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宗教 > 正文

找回本心,成就自我——学诚法师除夕开示·丙申

评论:0 来源:微信·己丑 作者:学诚法师

各位法师、各位同行善友:

那么今天除夕,明天要进入新年了,2016年,这个是农历的年。新历的年我们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了。

那么除夕嘛可以说是最后一天,那么除呢就是去除,夕就是夜晚,就是最后一个夜晚,去了,那么又到了今年。那么前几天呢非常的冷,那么今天、明天、后天,那么天气预报都说,那个气温呢在回升,说今天呢就是特别的暖和。

那么今天晚上我们虽然没有晚会,但是我们念经听开示,更加的时尚,这个功德更加大。那节目我们演来演去也就是那些节目,并且大家要去排练,也相当的麻烦;那么有些人上不了场的,心里也很难过;表演表演得不好呢,下来也很痛苦,所以是不容易会有平常心了。

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就要进入一个实质性的修行,当然我们说实质性的修行,并不意味着我们过去十年没有认真修行,只是说我们要用更多的时间,在这修行用功方面,深入经藏方面。我们过去因为没有这种念经的地方、住宿的地方、用斋的地方、接待的地方,各个方面都欠缺;那么现在我们慢慢好起来,并且现在我们慢慢呢庙也多起来,我们福建也有庙、北京也有庙、中国也有庙、我们外国也有,再我们也有实体的庙,网络也可以弘法。

那今天晚上要开示的主题是“找回本心,成就自我”。这开示本来应该是没有题目的,同时要直指人心,对机说法。但是现在如果没有一个题目呢,就没有一个线索,再一个我们要做录像带,你没有个题目以后不好办。首先要把我们题目给他定下。

那么“找回本心成就自我”,这一句话,这八个字,看我们怎么来理解它、怎么来认识它就非常的重要。

那有时候我们常常也说我们要破除自我,那我们凡夫呢都是执着于自我,但是我们涅盘呢常乐我净,那么它里头呢也有一个我,涅盘四德。所以我们佛教里边这个词,用到不同地方呢,他的意思是不一样。

那么凡夫、凡人,世间的人,他都是执着于自我的这种概念,这个名词;就是我们每个人呢,他都有一个代号,张某某、李某某、王某某,或者说你一个出家以后有一个法名,皈依以后也有一个法名。那这个我的概念呢,是最深重的、最难破除的。那实际上我们一辈子都是活在一个自我当中。

那我们修行怎么样来破除我们世间上面所认识的这种自我,然后来成就佛法的无我、成就佛法的真我?那我们常常用一句话说,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他人就是众生,就是我们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机会、因缘,让众生能够有成就,众生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那么我们自己的功德呢,也就成就了;那么反过来说,我们要成就自己、要成就自我,那么我们要成就众生,要帮助众生,要利益众生,那么这个从佛法的意义上面来讲。那我们世俗社会,也就是俗谛的,俗谛部分的成就自我,就是成就我们人的名声、成就我们人的财富、成就人的地位、成就人的权利,乃至世间上面所拥有的一切,这是世间法,世间法成就的自我。

那么佛法所成就自我,就是成就功德、成就戒定慧、成就涅盘,所以这个自我跟自我还不一样,舍我彼我不一样,同样一个字,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成就众生,是通过佛法的这个立场上去帮助大家。那我们要成就众生,我们怎么来成就呢?怎么来验证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动、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在利益众生?

我们常常讲同行善友,同行善友,就我们的同学,我们的善友,就是我们相处的、这些学佛法的,就是我们义工、居士们。那么同行善友,就是大家都在做这种事情,都是为了要成就自我、成就佛法、成就众生。

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学佛法的整个过程当中,我们有没有真正意识到说,同行善友对我们的重要性?那我们这个刚刚中午,这非常多的人,几百人吃饭,那你要洗碗啊,拣菜啊,那如果我们没有很多的人,那你就忙不过来。做卫生啊,做接待啊,做安全保卫,那都是要好多人这边来工作,那这大家都是发心的,发自于内心的,那么这个就叫作同行善友。

那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同行善友,他里边给你出一个捣乱的,那你就相当头疼了。处处给你找麻烦,那你就相当头疼。或者你这不听话,也会很头疼。那这个也就是说,同你一起工作的、一起学习的、一起修行的,我们自己周边的人,你先要成就他,也就是说你先要把他关系处好,那这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成就了。

那成就众生,就是要让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那怎么得到佛法的利益呢?就是你要帮助他,能够克服、对治内心的烦恼,他才能承受。那么如果我们,你帮助不了、帮助不好,那可能因为你的原因,还会给对方增加烦恼、增加麻烦,那就不是成就众生了,就不是成就别人了、成就他人了。反过来说,这是给别人、给他人找麻烦。

那可能你是好心,说你要去成就他人,那实际上面,你去给别人找了麻烦,给别人带来了麻烦、给别人带来困难。那么这个也就是说,我们修行,需要有一个正信,需要有正信,我们常常讲正信正行,就非常重要的。

但是这几年来,根据我的观察,我们各个地方,修行有相当多的人,找不到门径,就是找不到门、摸不到门、摸不到边,这种人现在相当的多;第二呢,找错了门、找错了路,就走错路,进错了门,那么这种人呢也是非常多。

还有呢,就是走回头路,这个路就倒着走,倒着走就是开倒车了。开倒车也就是刚刚学佛一年两年,出家两年三年,很好乐、信心很大、很发心,那过了四年、五年、六年以后,他慢慢就退步了,这种欢喜心就淡化了,菩提心也忘失了,那这种观功念恩也观不起来,他就观过念怨;那我们到佛门里边,种种的感受,种种的功德,种种的感恩,也没有了。反过来说可能很多的抱怨,就一大堆,很多的烦恼一大堆,那这个就是倒退。

那么有些人就是原地踏步,原地踏步就是没有什么进步,但是呢也没有倒退,也没有倒退也就是,也没有去损恼众生,损恼同行善友;实际上面这也都是我们迷失本心的表现,这就慢慢把我们自己本来的,这种最初的发心、这种初发心迷惑了,所以呢就会让我们的内心越来越没有力量,越来越昏寐、越来越沉默、越来越迟钝,就内心越来越迟钝,就是你反应不快速。就像我们这个好的电脑、好的摄像机、照相机,你轻轻一点,它反应非常快速。你这个工具迟钝,你这刀很迟钝,你就切菜不好切,你劈柴也不好劈,就迟钝。

那我们内心也是一样,你内心一旦迟钝,你就反应不灵敏;那么反应不灵敏就,这个事情呢就办不成,成就众生、利益众生的这些事业呢,就做不好,并且呢非常容易引发骄慢,容易引发纷争,甚至引发冲突都是有可能。

