钱比,你肯定知道哪个更有价值。对人也是一样,你应该一眼就知道,哪个人更有价值,这个人,才是境界比较高的。

虽然说众生平等,但是这人之间的差别还是千差万别的。有些人是人才,有些人是蠢材,他有些只是人,他不是才,他成不了才,他一辈子可能都成不了才。所以说,人不一定都是(人才)。从原理上面讲,大家都能够成佛。但是如果不努力的话,不用功的话,他就是跟普通的人、普通的出家人、普通的居士一样。如果是一个人才,他就跟一般的人肯定是不一样。比如他能够吃苦、能够坚持、能够有利他的心、能够有时间的观念、这种团体的观念,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常常讲助人为乐,帮助别人是种快乐的事情,这人就是正常的。如果你自己都怕别人比自己好、别人超过自己、别人得了一点什么好处心里难过,这个就不对。这就变成助人为苦了,就帮助别人是痛苦;就是幸灾乐祸,别人发生倒霉的事情你高兴。这个就是不对,这就是学错了。

所以发现人才,不仅仅是说对我们寺庙里面的当家师、对我来说。你拍照片,你知道说,我们寺庙里面哪几位法师、哪几个义工照片拍得好,你就发现了会拍照片的人才了;你知道说,哪几个人会搞摄影,你就发现人才了;你知道哪几个人会搞电工,会做电工,你就发现了这个电工的人才;你知道说哪几个人书法写得好,谁漫画画得好,谁唱歌唱的好,都是发现人才。你只有去关心,你才能发现。如果你不闻不问,你说这人都差不多,怎么会差不多呢?差得相当大,不是差不多。

2、培养人才

发现人才以后呢?我们要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它也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各种条件,需要去历练、需要成长、需要去锻炼。我们一棵树要生长,它需要阳光雨露,还需要人保护。如果说你不保护,可能一个小偷来,他拿个斧头一下给砍了,这棵树给砍掉,就死了。这个庙里面,我们这些供佛的各种各样的瓜果,如果说我们没有去培养,没有去照顾它,它也不会说无缘无故它就这么庄严。包括我们佛堂、寺庙各种各样的装饰具,它都是需要去培养、需要去维护的。如果不搞卫生,这些鲜花如果不剪枝剪叶,肯定也是不好看。它这都需要去培养。也就是你对这个无形的世界,对外在的物都需要去培养,都需要维护。维护,养护,保养。汽车也都需要保养,跑五千公里、一万公里都要保养。人也一样,实际上也是一套很深的学问,需要去保养,需要去培养。

3、善用人才

善用人才,就是我们这个人,如何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就是首先他有哪些作用能够发挥,他有哪些特长让他去发挥,我们会再创造条件、创造环境、提供空间。我们同行善友也是如此,就是不断给别人空间、不断给别人方便、不断给别人条件,让对方成就功德、成就善事,我们就有功德。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所以在佛门里面,我们讲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当然这个话可能社会上面也有讲,社会上面讲,它都是一种,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他可能也讲这一套,他都是讲这个人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益,企业老板对你好一点;这个人可能对企业作用不会很大,他可能就不怎么关心。我们佛门里面它就不一样,我们佛门里不是说,你这个人可以给庙赚多少钱,对你怎么样,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它完全是根据佛法的标准。

因为你佛法学得比较好,你才会有带动力,你才能去带动更多的人来学佛,来信佛。你自己学佛,佛法都学得糊里糊涂,你怎么能够去引导、带动别人呢?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你带动别人的意愿都没有,意乐都没有,你怎么会去带动呢?

