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语解惑 > 正文

[答疑解惑]如何理解佛教的入世与出世

评论:0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1、 网友:顶礼师父!佛对世出世间的法都能了知,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佛弟子,是不是也要学习世间法呢?而世间法有生有灭,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弟子懒于学习,提不起精神,一看书就心里烦躁,挺苦恼的,祈请师父给予指点!

学诚法师:《优婆塞戒经》说:“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所学之事世中最胜,虽得通达,心无憍慢,以己所知勤用化人,欲令此事径世不绝。……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庄严无上菩提。何等为五?一者信心,二者悲心,三者勇健,四者读诵世论不生疲厌,五者学诸世业亦不厌之。”

2、 网友:法师,佛教是不是不鼓励隐居、避世的?作为一位佛弟子是不是就应该要入世度众生的?

学诚法师:佛教有许多面,有出离的一面,也有入世的一面,如果把握住了核心,每一面都是佛法;如果不懂得其中的内涵,徒有其表,说不定怎么做都不是佛法。

3、网友:现在寺院利用各种网络工具播报寺院里面的各种接待、参访等,太多的这类活动会影响僧人的清修么?每天播报这些活动,这能很好的弘扬佛法吗?

学诚法师:在寺院内,僧团是有分工的,参与接待的只是少数法师,绝大部分僧众的学修是不受影响的。无论清修还是接待,目的都是为了度众生。作为个人的修行而言,不必如此参与社会事务;但对于整体佛教的巩固、发扬而言,需要积极与各界交流,方不至于被时代大潮所淹没。佛教的生存发展,既需要内部建设,也需要外部大环境的培养和营造,缺一不可。

4、网友:曾以为出家人的影响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低调。如今又是网络、又是旅游、又是广告,比一般经营的企业还要红火。这是与时俱进,还是出家人面对这个知识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也不甘寂寞了要插上一脚呢?这是出世还是入世?

学诚法师: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多少人有机会进入寺庙,接触真正的出家人呢?有多少人能长期接近出家人并被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呢?出世是为了更好的入世,不然,修行是为什么呢?若出家只是为了找一个地方自己清净,那也就不是大乘佛法了。大乘行者出家修行,是为了通过开发自己心灵的宝藏,来引导、改善乃至化解人们种种精神和心灵的苦痛甚至危机,帮助人们解决“心”的问题,帮助社会更加健康、幸福。

5、网友:佛教很讲究出离心,最终是要超脱,要出世。但是社会科技与生产力也是需要一直发展的,需要有人从事这些工作,所以大部分的人肯定要承担城市中的工作。那佛教文化离世俗社会是远还是近?远是有多远?近又有多近呢?关于出世和入世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诚法师:远跟近都在人的心;你了解佛法的话就很近,就在自己的身边;你如果不了解的话,那就很遥远——天涯咫尺间。出世和入世,这只能说我们长期以来的观念中,会认为基督教是入世的,佛教是出世的,实际上佛教本身有出家人和在家信徒。在家信徒所做的事和不信教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不是说佛教告诉所有的人都要来出家,所以这本来就有很大程度上入世的内容。基督教主要在西方,佛教主要在东方,中国、印度、缅甸、新加坡等等,这和各国自身的状况,都有很大的关系。在我国,唐朝的时候,佛教就有很好的发展,那时候有多少信徒?多少出家人?皇帝还亲自迎请佛指舍利朝拜。后来鸦片战争后,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很大。西方的基督教,长期以来一直都很稳定,在这一点上,同东方有所不同。

6、网友:有些大修行人更愿意一辈子在深山老林里生活,了此一生。古有“寻隐者不遇”,今有终南山隐士。佛法能传承至今,靠的是僧人还是世人,与普度众生是否矛盾?又如何理解有些大修行人一辈子在深山老林里生活?

学诚法师:传承佛法与普度众生何来矛盾?正如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去种田,正因为有人专事务农,大家才能够享用各种农产品。出家人以全部身心专事佛法,佛法才能久住,才能够利益社会、普度众生。佛教在汉地多隐逸山林有历史的原因,但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隐居山林也并非独善其身,而是做了许多弘法利生的事业;在藏地也有许多闭关的修行人,那是由于修行的阶段不同,所处的时空因缘不同,不能忽略这些盲目学其行相。隐与不隐只是外在的形象,关键是内心是否有大乘的发心与气象。

(xinsush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