那么这也就是我们慢慢慢慢,自己在学佛法过程当中,学错了、学偏了,出现的问题。

那我们到寺庙里面来,就犹如你进了学校一样,他从学校的本身来说,他大家是能够学到知识,学到知识、学到文化就能够进步的,从总体上面来讲是这样。但是你从个体上面来讲,那也很难说。那有些这个学生,在学校里边游玩啊,打闹,混日子啊,这种也是有的。

那就到庙里边也是同一种原理。那可能读书头一两年以后很认真,第三年、第四年以后就马马虎虎了,那这人的心都是很无常,他就是很难坚持说很认真去学习,很认真去发心,就是不容易成就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他就很难一以贯之、持之以恒,认认真真去实践。

所以我们成就自我也就是成就众生,帮助众生、帮助大家,帮助利益很多很多的人,然后我们自己才能成就。所以我们这个学佛法,实际上面,我们是为众生负责的,那么只有终生为众生负责,才是为自己负责,我们所有的佛法的利益、佛法的功德,要在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来获得的,那么这个也是我们大乘佛法不一样的地方。那小乘佛法,小乘人他是自己调伏烦恼,自己烦恼调伏以后,他别人他就不管了,他不管别人,那这是小乘的。

那大乘的发心,大乘发菩提心不一样的,它是跟人啊、跟事啊,跟众生呢,跟社会呢,那现在跟全球都有关系,都有关联。我们是出家学佛度众生,修行度众生,那这是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盘寂静。诸行无常,世间上面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变化的;诸法无我都是没有实在性,有烦恼都会引发痛苦,有漏皆苦;涅盘寂静,只有熄灭了我们自己的烦恼,才能够得到涅盘。

那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世间上面的万事万物,它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无常呢,实际上面就是变化,变化就是生灭,是生灭法,那有为法就是生灭法。生灭,就是从这些现象上面来说的,就是从事物的现象上面来说的,从它的概念上面来说的。那我们能够观察到它的生灭法。

那么反过来说,我们本心是不生不灭的,只有我们本心不生不灭,你才能够观察到无常无我,才能够观察到生灭法。好像我们摄像机一样,它放在那里如如不动,照相机一样也如如不动,镜子一样,也都是一样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并且非常的明亮,它没有一点的尘埃、尘垢,照出来的照片,拍下来的这种录像才会清晰。反过来说,我们如果摄像机也在生灭,也在晃动,那你拍下来的效果肯定都是不能看。所以我们要照照片的时候,我们这个手不能动,腕子不能动,一定不能动,一动了照片就不行了。

那么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这个无常无我,就是用我们的本心、用我们的身心,去观察这些事物渐渐的一个生灭、一个无常、一个无我、一个不实在性。那反过来说,你如果没有这种真心,没有这种本心,那你就观察不出来。那你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变化,人有生老病死,有各种痛苦,那社会上面大家都知道,大家都会知道,那谁不知道?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的。但是你要做到这个不动心,用这个真心,用这个本心来观察,那就需要靠修行。就犹如你要拍照片,你可能一般人都可以拍,拿一个傻瓜照相机都可以拍,傻瓜都可以拍,你一个手机每个人也能够拍,手机每一个人都有手机都能拍出来。但是你跟这个摄影家、跟这个艺术家比就不一样了,他要拍一个好的照片,他需要非常多的条件,各种角度啊、阳光啊、各方面取景啊,那就不是说你这个随便能够拍的。就同样是照片,效果是大为不一样。那我们修学,学佛法的人,就是你怎么样对这种无常、无我的这种法的体会,然后你才能够成就功德。因为你这个变化,你要知道这个它是怎么变化的,然后你掌握了这种变化的规律,就能够让它变得越变越好,越修越好;就反过来说,你以变化的心、生灭的心来认识生灭的法,那你永远不能聚焦,永远不能对路,永远不能入门。

但实际上我们凡夫的心都是生灭法,我们人有八识,有种种的烦恼,所以他需要戒定慧,用戒律来规范、来约束,然后呢才能够进入禅定,禅定就是这种如如不动;最后就是我们智慧来抉择,来取境,来观照,所以这就是戒定慧的一种因缘。

因为平时呢,我们在这边讲的佛法不是很多,但是我们这个光盘我们是很多的,我们去年十周年,文化部我们做了三百个小时,这十年。但是去年,我在好多个地方讲过好多,我在庙里讲得不是很多,但是在很多地方有讲过,昨天晚上也讲了一个半小时。

那么讲法,它这个也是需要有因缘,它不是随便乱讲的,也不是说你没有因缘的。他佛说你要说的法已经讲完了,要度的众生已经度完了,还没有得度的已经种下得度的因缘,这个佛八十岁涅盘,他为什么佛八十岁涅盘呢?这个闻法的因缘没有了,众生对法的希求的力量不足了,那么现有的佛的弟子们,他听的这些法已经够用了,大家听完,他照着修他就修出来了。

所以我们听法,它关键呢的就是,我们下面听的人,他对这个佛法有希求。有希求什么意思呢?假如我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我去听了以后,希望能够得到解决,自己以后呢能够得到破除,让自己在修行的路上、学佛的路上、戒定慧的成就上能够有进步。就首先有很好的动机,就是闻法的动机,而不是说我们到了听法的时候来凑一个热闹;或者说哎呀,我们就听一听啊,是不是我们听出一些什么趣闻啊、故事啊;或者我们来听一听啊,好像也没什么事干,就是随便听一听,那个听,听法,就受用不大。

那从讲法的人来讲,那首先我们要观察大家一个希求心,第二个大家有什么问题。大家希求心很强,但是不可能说我们每天都讲这些内容,那可能好多问题,在我们那个十八个系列(《学诚法师系列开示》)那里面已经都有了,就不需要再讲了。就讲近阶段这些人存在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是过去没有的,因为你社会在变化、时间也在变化、情况也在变化,那需要去讲才能对治。那只有把这个问题观察出来,那你去讲,才能够聚焦呢。

那我们的问题没有观察出来,也就是我们人内心的问题,以及我们外在的现行的问题,那你讲才会有受益。那你一个医生给一个病人看,你都不知道这个病人得什么病,那你随便给他乱开药,那开药吃下去,也浪费钱,也找罪受,弄不好吃了病不会好,病会越来越严重,身体越来越差。