九、世法观照成佛法

所以我们佛法里头讲,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世间法是不是佛法呢?世间法也是佛法。世间法跟佛法是不是不分呢?一切法都是佛法,就是在一切法上你都可以用佛法去观照,去观照它,都可以用佛法的观点去观察。所以我们佛门里面讲,要看破。看破,这个看破不是逃避,这看破跟逃避是两个概念。看破,它知道说这个世间种种的结构是怎么回事。

世间法都是生灭法,都是短暂的、暂时的存在,都是因缘的组合,都是幻相。“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圆觉经》里头的话。

在一切法上,你都能够用佛法去观照。你能够用佛法去观照,世间法也就是佛法;你不能用佛法去观照,你即便在庙里边也会变成世间法,也是世间的,寺庙它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国家的一部分,也是世间法。它只是说,我们这个国家给寺庙提供一个特殊的空间,你在里面可以念经、可以弘法、可以交流,出了这个范围就不能做。这就是世间法。

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个佛法和世间法,认为在庙里面就是佛法,庙外面就是世间法。这种认识,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认识,就容易跟世间、跟社会造成对立,对立的观点然后就产生、引发对立的情绪,最后你就路路都走不通,事事都办不成。这就是对佛法的认识错误。对世间法也不认识,对佛法的认识又有偏颇造成的执着,我执、法执,最后就会处处困难、处处麻烦,处处会有障碍。

更不能说我们一切法都是佛法,我们出家人,或者说我们学佛法的人,我们比不学佛法的人要高,这个认识更是荒唐。只有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佛法的本意,我们佛法要用到众生的份上,就是让所有的众生能够得到利益、得到快乐、得到欢喜、得到解脱,才是佛法。

我们如果学佛法,跟人关系相处紧张,这本身就不对,就不对路。就是你没有这个功夫、这种功德去化解众生的烦恼,本身是不对的。众生他本来就有烦恼,我们学佛的人一样也是有烦恼,烦恼对烦恼,就更烦恼,就火上浇油。

十、发菩提心

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本心就会发菩提心,每个人都有菩提心,每个人都有佛性。发菩提心,菩提心有因位的菩提心,有果位的菩提心。因位的菩提心,就是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菩提种子;果位的菩提心,就是你已经成就了菩提功德。因位的菩提心就是种子;果位的菩提心,这个种子已经发芽开花结果了,已经硕果累累了,就是果位的菩提心。

因位的菩提心是什么呢?就是菩提的种子。菩提的种子,每个人内心有没有菩提的种子?怎么来说明、怎么来体现自己的内心当中有菩提种子?它的表现在哪里呢?就是你有没有希求菩提的愿心,就对菩提、对佛果非常希求,这种的愿心,你就有因位菩提心,这是因位菩提心。因地上你就有了菩提心,也就是你内心当中,已经这种种子在起作用了。所以我们常常讲,菩提心有愿菩提心,有行菩提心。

1、策发愿菩提心

愿菩提心你策发起来了,然后慢慢你才能够去修行。你首先如果没有愿菩提心,没有菩提大愿,修行是修不下去的,这是很难了,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烦恼,你转化不过来。转化不过来就会苦上加苦,就是你本来该要想离苦,远离各种各样的痛苦,远离各种各样的恶法,但是这种恶法离开不了;烦恼呢,你想去断烦恼,你断不了、你伏不了,然后你又引发新的烦恼,所以这种烦恼的力量,就更加的强烈。

所以这个学佛法是相当的难。你如果菩提的愿心策发起来,你内心就有一个大愿,而且这大愿就犹如说,我们过去就说要考状元,你说我这次要考全国第一名,你高考就想要考全国第一名,你从小学开始就会很用功读书,否则你不可能。你要成佛,要比考状元肯定是更难了。

所以你是要把这种心策励起来,那就不得了,这个人,善法的力量就会无有穷尽。如果这种心你策励不起来,慢慢你可能就会变成二乘的心。二乘的心是算比较好,就是说不惹是生非,就是自己本分,然后就是跟一般人一样,就是跟没有学佛以前一样,就变成一般的凡人。

