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广论104页,最后一段话,最后一段一直到105页第一段结束,我们念一遍:“由知差别而归依者。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此中分六: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勇猛增长业。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法正行。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好了,这段要讲的是我们如何来认识、知道、了知三宝功德的差别相,然后产生皈依心,来皈依。“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佛宝、法宝、僧宝,了解他们不同的功德产生皈依,这里又分成六种不同功德的差别相。
第一种是相差别,“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是佛宝相,成佛了,才是佛宝。“即彼证果,是法宝相”,佛所证得的果是法宝。一个是能证的菩提,能证的人,证到佛的果位;一个是所证的果。“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佛证的果——法,就是佛法、教法,根据佛法来修行的人,就是僧宝相。佛法僧三宝。这是相差别。
业差别呢,“如其次第,善转教业”,这个是佛宝相,“善转教业”就是善于转法轮,教化众生,这个是业差别的“佛”;第二是“断烦恼苦所缘为业”,这个是法,法能够断烦恼,能够断苦,也就是你如果去缘它的话就能断(烦恼),缘法才能够断烦恼,缘法才能够断苦,这种业是属于法。“勇猛增长业”,这个是僧。也就是,僧宝能够让我们的善法勇猛增长。真正断烦恼、断苦靠法,法是佛说的,佛转法轮说的。这是三宝业的不同。
“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对佛,亲近承事;对法呢,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对僧呢,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这个就是对三宝信解的差别,就是我们应该怎么信,应该怎么解,怎么来树立。对佛宝,我们就是去亲近承事,亲近承事佛;对法宝要希求证得,证得法的功德,证得佛果;对僧宝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这种信解。
“和合同一法性共住”,这是很重要的。六合,同一法性。同一法性,也就是说同证一法身,同证择灭之理。共住,也就是说,共住的这些僧宝是和合的,都是同一法性的,他都是为了要求法,都是为了要修法,都是为了要证法。我们要树立这样的信解,这一点特别重要。法师也好,义工也好,居士也好,首先要信、要理解、要了解,要知道出家法师都是为了要求法的,都是为了要证法的,为了要修行的,为了要成贤成圣的,为了要成佛的。大家在一起,在同一个界内,在同一个寺院里面共住,是和合的。“和合共住同一法性”,我们要有这样最基本的信解。
有了这样的基本信解之后,我们作为俗众的一员,居士,要恭敬所有的法师,就不能有分别心。一有分别心的话,就不好,就跟这个原则违背。很多庙里面管理不好,有些问题,或者不能很好地提升,跟在家居士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居士认为:这个法师给我讲法,我就恭敬他;这个法师哪天我问他的问题解答得很好,我就对他特别的恭敬、供养。你不明白了,我们僧团当中每一个人是有分工的。今天你来了,这个法师出来接待你,给你说法,他是代表僧团的。有些人在幕后,在工地、在厨房、在教室。如果我们有这个分别心,僧团就不容易和合。第二,我们居士有这种分别心的话,功德也就非常小。
再推广,一个庙里面这么安立,他的师父是某某,他的师父是某某,你是在哪里皈依的……很多党执就是这样引起的。本来都是佛弟子,小的来讲,我们界内都是和合僧;大的来讲,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和合僧。我们应该要树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这样的信解。
如果我们自己去想象说,哪些出家人是怎么回事,哪些出家人修什么法,哪些出家人怎么样,那你对三宝的恭敬心怎么能够培养起来?一个庙,这个庙念佛,那个庙坐禅,那个庙学教,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不可能什么都学,也学不过来。就犹如一个学校一样,它有很多科系,每个学校里面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特长,一个学校里面不可能所有的专业、所有的课都开,不可能的事。那我们就不能去分别了。这个学校开什么课,有什么特长,你就好好学,你不要去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开那个课呢?”那跟你没什么关系了。很多人很奇怪,这个庙里面教这个,他说:“你为什么不教另外一个?”那我们也可以问他:“你为什么不学这个课程?你跑这里来为什么不学?”这都是很简单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很多的分别心,莫名其妙想出来的,这都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树立一个对三宝最基本的信解,否则无形当中就会把很多居士层面的事情带到寺庙里来。因为居士很多,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两个,就会弄得很麻烦,不要说每个都如此,那我们几千上万的,每天都会有一些垃圾了。这个非常重要。
我讲课专门找问题讲,专门讲问题,没有问题我就不讲了,大家不存在这个问题,就不说,有问题才说。
修行差别者,第四个,“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对佛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对法,“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就是相应;对僧,“应修共受财法正行”,大家都是一样的,共受财法,都是平等的。供斋,大家都一样。
前一段,过去我们法会期间,菜煮得太多了,厨房的人太辛苦了。这次我给贤健法师说,从此之后,全部罗汉菜,你吃也要吃,不吃也没有别的,反正只有一个菜,一个菜里面什么菜都有了。这样的话,你就没有分别心了,你就不担心行堂来给你打什么菜,喜欢不喜欢吃,反正喜欢也是这个菜,不喜欢也这个菜。大家平等,就不会有分别心。过去我们常常听说,“去晚了,好菜都没有了,人家不喜欢吃的菜剩下一大堆。”今后不会有这个问题了。厨房的人也高兴,现在煮一次就可以了,过去要煮多少锅,根本忙不过来。这也很好,还是过去的祖师比较有智慧,罗汉菜,所以我们恢复到这个传统上来。
“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这个我们已经说过了。“如云谓是佛世尊等。”就是世尊等。
“第六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人增上,法增上,人里边就包括佛跟僧,“生最胜福服,佛及僧二是依初义”,依初的补特伽罗,“此复依一补特伽罗”,一补特伽罗就是佛,“及依众多补特伽罗”就是僧,四个人以上名为僧。“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这是说三宝不同的功德,或者说功德的差别相,我们应该怎么来对待,怎么用功,怎么信解,怎么来培养,怎么来树立这些最基本的信念,这很重要。
我们到寺庙来,我们要供僧,不要供养个人,这最好。供僧,大家都有了。一块钱,供养常住,所有的人都得到,功德就很大;你供一个人只有一份功德。这个很重要,也符合这个原则,当然我们法师收完了以后也再给你转供养常住。
这些文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都很实用,佛法不是纯粹理论化,告诉我们很多下手处,很多实际用功的方法,只是说我们有没有去注意,我们有没有真正去学它,这很重要。
(本文为2009年10月6日学诚法师在北京龙泉寺对僧俗二众的开示,原《百法明门论(第十八讲)》下半部分。)
(xinsushi.com)