所以我们到庙里面,一个人培福,然后我们要多劳动,要劳动。过去农禅并重,如果人家不劳动的话,他就练武,就锻炼身体,过去庙里边都这样,佛教、道教他都练武,锻炼身体,才不会生病。然后我们要坐禅、念经、上早晚课,你的意志力才会比较坚定,才会比较稳定,内心的力量才会比较强,这样的话人才会身心健康,不会生病。如果身体我们不锻炼,不劳动,然后我们如果不用功,要么身体会有病,要么你的心会有病,心病就会起烦恼,起烦恼就会影响到你身体的病痛,这些都是能够感受得到。

像我们周边的同学,你也能够看,有些同学一直在吃药。所以生病就这两种,一种是烦恼重,一种就不干活。当然不能说,你看比较用功的人,基本不会怎么生病。每天上早晚殿,每天过堂,每天持之以恒,认真工作,基本上不生病。不工作的人会生病,不是说因为他生病了不去工作,是因为他不工作、不学习、不修行才会生病。所以你这个逻辑要弄清楚,否则你每天找个理由,说哎呀我生病了,请假。又生病了,天天生病,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六十六天都生病,这样的人是相当多的,不是一点点。首先就认识,就生病,自己的心就病。总之一个庙都会有几个人,三百六十六天生病,哪个庙都会有。所以我们这是业障病,这是业障病。业障,就是造了不好的业,恶业,障碍了。

那我们在团体里头我们常常讲,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那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这个不仅仅说我们这个,对我来说我们需要发现人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发现人才。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有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有这方面的眼光。这个人才比这个钱财要重要的,钱财你看一百块钱、十块钱、五十块,你一下就认的出。一百块钱和十块钱比,你肯定知道哪个更有价值。对人也一样,你一眼就知道,哪个人更有价值,那这个人才比较,境界比较高的。虽然说众生平等,但是这个人的差别还是千差万别的。有些人是人才,有些人是蠢材,他有些只是人,他不是才,他成不了才,他一辈子可能都成不了才。所以说,人不一定都是(人才)。从愿力上面讲,大家都能成佛。但是如果不努力的话,不用功的话,他就是跟普通的人、普通的出家人、普通的居士一样。那么如果是一个人才,他肯定跟一般的人不一样。比如说他能够吃苦,能够坚持,能够有利他的心,能够有时间的观念,这种团体的观念,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常常讲助人为乐吗,帮助别人是种快乐的事情,这就是正常的。如果自己都怕别人比自己好,别人超过自己,别人得了一点什么好处,自己心里难过,这个就不对。这就变成助人为苦了,帮助别人是痛苦,那就是幸灾乐祸,别人发生倒霉的事情你高兴。那这个就是不对,这就是学错了。

所以这个发现人才,不仅仅说对我们寺庙里面的当家师啊,对我来说。你拍照片,你知道寺庙里面哪几位法师、哪几个义工照片拍得好,那你就发现了会拍照片的人才了。你知道说哪几个人会搞摄影,那几个就是你发现的人才了。你知道哪几个人会做电工,那么你就发现了电工的人才。谁的书法写得好,谁漫画画得好,谁唱歌唱的好,那都是发现人才。那你只有去关心,你才能发现。那如果你不管不问,那人都差不多。怎么会差不多呢?那差得相当大,不是差不多。

那么发现人才以后呢?我们要培养人才。培养人才,也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各种条件,需要去历练,需要去成长,需要去锻炼。我们要一棵树要成长,它需要阳光雨露,需要人保护。如果你不去保护,一个小偷来拿一个斧头砍掉,那就死了。你这个庙里面的,我们这些供佛的各种各样的瓜果,如果说我们没有去培养,没有去照顾它,它也不会无缘无故就这么庄严。包括我们佛堂寺庙各种各样的装饰具,它都是要去培养、修护、养护的。如果不搞卫生,这些鲜花如果不剪枝剪叶啊,那肯定也是不好看。他都是要去培养。也就是你要对无形的世界,对外在的物都需要去培养,都需要去维护、养护、保养。汽车都需要保养,跑五千公里一万公里都要保养。但是人也是一样,实际上也是一套很深的学问,需要去保养,需要去培养。

善用人才,就是我们这个人如何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就是发现首先他有哪些作用能够发挥,他有哪些特长让他去发挥。我们会再创造条件、创造环境、提供空间。我们同行善友就是如此,我们不断给别人空间,不断给别人方便,不断给别人条件。那我们对方成就功德、成就善事,那我们就有功德。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所以在佛门里面,我们选择人才、发现人才、善用人才。当然这个话可能在社会上没有讲,社会上面讲的都是一种,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他可能也讲这一套,那他都是讲这个人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益,企业老板对你好一点;这个人可能对企业作用不会很大,他可能就不怎么关心。那我们佛门里面它就不一样,我们佛门里不是说,哎你这个人可以给我们庙赚多少钱,你怎么样,它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它完全是根据佛法的标准。佛法学得比较好,你才有带动的力量,才能带动更多的人来学佛,来修。你自己学佛都学得糊里糊涂,怎么能够去引导、带动别人呢?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你带动别人的意愿都没有,意乐都没有,你怎么会去带动呢?

所以我们佛法里头讲,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那么世间法是不是佛法呢?世间法也是佛法。那你说世间法跟佛法是不是不分呢?一切法都是佛法,就是在一切法上你都可以用佛法去观照,都可以用佛法的观点去观察。所以我们佛门里面讲,要看破。看破,那么这个看破不是逃避,这看破跟逃避是两个概念。看破,它知道说这个世间种种的结构怎么回事。

世间法都是生灭法,都是短暂的、暂时的存在,都是因缘的组合,都是幻相。“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圆觉经》里头的话。那他这个在一切法上,你都能用佛法去观照。你能够用佛法去观照,世间法也就是佛法;你不能用佛法去观照,你即便在庙里边也是世间法,因为寺庙它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国家的一部分,他也是世间法。它只是说,我们这个国家给寺庙提供一个特殊的空间,你在里面可以念经啊,可以弘法啊,可以交流啊,出了这个范围就不能做。这就是世间法。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个佛法和世间法,认为在庙里面就是佛法,庙外面就是世间法。这种认识,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认识,那就容易跟世间、跟社会造成对立,对立的观点然后就产生、引发对立的情绪,最后你就路路都走不通,事事都办不成。这就是对佛法的认识错误。对世间法也不认识,对佛法的认识又有偏颇造成的执着,我执、法执,最后就会处处困难、处处麻烦,处处会有障碍。更不能说我们一切法都是佛法,那我们这个出家人,或者说我们学佛法的人,那我们要比不学佛法的人要高,那你这个认识更是荒唐。只有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佛法的本意,那我们佛法又用到众生的分上,就是让所有的众生能够得利益、得到快乐、得到欢喜、得到解脱,那才是佛法。那我们如果学佛法,跟人之间关系相处紧张,这本身就不对,就不对路。就是说你没有这种功夫,没有这种功德去化解众生的苦,那就是不对的。众生本身就有烦恼,那我们学佛的人一样有烦恼,烦恼对烦恼,就更烦恼,就火上浇油。

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那本心就会发菩提心嘛,每个人都有菩提心,每个人都有佛性。那么发菩提心,菩提心有因位的菩提心,有果位的菩提心。因位的菩提心,就是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菩提种子;果位的菩提心,你就是已经成就了菩提功德。

那么因位的菩提心就是种子;果位的菩提心,种子呢,已经发芽开花结果了,硕果累累了,就是果位的菩提心。那么因位的菩提心是什么呢?就是菩提的种子。菩提的种子,那你说每个人内心有没有菩提的种子,怎么来说明、怎么来体现自己的内心当中有菩提种子呢,那它的表现在哪里呢?