古往今来那么多祖师大德,为什么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求法、法显去斯里兰卡,他们都是有菩提大愿,有菩提大愿他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内心就是为了要去实现这个目标,所以他就能够成祖师,成中华民族的脊梁。

2、保持愿菩提心

所以我们在因位的时候,要有希求菩提的愿心,有这种心以后怎么办呢?还不够。你有愿心,不一定说你能够保持得住。你今天有,你晚上回去睡一觉,明天起来就没有了。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你这个菩提的种子,它还需要很多很多外在的条件,阳光、雨露、土壤、水分、肥料等等,各种各样的,还有除虫、除草、除各种各样的病虫害,种种的因缘,最后这种子才能够发芽生根,才能够抽枝,才能够生叶、开花、结果等等,就是说这种子才能够真正发生作用;发菩提心,菩提心才能够真正发生作用。

(亲近三宝)

阳光、水分、肥料,这是什么呢?这个是外在的。从内在来讲你要亲近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居士皈依三宝,我们出家人也要皈依三宝,这皈依僧,在僧团里头也是,如果皈依僧他做得好,你这个人内心都会有很强大的善法的力量。如果说我们在僧团里头也好,你说别人都不如我,就没有觉得出家人是宝。出家人肯定(是宝),你现在全国才7.2万出家人,汉传佛教才7.2万,中国十几亿人口,肯定是宝,从人口的比例来讲就是宝。物以稀为贵,少了就是宝,宝就是少的,名为宝。

(亲近善知识,依靠同行善友)

他需要同行善友一起修行,就是同行善友对自己的重要性;需要善知识的引导,这些都是我们让菩提心能够坚持发下去很重要的原因,靠我们个人是很难的,它需要这种氛围。一种氛围,比如我们要树林里头,它能长很多的树,单木不成林,可能最后整个树林都非常地茂盛。反过来说,我们可能在沙漠里边,就孤零零的一棵树,这棵树肯定也长不好,并且可能很快就会死,其实就是这种原理。

所以我们看佛经,你不能说,我们就在发菩提心。你说,我想去帮助别人,这样一个念头就是发菩提心。它很快就会退失的。

(远离恶知识)

除虫、除草、或者我们还要掘地,还有不能在太阳暴晒,可能还有下雪等等,还有下冰雹,你都要去防护,否则雹子都会把你打死掉。这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远离恶知识,远离恶友,远离恶相,远离恶缘,就是所有跟佛法不相应的,这些人、这些事、这些因缘,你内心里边有一种自觉的防护的意识、防范的能力,你才能够真正菩提心发动成功。

我们学佛法、学《广论》也是讲的,亲近善士、远离恶友,就是这种原因,就这样的意思。佛门里面讲这个恶知识、恶友,不是说世间上面的,面目狰狞、好战好斗,这人就恶;就是引导你去放逸,说“我们到哪里一起去玩”,这样的就是恶友;说“算了,不要上殿了”,“不要念经”,这种就是恶友;就是让你离开佛法的轨道,就是恶友。就是恶缘,就是跟佛法不相应的一种违缘、一种障碍。它是从这方面来讲。

所以我们在寺庙,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发菩提心,亲近三宝,亲近善知识,依靠同行善友,远离恶知识。

我们前一段时间佛教协会做了藏传佛教活佛信息上线,第一批上线870个人。后来很多人打电话问,好多活佛找不到,这上面没有。所以我们现在有些居士,到处凑热闹,他又学我们汉传的、又学藏传的,哪里来了一个上师、一个活佛,他不知道我们佛协会信息上面有没有,都去凑到那儿;他有时候也给接到我们庙里边来,我们庙不知道接待也不是,不接待也不是,经常,从哪里都能遇到,所以我们以后都要注意。就是我们榜上有名的这些有谱的。你不知道,你把别人、其他的同行也一起带去,最后就会给人惹来很多的麻烦。

所以我们学佛法,在这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在北京这种人还是相当多。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