就是你有没有希求菩提的愿心,就对菩提、对佛果非常希求,这种的愿心,那你就有因位菩提心。因地当中你就有菩提心,就是你内心当中,已经这种种子在起作用了,所以我们常常讲,菩提心有愿菩提心,有行菩提心。那你愿菩提心你策发起来了,那你慢慢才能够去修行啊。你首先如果没有愿菩提心,没有菩提大愿,修行是修不下去的,这是很难的,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烦恼,你转化不过来;你转化不过来,你就会苦上加苦,就是你本来该要想离苦,远离各种各样的痛苦,远离各种各样的恶法。但是这种恶法呢离开不了,烦恼呢,你想去断烦恼,你断不了、你伏不了,然后你又引发新的烦恼,所以这种烦恼的力量,就更加的强烈。

所以这个学佛法这个间断不得,那么你如果菩提的愿心策发起来,你内心就有个大愿,而且这大愿就犹如说,我们过去就是要考状元,你说我这次要考全国第一名,你高考就讲要考全国第一名,那你从小学开始就会很用功读书,否则你不可能。那你这个要成佛要比考状元,肯定是更难了。

所以你是要把这种心策励起来,那就不得了,那这个人,善法的力量就会无有穷尽。如果这种心你策励不起来,那你慢慢你可能就会变成二乘的心,二乘的心算比较好,就是说不惹是生非,就是自己本分,然后就是跟一般人一样,就是跟没有学佛以前一样,就变成一般的凡人。古往今来那么多祖师大德,为什么鉴真东渡啊、玄奘西行求法啊、法显去斯里兰卡,他们都有菩提大愿,有菩提大愿他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内心就是为了去实现这个目标,所以他就能够成祖师,成中华民族的脊梁。

所以我们在因位的时候,要有希求菩提的愿心,有这种心以后怎么办呢?还不够,你有愿心,不一定说你能够保持得住。你今天有,你晚上回去睡一觉,明天起来就没有了。这不是说很简单的事情。那么你这个菩提的种子,它还需要很多很多外在的条件,阳光、雨露、土壤、水分、肥料等等,各种各样,还有除虫、除草、除各种病虫害,种种的因缘,最后种子才能发芽生根,才能生叶、开花、结果等等,就是说这种子才能够真正发生作用,发菩提心,菩提心才能够真正发生作用。

那么这种阳光、水分、肥料,这是什么呢?这个是外在的,从内在来讲你要亲近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我们居士皈依三宝,我们出家人也要皈依三宝,这皈依僧,在僧团里头也是,如果皈依僧他做得好,那你这个人内心都会有很强大的善法的力量。那如果说我们在僧团里头也好,你说这个别人都不如我,就没有觉得出家人是宝。那出家人肯定(是宝),你现在全国才7.2万出家人,汉传佛教才7.2万,中国十几亿人口那肯定是宝,从人口比例来讲就是宝,物以稀为贵,少了就是宝,宝就是少的,名为宝。

那么他需要同行善友一起修行,就是同行善友对自己的重要性,需要善知识的引导,这些都是我们让菩提心能够坚持发下去很重要的原因,靠我们个人是很难的,它需要这种氛围。一种氛围,比如我们要树林里头,它能长很多的树,单木不成林,那它可能最后整个树林都非常地茂盛。那反过来说,我们可能在沙漠里边,就孤零零的一棵树,那这棵树肯定也长不好,并且可能很快就会死,其实就是这种原理。

所以我们看佛经,你不能说,我们就在发菩提心,各方面,你说,我这个想去帮助别人,这样一个念头就是发菩提心。它很快就会退失的。那么除虫、除草、或者我们还要掘地,还有不能在太阳暴晒,可能还有下雪啊等等,还有下冰雹,你都要去防护,否则雹子会把你打死掉,那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远离恶知识远离恶友,远离恶相,远离恶缘,就是所有跟佛法不相应的,这些人、这些事、这些因缘,你内心里面有一种自觉的防护的意识、防范的能力,那这个你才能够真正菩提心能够发动成功。

那我们学佛法学《广论》也是讲的,亲近善士远离恶友,那就是这种原因啊,就这样的意识。佛门里面讲这个恶知识、恶友,那不是说世间上面的,面目狰狞、好战好斗,这人就是恶;就是引导你去放逸,我们到哪里一起去玩,这样的就是恶友;那种说算了不要上殿了,不要念经,这种就是恶友,就是让你离开佛法的轨道,就是恶友。就是恶缘,就是跟佛法不相应的一种违缘、一种障碍。它是从这方面来讲这种。

所以我们在寺庙,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发菩提心,亲近三宝,亲近善知识,依靠同行善友,远离恶知识。

我们这个前一段时间佛教协会做了这个,藏传佛教活佛信息上线,第一批上线870个人,后来很多人打电话问,这好多活佛找不到,这上面没有。那所以我们现在他有些居士,就到处凑热闹,他又学我们汉传的又学藏传的,又要哪里来了一个上师、一个活佛,他不知道我们佛协会信息上面有没有,都去凑到那儿,他有时候也给接到我们庙里边来,我们庙不知道接待也不是,不接待也不是,这种从哪里都能遇到,所以这个我们以后都要注意,我们榜上有名的这些有谱的,你不知道,你把别人、其他的同行也一起带去,最后就会给人惹很多的麻烦。

所以我们这个学佛法,在这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那在北京呢这种还是相当多,这种人还是相当多。

总的来说,我们学佛法,是为了要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反过来说,你如果制造了问题,本身就是有毛病。那我们在山上的义工,很多义工,那这个义工,那这几个义工,你到哪个部组大家都不要,那你就要考虑,你说为什么大家都不要?他经常,他要出门,这个要挂单,他说不要,不让挂单,为什么不让挂单,因为每个部组都不要。那你这个去反省,为什么每个部组都不要呢,它过去人家收现在为什么不能收,为什么每个部组都不要?那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在一个班里头,为什么给大家关系都处不好,那就是说你自己给别人制造了问题,那都不对。那反过来说,你能够给我们这个部组,给我们这个班级解决问题,大家有困难你要帮助他,早晨起不来你叫他起床,大家说这个法师,这个同学很了不起,每天叫我起床;还有你这个过堂时间到了,你得过堂;还有这个午休时间到了,我们晚上演习的时间到了,提醒大家,那这个人可能大家都很喜欢,你能够帮助别人。你这个房间卫生不整齐,那你天天把它做好。就是热心去解决别人的问题,这很重要的,也不是说我们光讲一套理论,它理论也要讲,关键的要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很重要的。

佛法从印度到中国就是空跟有,唯识谈有,中观谈空,空跟有,空有二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谈空跟有。空跟有什么意思呢?有,不一定说我们有是错的,或者说空是错的,有跟空都是对的。有跟空都是对的,唯识跟中观,都是对的,都是佛法。那你说有跟空它是没有矛盾的,有跟空不仅没有矛盾,有跟空是相辅相成。

空,什么意思呢?就是空气、烦恼、执着、障碍、问题,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报障、空,空就是让所有的污染去掉,所以空它是清净法。清净的法,庄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清净的法。不好的全部把它空。那么也不是说我们外在的事物都是空,都是生灭,我们不理它,那这是错。“空”全部都是要空掉我们内心里头对万事万物万法的染污。所以这个“空”是清净法。

“有”呢,什么意思呢?“有”呢,是庄严的法。比如我们这法会,场地组,它就是庄严——摆场地,它就是庄严。

一个是清净、一个是庄严。清净、庄严,就是“空”跟“有”。那庄严它有时候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你说对不对?你要写一篇文章,你要做一顿饭,你要开车,你要盖一个楼……庄严的法。对吧?

所以这种“有”,不是说我们是错的。很多学佛法的人,他认为说“这个有好像这个境界比较低”,不是那么回事。“有”跟“空”都是需要。更有不少人,他认为世间法是“有”,我们出世间法是“空”。这种理解也是有毛病,是错的,至少是非常肤浅的理解,“空”跟“有”根本不是这么解释的。

你看我们“唯识”里头的四十二位怎么修行?都非常清楚。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我们《道次第》也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那它是“有”。

那“空”,最后我们说“二空”、“人空”、“法空”。它是空掉,它才能清净。就是先“有”,然后呢我们才能够“空”。如果我们“有门”我们都摸不到边,“有门”我们都做不好,那我们就容易进入“断灭空”、“恶取空”。那就很危险了,就非常的危险。

所以这种“空”跟“有”,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去把握。这样子的话,对我们修道啊,对我们修行啊,对我们用功呢,都是会有好处的。

那么在《六祖坛经》里头说到:“善男子,何名坐禅?”现在这个坐禅呢,很流行,尤其到西方。我们前一段去了荷兰,西方人认为汉传佛教就是“坐禅”。我说这么简单?汉传佛教就是“坐禅”?“坐禅”而且就是“打坐”。说“打坐”好像就是调息、调身、调心。就是佛法,跟瑜伽好像差不多,那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六祖坛经》里头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谓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就是你对外在的所有的一切境界,你不起心、不动念。那这个不是很简单的事。我们无缘无故的一个疯子把你骂一通,你即刻会暴跳如雷。你说到不起心、不动念,那个不容易的事情的。不起心、不动念,你要自性不动,也就是我们的本心不动。我们说找回本心,成就自我,本心、身心不动,那你就外在一切善恶是非境界,你就可以不起心、不动念,你很清楚,但你可以不起心、不动念;反过来说,你内心如果是生灭心,没有本心,不是真心,你肯定会动念。你说你一听,哎,别人在说什么,你一听别人说好不好,马上就动了念头,你动了念头,那么你就会进入这种境界里头去,进入这种境界你就被缠住了。

所以坐禅不仅仅说我们坐在这里就是禅,当然坐禅坐在这里,是让我们容易进入禅定的一种方式,永嘉禅师讲,行也禅,坐也禅,行住坐卧体安然,行住坐卧你能够保持本心,它都是禅,这个是更广义上面的禅。

然后《六祖坛经》下面又谈到:善知识,何名禅定?前面说坐禅,下面说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心即不乱,本性是性是定,所谓见性,是境心乱,若见诸境而心不乱,是身定也。“这禅定呢,外离相名禅,内不乱为定,外离相、内不乱,外离相,就是你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非相,如果看到诸相不是相,那么就是离相,那这个就是名为禅。

但是我们凡夫有分别心,有分别心的话他不能离相,他就是住相。他一看,哎,这好看的、这好听的、这好玩的,着重感官方面的分别,六根、六境、六识,五根产生五识,通过意识的分别,然后他就住相,不能离相。

至于禅定,它指的是心,智慧指的也是心,禅为佛心,佛心就是我们这种的禅定。那戒呢,它可能也有心也有形,它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它有很多戒行,很多外相;那到这个禅定它完全都是指心,定心,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到色界,你看它这种四禅,进入四禅、四空,无色界,四空定,四禅八定,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他们都在禅定当中。那我们欲界的众生都是在散乱当中,就在散乱当中你去修禅,并且跟世间上面的禅,跟天人的禅不一样,而这个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戒,戒定慧的戒。所以也是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就你要进入初禅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不要说我们禅宗的禅,它就是更高了,那是相当地不容易。

所以不是说我们出家、学佛几天,我们就真正有定了,不是那么简单的。那你真正一入定,你想想看,我们到色界天了,他一天都等于我们几百年,所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那我们佛教的大乘的这种定,我们跟世间,印度他们世间的这种定,或者说我们世俗社会上面这种定,不同的地方,那你说它有什么不同呢?它会有很大不同。比如说我们一个学佛的人,受戒的人,你看到我们这个房间里边,有蚊子、有蟑螂,那我们肯定把它赶出去,那蟑螂呢,他可能抓了,放到别的地方去放生。但是他如果不学佛的人,他就把它打死,他肯定的。那么因为我们要学佛、受戒,他就不敢打,他有一种约束的能力。那么他不学佛的人,他实际上他认为这很正常,他内心里边不会有认为说这有什么问题,他觉得本来就应该把它打死掉。那如果我们有学佛、有受戒,而他不小心可能把一只蟑螂,一只苍蝇啊,一只蚊子弄死了,他就很难过,他可能几天,有时候可能几天,几年都很难过,他这还不是杀生。那他这就是学佛的人,他跟不学佛的人,受戒的人跟不受戒的人,很大的不一样的地方,这种心理的这种敏感度,是非常大的,非常强的,非常强烈的。这仅仅是举一个例子来说,其他的方面也是如此的,也是如此。

当然这是指我们在戒定慧方面,比较有用功、比较有努力,如果我们真是马马虎虎的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佛觉悟嘛,觉悟内心就不会迷暗、不会黑暗,不会黑暗就是我们内心都是非常光明的,光明就代表力量,我们内心里头有很强的力量,这样的话在我们思想上,我们人的精神上,他是不会松懈。我们常常就懈怠,松懈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一个我们窗户,你这个螺丝松了,你汽车你这哪里的这种零件松了,你手表零件松了,它就走不了了,不能用了,它可能还是手表、还是窗户、还是汽车,那你开不动了,窗户关不了了,他就透风。跟人是一样,你精神上面松懈,不行,这佛法学不了了,学了你不能持,你不能守,不能守持。我们最后都要信受奉行,我今见闻得受持,你不能领纳,不能执持,你不能守持,你不能执持,就是你精神上面的松懈了。那就是放逸、散漫、懈怠、因循,因循就是得过且过,因循就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初一到十五、到十六到三十,然后又从初一到十五,又从十六到三十,就黑夜、白夜,黑夜、白夜,不断的循环,那这个就是学佛法学不好,学的不对路,这样子造成的。

那么我们还有不少的居士,我们出家的同学还算比较好,他说这个,在我们这个道场呢住一段时间,或者我们学一段时间呢,这好像没有什么可学的,或者进步不大,三年、五年以后进步不大;然后呢又跑一下,他觉得这个道场呢,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他可能住一段时间又学不到东西;再换一个道场呢,他觉得也学不到东西;那么我们有这边一个法师呢,他觉得在这个法师的身上学不到什么东西,再换一个法师也学不到东西,再一个善士呢也学不到东西,再一个活佛也学不到东西,这很多人这样子的。所以他这种认了很多很多的师父、法师,道场跑了很多地方,最后他认为说好像这些道场都不适合,就这样他对团体没有信心,信心在减退,就说大家都不用功,用功这个很难看到别人有什么进步,这种人呢非常多。

原因是,适合你的道场是非常地多的,但是呢你是不适合任何的道场。是你到任何道场人家不喜欢你,知道吗?所以你修行觉悟啊,绝对不能把自己,当成很高很了不起,那都是毛病,都是自己内心的这种我执、法执在作祟,都不能察觉。

那么佛法讲契理契机,那就先要契理啊,才是契机啊,如果不契理那简直就是乱说,对不对?那你说你讲评书,你讲二人转,你讲小说,讲什么。所以先是契理,然后才是契机,而不是说先契机然后再契理,已经契机了他就不能契理了,因为他很多本身他还没有学佛法,你说跟他一样的认识,那你怎么能契理呢,对吧?

那所以首先是佛法,首先你是药,最后你才想办法说,怎么样子让病人能够喜欢吃药,对吧?那如果首先你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是不是药,那么只是适应、满足我们众生的一种需求,最后就会导致,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那不是佛法就把它当成佛法,然后认为说这个佛法是非法,是不对的,不应该那么做应该那么做,最后变成没有道理的变成有道理,有道理变成没有道理的,那这个就是乱说法,就是无理、无据、无法,那这种的现象也是非常地多的,不是一点点,只是很多人他没有察觉。

我们常说的五祖弘忍讲”但信真谛,守自本心,守心不二,不忘、不退、不失、不没“,就是你要守住本心,守自己的本心,那么在真谛方面,在涅盘方面,在解脱、在佛果方面,有决定的信解,否则你要守住本心是不可能的,就是你要让自己的菩提的正因坚固是不可能的,就是你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面的一个弘大的愿景,这种愿景是不变的、是坚定的,那你就很难很踏实、很发心,一辈子那么去发心、去努力。

其实我们过去的很多的祖师大德,他们已经都悟到了,他们也知道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有些话呢很简要,但是这个非常地对治问题。

戒定慧,那么戒我们就是规范自己、众人,就大家的行为、行事,就做事和我们这些行为规范的一个标准。那我们居士,五戒,八关斋戒什么标准,沙弥十戒,比丘两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菩萨四重四十八轻,这是标准。

那么定、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定以智持,慧以化判。定以智持,就是内心上面如如不动,你才能够有慧;慧的目的是为了做判断的,判断是因为你的行为跟外界是会发生关系的,会发生问题的,如果我们处理事情一塌糊涂,一说话就触恼众生,这怎么会有慧呢?这绝对都是问题。所以慧是对别人而说的,是对众生来说的,慧不是对自己来说的,说我很有智慧,我看很多经。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也没有经本呢,那哪有经本,他都是听。所以慧,所有的是指度化众生来说的。那么这个慧它是建立在定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你有定呢,你才会有慧,没有定的话,你不可能有慧的。没有定的话,那可能我们都是生灭心,生灭心就是我们内心都是混沌的。

所以我们需要慢慢去培养戒定慧的这种能力、这种功德,三学我们都要学嘛,学戒、学定、学慧,都是需要。并且戒定慧它能够互相支撑,互相支撑,这样的话就辗转增上,三学的力量会更强。那实际上面,古代也谈到了,我们说这个菩提、佛果,如果用我们佛教的话讲,菩提佛果,就是成佛,用社会上面的话来讲,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愿景,就是佛教的愿景。那么这个愿景清晰不清晰,明确不明确,笃定不笃定,就是非常重要的。世间上面你做事也好啊,办企业也好啊,读书也好啊,肯定有愿景。他想办法来做工作嘛,他没有愿景工作怎么能干好?

但是你有愿景之后,最后怎么来实现?怎么来实现我们这个的愿景,能够来落实,来落地,这个愿景能够真正做到?那就变成非常的重要。不能说我们这个学佛法,三大阿僧只劫,要等,等,最后等多长时间你才能够成佛。关键是我们这个人呢,无常,我们这一辈子很快,几十年,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就死了,有时候也可能出来一个什么横祸,有可能也活不了那么久。就是说这个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就是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用功。那在佛门里头,戒腊,从一腊到九腊,下座;从十腊到十九腊,中座;从二十腊到四十九腊,上座,才上座。受戒,结夏安居,二十年到五十年才上座,五十年以上才算长老。五十年,受戒五十年,你就二十岁受戒,也得到七十岁,如果三十岁受戒,你要到八十岁。我们很多同学三四十岁,那你要到八九十岁才能做上长老。

所以从这种戒腊,它也是能够衡量我们内心对佛法,戒定慧功德的修为的一个过程。那实际上面也是一个量化的过程。为什么在佛门里头对戒腊这么重视呢?它也就是量化,那五篇七聚,你犯了什么戒怎么忏悔,持了什么戒会有多大的功德,那它实际上面这也是一个量化的标准。所以说我们学佛法,如果到最后,或者说你开始不能落实到量化,最后可能都糊里糊涂,绝对是糊里糊涂。量化就是我们这一天,早上四点起来,到晚上十点,你都做了些什么事,四点到五点,五点到六点,然后每个时间段你做的这些事是不是很忙,做这些事是不是效果很好。一天,一个礼拜,三年,五年都这么去累积起来的,你必须每天去总结,每天去反省。我们常常说要总结,要反省,反省知道我们今天错了,忏悔,忏悔知道今天做错了,明天就不能再错。今天错了明天再错,那叫什么忏悔呢?那就是屡教不改。那就不是忏悔。你今天错了,下次还错,永远错,那就不对。所以这是非常的重要的。

我们这个寺院里面五堂功课,它要念多久,实际上面这也是一个量化,一个量化标准。所以我们学佛法修行,只有通过量化来对比,我们才会知道说自己到底有没有进步。那我们从外在的来说,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制度、保障,我们考勤啊等等,纪律啊,戒律啊,制度啊等等,从种种方面去保障,这样的话我们才知道,各个部门,我们的义工啊,班级啊,同学大家在怎么做,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没有思路的话,那肯定不行,最后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

然后呢,我们在各个部组里头,在我们各个班级里头,我们学佛法的人,我们应该要有一个相应的学佛法的一种文化的一种氛围。一种氛围什么意思呢?就是一种气氛。就是学校他有学校的气氛,图书馆他有图书馆的气氛,研究所他有研究所的气氛。那么我们在一个办公室里头,在一个教室里头,那都要有这种气氛,要有这种氛围,这种氛围,这种气氛,需要靠我们每一位同行善友去营造,也就是你要注意到有没有影响到别人,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反过来就是,你如何从正面方面来营造这种气氛。那比如说我们大家交流,大家分享心得,你讲给别人听,别人很认真听,他能够给你分析,你哪里有进步,有不足了,那些有改进了。反过来说,如果别人讲给你听,那你不听,你不愿意听,你不听,那他这个就不是一个应有的心态。所以我们在一个部门,我们有什么事开会,你首先要学会听法,听闻轨理、讲说轨理,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你首先要有耐心去听别人讲话,不是说你还没有听清楚别人在说什么,你自己就说不要说了,或者你就拒绝,这是不对的。你学会怎么听,然后你才可以学会怎么讲,讲跟听他是相应的。听,这个很重要的,因为你一听就知道他是什么意思,那你就会有慧力。反过来说,你听的话你可能真正没有,没有听明白,或者你听错了,那这个都是会容易出问题的。

那尤其我们在寺庙里头,那有可能大家有时候有问题,他也不会讲我有什么问题,那他可能会用语言很婉转去表达,这种口渴了、肚子饿了,或者说挂不上单,住在宿舍里,它这个房间有人很晚回来,或者你关门很大声,或者说你这个打呼,跟你说可能其他同学不好意思说,不敢直接说,那他可能里边会有一些暗示,会有些提醒那你说他这里面,人家在说我,那下次注意。那这个就是叫听闻啊。那你说人家也没有指名道姓在说我,跟我没什么关系,那你这个听就会有问题,你这个听本身就会有问题,对这个问题就会升级,就会严重。就是我们在一个单位里头,人与人之间相处就是如此,有些人修养比较高的,不会很直接去说。那么有时候可能你是真正不明白,有些时候你是明白、你是理解的,那么还是我行我素;那么有时候呢,你就把别人的意思根本就不听,根本说本来人家说什么,你不把它当回事,这都是常常会发生的。那么尤其说我们在庙里面,呆的时间比较久了,对我们新来的,或者来的时间不长的,人家提的意见不当回事,那这都是会造成自己跟众生、跟同行善友造违缘的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们学佛法,”直心是道场“,什么叫直心呢,就是没有虚伪的心就是最好,有什么就说什么,什么事就说什么事,如果这种心的话,那反而大家会很喜欢,他就这样的性格,他有什么说什么。那你必须你是有什么你就说什么,那么你不能说,你这个时候你有什么说什么,那个时候有什么不说什么,或者说,在这个人面前你就有什么说什么,在那个人面前你有什么,然后呢就说什么,再给你加一个什么,在另外一个人面前,再给你加一个什么,那这个就会出问题,这个人就变成不是直心呢,就是你的心有谄曲,谄曲的话就是想去讨好对方,讨好对方的话,那么你就会添油加醋,或者你会给他附加一些材料,甚至的话,又会给你编一些内容,这样的话就是不真实了。那么不真实,他是会给人家造成说,那你讲的东西哪些是水分,哪些是真实的情况,然后你一天两天、一次两次以后,人家对你就不相信了,人家觉得这个人说的话很难相信,然后时间一长的话,就变成大家对你不信赖,那么你的信誉就发生了危险,这都是这么造成的。

所以我们学佛法,这就要平常心、平等心、直心,这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呢我们真正从既要有到空,也要从空到有,需要我们清净的法,也需要庄严的法,都需要的,这样的话,你每天的话,你都能够很好的去用心。你每天去用心,那你修行就好修了,你不知道怎么用心,你是很难修行的,你不知道怎么修行,那你可能一投足,一举手一投足都会错。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很无知、很无奈,不知道怎么办。所以这种学佛法的人学几年以后,很多人变成很无奈、很无助,那原因就是你无知,不学习,没有真正的学习,无明,障蔽我们自己的本心,最后我们就变成很无聊。你只要在佛门里面觉得很无聊,这肯定不行,那你赶紧回去工作去,那我们在佛门里头都是净罪集资,都是我们学佛法的地方,戒定慧三学的地方,我们要学的是戒定慧。

所以我们内心有了菩提心,有了本心,那我们内心就会非常的充实。实际上面修行说到底,就是自己为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负责,同时也就是自己为别人负责,自己为众人负责,自己为大家负责。成就别人成就自己,那首先是为自己负责,然后才是为别人负责,你首先都很难为自己负责,你怎么能为别人负责呢?那这个负责不是说这个事情我负责,首先你要能够负得起责,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负得起责,首先你自己有没有这种能力去负责,那我们自己要去培养。如果我们内心一松懈,这个法就不起作用了,这个法他就跑掉了、溜走了,他就起不了作用,他就不能相应,那他就不能跟佛法相应,就会有危险。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讲,智者大师说,他如果不领众的话,他能够得进六根,六根就是上根上品上生,就是最高的果位;他因为领众的话只是六品,只是得到六品的果位,九品到六品也了不起了,就差了三品。就是你领众,你要面对很多众生的烦恼,就是你是处理很多很多人的烦恼,就是很多人烦恼,就是很多人身心上面着火了,你要有足够的力量把他灭掉。那你要有很多很多的这种灭火的设备,否则别人着火把你烧死,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所以说这种领众啊,或者说我们在这里面当什么组长啊,对修行来讲是的确会有影响,但你要成就功德,那功德他也很大,这是两个方面。所以说智者大师,他也成就非常多的人。

那在这个佛门里头,修行用功比较长的人,功夫比较好的人,一般的情况下都是话比较少,就话多的就肯定有问题。多言无智,有智寡言,他有智慧的人,他一句话就一句话,一句话都很重要。他没有智慧的人,他给你一大堆的啰嗦,给你讲个没完,一天一天,一早到晚都在说话,那全是散乱。那这样子,默然,这样子不用说话,佛都不用说话,你就去拜去,他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不要说,都明白,那这都是一种功夫。所以你如果发生了什么事,你一直去辩解,只会越来越糟糕。那其实大家也明白,你错了几分大家也明白,不需要去,在佛门里边不需要去辩解。你对下面的人,没有必要去辩解去对下位。你对上面的人,即便你对了,上面的错,你也不能辩解,你辩解反正就错。就你对下面的人、对团体、对上面都不能辩。这个辩解都不是我们学佛法的一个基本心态,因为你辩解的话,你可以用种种的语言来装饰嘛,你怎么说都可以,那都不对的,那跟佛法都不相干。

所以我们学佛法,它是要去分辨善恶,就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恶法。那善法里头还有,胜义谛的善法,世俗谛的善法。学佛法它不是为了要去分辨是非,它为了要去分辨善恶。是非,什么样,是非是属于世间法的范畴,属于逻辑的范畴,理论的范畴,知识的范畴,这是是非。那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因为你是非,好比你一部照相机,一部电脑,两部电脑,电脑软件坏了、好了,它是是跟非,那你说它的善法,它电脑坏了它就坏了,一查坏了它就坏了。但是你这个善法跟恶法,跟我们的这个人的心态是有关系的。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都需要在善恶方面来观照的,然后才是是非方面来取舍的,这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用心很关键的不同的地方。

所以我们这个,好多我们这种修行的法师,过去有些可能修了几十年的有些老和尚,他有时候就很天真,他像小孩一样,他也可能不一定说,他懂很多世间的知识,甚至可能世间上面的知识什么他都不了解,但是人他就是非常善良,他没有一点恶念,没有一点恶念、恶行,恶言都没有,就像我们漫画里面的贤二一样,大家看了都可爱,他觉得他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念头。但是这就是一种修行,他觉得他说了什么话都是对的,错的话也对的,对的话也就对了,错的话也对,那你就很难用是非的观念去分别了。因为他本身都是善,纯净,纯善,完全善,就是他说什么话都是善法。你就心善,可他说什么话都是善。那你如果说没有达到这种功夫,那就不一样了,那就另一回事。

所以需要有比较强的慧力,那么我们才有办法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就是慧力嘛。你没有慧力,你怎么来抉择善法呢?你只有慧力充足你才有能力来选择,那慧就是抉择嘛。那抉择什么呢,那抉择不是说你选这个对自己有好处了就叫抉择,那就智慧,那你这个就麻烦了。他首先抉择,他是不是善法,他是不是佛法,就是非。那如果我们学佛法学到最后,他只是抉择这个事情是不是对自己有好处,那这个完全就颠倒。就佛门里头,有一句话,叫做我们”上上可以见下,下下不可见上“,什么意思呢?境界比较高的人,他包含了境界比较低的人的这种境界,反过来讲,境界比较低的人他了解、测试不了境界比较高的人,所以初地菩萨不知道二地菩萨的事,二地菩萨不知道三地菩萨的事,也就是说我们不可以以凡情去测圣事,因为你一旦以凡情去测圣事,那只会离道,越离越远,那绝对是如此。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那法华经里头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开示众生明了通达生死的因缘果报,怎么生怎么死,它的果报是什么,六凡四圣,就是果报嘛。那这些果报就是人的生死了,分段生死,变异生死,它的因是什么,它的缘是什么。所以佛,包括我们佛弟子,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要开示世间人,让他们通达生死的因缘和果报,让他们了解,让他们相信,这个是我们要去做的一个主要的目的。而不是说,哎呀,这苦啊,烦恼啊,那他苦,烦恼,他听完了以后反而他更不相信,他认为说他这个苦他也知道。

所以我们应该要保持,秉持,找回我们自己的菩提心,找回我们的本心,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随缘度日,随缘度众。随缘度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是什么因缘,或者说,我们每一天是什么因缘,那我们就随顺这个因缘过,随顺这个因缘来度化众生,来遇到这种众生,就跟他讲佛法,帮助他,还是这种因缘成熟了。那佛都是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嘛。这哪一尊佛跟哪个世界有缘,哪个大德跟哪个地方有缘,他都是有因缘的。这个地方这个法师去讲,别人喜欢听,换个法师讲人家就不一定听,他都是有因缘的。

所以我们想自己要成就,那么就是要找回我们自己的本心,保持我们自己的本心,然后让我们的心不要散乱,至少要比较少散乱,不散乱。你散乱就会痛苦,散乱就会不快乐,散乱就会麻烦。其实我们的心,你起了烦恼,你就内心动荡嘛,内心不平静嘛。内心动荡、内心不平静,就意味着你就失去了本心,你失去了真心。真心,你这个生灭心在起作用,生灭法在起作用,烦恼法在起作用。那如果我们本心现前,找回了本心,真心现前,那么我们本心是不动摇的,我们的本心是平静的,是平常、是寂静的,是不变的,是平等的。你只有保持这样子的特点,这样的一些力量,我们修行啊、学佛、用功啊,还是你度众生,随缘度化众生,才能够有保证。

所以我今天,我们这个文章讲这么多。就八个字,”找回本心,成就自我“。实际上面也是我们新年的这个主题,一样的道理,”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个就是找回本心的意思。

那么也希望我们,明天开始,照我的所说的这个去实践。这个佛法关键要去实践。那我今天晚上讲到这些,也都是对我们近一段时间,至少是近半年,也就我们一年,实际上面观察到的一些问题给大家作了一个分析、剖析,并且这个问题怎么来克服,怎么来解决。然后呢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头,我们怎么用心,那么怎么要自己认认真真去学习。我相信的话,在我们2016年会有,对大家呢会有真正意义上面的帮助。

好,那么以此祝福大家。阿弥陀佛!

——20160207学诚法师在龙泉寺除夕晚会开示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